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各位“吃瓜群众”和“股海弄潮儿”们,还记得2018年开年那会儿,A股的IPO市场有多“热闹”吗?特别是2018年1月5日这个点,简直是“排队大军”里的一个经典切片,让人看了直呼“人间真实”!那会儿,排队的企业名单长得都能绕地球好几圈,大家都在眼巴巴地等着“临幸”,这画面感,是不是特像春运抢票又加了buff?
话说2018年初,证监会的发审委可是忙得脚不沾地,大有“把IPO提速进行到底”的架势。尤其是元旦刚过,大伙儿还在回味假期美食的时候,发审委的日程表就已经排得满满当当,简直是“劳模”本模。据小道消息(咳咳,其实是公开信息啦),那一周,好几家公司都在摩拳擦掌等着上会,有些心潮澎湃,有些则如履薄冰,毕竟“过会”和“被否”往往就在一线之间,堪称资本市场的“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当时,整个IPO审核环境可是出了名的“严”。你想啊,想从数千家排队企业中脱颖而出,那可不是开玩笑的。那些财务数据“洗澡”不干净的,内控管理有瑕疵的,或者业绩波动过于厉害的,分分钟都会被发审委的“火眼金睛”给揪出来。所以,当时很多中介机构都加班加点,把公司的招股书反复“搓澡”,力求完美,就怕一个不小心,被“劝退”回家,那可真是“蓝瘦香菇”。
我们把时间拨回到2018年1月5日这天,其实往前倒推几天,就有不少企业成功“上岸”,也有一些不幸“搁浅”。比如说,那会儿科技型企业和新经济公司虽然备受关注,但传统行业的一些“老字号”企业也想搭上IPO的快车。彼时,市场上的“打新热”依旧高涨,但大家也越来越清醒,知道不能“闭眼打新”,毕竟“排队”的公司多,不代表都能“开花结果”。
当时的“IPO堰塞湖”现象,就像是股市里的一个“老梗”,隔三岔五就会被拎出来讨论。一方面,是大量企业渴望通过资本市场获得发展动力;另一方面,是监管层为了保证市场质量,不断提高审核门槛。这就像是一场“猫鼠游戏”,企业想尽办法优化包装,监管则使出浑身解数严防死守,力求“好公司”能进来,“坏公司”别来凑热闹。所以,那一天的排队名单,不仅仅是一串企业名称,更像是当时市场心态的一个缩影:既有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也有对审核的不安焦虑。
大家还记得吗?2017年底到2018年初,发审委的审核节奏和效率,那可是各大财经媒体的“头条常客”。每次发审会结果一公布,立马就能引起轩然大波。某某公司过会了,股价立马“涨停板预定”;某某公司被否了,直接“凉凉”的节奏。这种“过山车”般的刺激感,简直比看肥皂剧还带劲儿。而1月5日这个时间节点,正好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既延续了2017年末的“严审”态势,又预示着2018年IPO市场可能面临的种种变数。
那时候,IPO的审核关注点也是“五花八门”,从业绩的真实性、持续盈利能力,到关联交易、同业竞争,再到募投项目的合理性,几乎是“360度无死角”审查。很多公司为了应对这些灵魂拷问,简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公司调整战略,有的公司优化股权结构,有的公司则干脆直接撤回申请,选择“曲线救国”或者“暂时躺平”,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嘛。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正是“独角兽”概念开始升温的时期。虽然1月5日那天可能还没出现太多直接的“独角兽”上会案例,但市场对高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期待值已经拉满。大家都在猜测,未来会不会有更多新经济巨头通过IPO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新的“股王”。这种期待,无疑也给当时IPO排队的企业们打了一针“鸡血”,毕竟谁不想成为下一个“明星股”呢?
此外,券商作为IPO的“幕后推手”,在那个时候也是卯足了劲儿。谁能把更多企业成功送进资本市场,谁就能赚得盆满钵满,也更能提升自己在业内的江湖地位。所以,各家投行都在拼命挖掘项目,提升服务质量,甚至不惜祭出“高薪挖人”的杀手锏。彼时,投行狗们熬夜加班,那都是家常便饭,甚至有人调侃说,他们的工位就是“床位”,堪称是“用生命在服务”啊。
所以,当我们回望2018年1月5日的IPO排队盛况,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日期和一串排队名单,更是一个充满张力、悬念迭起的时期。它像一幅画卷,展现了当时资本市场的生动景象:有企业家的雄心壮志,有监管层的严格把关,有投资者的期待与审慎,也有中介机构的辛勤耕耘。那段日子,IPO市场每天都在上演着各种“剧情”,堪称是A股的一部“史诗级大片”……而那些在1月5日排队的企业们,有的后来“一飞冲天”,有的“折戟沉沙”,还有的至今仍在默默耕耘,等待属于他们的“高光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