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生育保险基金收入,以及新华日报建议:以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生育基金,你怎么看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如此厚颜无耻的建议,提出这些建议与概念的参与学者专家,终究会被钉在耻辱柱上。不想着根本性解决民生问题,总以绑架的手段去解决。这是不是体现了高层看不到民生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了 还是我们的数据表明了什么
这种建议对于普通工薪阶层的人来说是行不通的,一个孩子都养不起,还要强迫生二胎,不生就要缴纳生育基金,这不就是拉鸭子上架吗 太难了……
生孩子,这么隐私的问题,现在变成大热话题,不得不说,时代真是变了。只是变得有点匪夷所思,因为生育本身是个人权利,生与不生,完全是个人的选择。所以,当生育问题成为法律和政策的关注点的时候,其实是一种悲哀。
少子化,似乎是人类发展的必然代价。我们看到的人口数据都显示,经济越发达,文明程度越高,人口出生率越低。唯一没有碰到过人口危机的美国,其实是靠着庞大的移民人口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如果美国像日本或德国一样,执行较为严格的移民政策,那么,美国的白人数量也是岌岌可危的。现在,美国的拉美裔人口为它贡献了数量可观的新生力量。因此,我们作为人类,应该感到高兴,人口出生数量的减少,其实是经济发达和社会文明程度提升的产物。我们中国人尤其要为此骄傲,我们从五十年代的“英雄母亲”(很多妈妈生十个、八个孩子,并不少见),到现在年轻父母为了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后代的幸福,而选择少生,只用了六十年,这里面虽然有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但是,不得不承认,这和经济发展,生活品质提高,个人权利意识觉醒,有很大关系。这其实是一件好事。哪里有那么糟糕 我发现现在好多人都愿意人云亦云,根本不去想事情本身的逻辑。也难怪网络上那么多莫名其妙的喷子。
正因为经济发展,人口减少,所以,原来必须用人力的地方,就可以用技术代替。客观上讲,现在的社会也的确不需要那么多人了。这是人类的自然选择,是理性的。比如,原来的黄包车,一个人力也就解决两个人的出行,而现在,一辆公共汽车,一个司机开车,可以解决好几十人的出行。一个大型超市,可以覆盖周边几公里的居民日常需求。而原来,要想满足这么多人的需要,估计得需要好几百个小商小贩走街串巷。现代化工厂,一条流水线上只有几个工人,就可以年产几十万,上百万的手机产品,而在这以前是无法想象的。过去,一个打铁小作坊,还需要三五个人,否则,无法接受订单。诸如此类,这是技术进步的结果,全世界都是在朝着这个方向走。
现在我们讨论人口问题,其实不是大家不愿意生孩子这件事本身导致的,而是我们多年来的养老欠账造成的财政问题,其实是养老问题。因为计划经济下,对于未来养老金的测算和缴费缺乏科学统筹,才使得我们现在突然意识到,大量减少的人口,可能会让我们的养老金问题出现危机。不管是鼓励多生孩子,还是让大家缴纳生育基金,其实都是为了筹措资金,最终解决养老问题。我们原来认为人口是负担,但是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人口是生产力了。只是当我们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人口下降已经不可避免。
我觉得只有从国家到民众都尊重人的权利和价值,尊重生命的尊严,不会出现父母虐待孩子,学校尊重学生,社会尊重每一个劳动者和纳税人的时候,才会有真正好的生育政策,也许到那个时候,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才会从人口下降的泥潭中挣脱出来吧。
我的头条号(颖想法律)经常会发布法律常识和理念的文章,希望大家关注,并树立法律思维方式,遇事冷静客观思考,让自己的生活平安快乐!感谢关注我的头条号,欢迎分享我的法律文章!
根本原因是大部分人都没有多余的钱去生孩子,连结婚都没钱去哪里生孩子,这个专家的建议如果被政府采纳了的话那我们就更加不会生了,现在的人思想很开放,不在意有没有孩子,说真的现在的压力我宁愿养条狗陪我到老也不想结婚生孩子,除非我能一年挣个二十万再来考虑一下。
这是对那些拿高工资,衣食无忧的人才实用的政策。
对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行不通!
我一个孩子,四十多岁,在专家说的范围。应该缴纳生育基金。
我每月的房贷怎么办,孩子读大学的花费怎么办,孩子以后娶媳妇又要买房子的钱哪里来,现在每个月都节约着过生活,生二胎,想都不敢想,单身时是什么样的生活质量,婚后又是什么样的生活质量,连养老都不敢指望孩子,还鼓励我们生二胎,我又没毛病。
我不生二胎,为什么要去缴纳生育基金。贸然生下,你能给他高质量的成长环境,接受好的教育,还是放牛一样,生下,有口饭吃就行。
我没有信心给孩子好的生活,为什么要让他来世上受苦。
传宗接代,一个就够了。
什么时候房价,教育成本降下来,生活没压力,才会考虑生孩子的事。
专家们的意见,为国为民,理论上可以。实际上操作,估计很难。我目前肯定不同意。生孩子是家事也是国事,但应该不会强制执行吧。
今天关于《新华日报建议:以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生育基金,你怎么看》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