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经常看到别人嘴里说“上证指数又涨啦,指数突破3000啦!”然后茫然一脸,心里一问:这是个啥玩意?别尬聊,今天咱们就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揭开“基期点位”的神秘面纱,帮你瞬间成为朋友圈里的“股市小达人”!
那么,基期点位到底是什么鬼?简单说,就是用来“给股市定基准”的一个起点。打个比方,就像你小时候用尺子画图:一头是起点,另一头是终点。这个起点,就是“基期点位”!它是用来比较后续指数变化的“原点”,让你知道“跌了还是涨了”。
为什么需要“原点”呢?想象一下,你扔个硬币,结果刚扔出时正好落在1元上,你可以用这个“1元”作为比较的基准,然后看硬币掉到0.8元,代表涨了还是跌了?嗯,大概就是这样。基期点位就是那个“硬币的起点”,它决定了你怎么看股市涨跌。
那么,怎样选这个“起点”才靠谱?其实上交所和深交所早就给我们设定好了一个标准。一般来说,基期点位就是上证指数从某一个你选择的时间点(比如2000年——千禧年的那一刻,感觉股市变脸的“开心鬼”)起算的指数值。这一数值,就是你所谓的“基期点位”。它可以是2000点,也可以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时的历史高点,比如3500点。
一旦确定了基期点位,股民们就可以像拿着“股市指南针”一样,观察指数的起伏。如果指数涨到比基期点位高很多,那相当于“股市在开挂”,赚钱水差不多不用发愁;如果大幅低于基期点位,那就是“惊吓一跳”——可能预示着市场雪崩式崩盘。
告诉你个“内幕”,好多“老司机”操作股票也依赖这个基期点位。比如说,买入点在哪?如果指数低于基期点几百点,可能就是“捡漏的好时机”;反之,如果指数远远高于基期点位,那就像穿了“满身名牌”的土豪在走路——危险信号。
还有一个大坑也要提醒——不要把“基期点位”搞得太复杂。很多新手朋友尤其喜欢“搞事情”,用一些奇奇怪怪的时间点作为基准,比如“1987年股灾那天”,结果一用就乱套。其实只要记住“选一个对的时间点,稳定的起点”,就是对自己股市人生最好的“定心丸”。
举个例子,假如你夹杂一点小知识: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那天的上证指数起点大概在3000多点。之后,指数一路上涨(或者下跌),其实就可以用那个“疫情起点”作为对比,看你是“逆势蹬车”还是真正的“站在风口”。
当然啦,股市的基期点位不是随便挑花了眼就行,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合理性。专业一点讲,很多分析师会选择一定范围内的代表性时间点,或是根据“历史高点”、“历史低点”来设定基点。这就像挑西瓜,要挑个“吉利”的成熟时节,不能等到瓜烂了才说“我喜欢”。
再来说说这个“基期点位”的视觉冲击感。你可以用走势图看:一根线代表你的“基准点”,之后的波动——涨涨跌跌都跟它有关联。同样的指数,换算成不同的基期点位,结果可能截然不同。就像“用不同的滤镜”看同一件事,心情会有大变化。
最后,提醒广大股友:股市风起云涌,记住你的“起跑线”——那就是你的“基期点位”。把它当作“出发点”,评估你的“股市旅程”的“起点站”,不然你就像迷路的小孩,找不到回家的路。
结尾是不是戛然而止?等等,告诉你个“秘密”——如果你觉得以上太“干货”,想搞点“段子”式的理解,那就记住:股市里的“基期点位”就像“老爸的裤带”,一松一紧,掌控不了就摔个狗吃屎!再不懂就别挣扎,毕竟,股市里的“起点”在哪里,得自己悟出个“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