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欲何为(意欲何为冰块)

2022-07-24 1:45:13 基金 yurongpawn

意欲何为



本文目录一览:



根据 报道,3月22日,菲律宾军方发布消息称:美国将与菲律宾举行2022年度“肩并肩”联合军事演习,具体时间将会在3月28日至4月8日在菲律宾吕宋岛进行。根据详细情报显示,此次演习中,菲律宾将派出3800名军人,美国将派出5100名军人进行演习(总计8900人)。

和去年的对比来看,美菲两国在2021年度的“肩并肩”联合军演仅有1700人参加。唯有今年这次美菲联合军演的人数规模有了数倍增加。对于菲律宾周边国家来说,这无疑是一件非常具有政治意义的事件,例如越南在20世纪末以来,就一直在寻求与美国的经济合作,或者说在军事方面的协同,其核心原因和菲律宾类似,都是想邀请域外大国来干涉南海局势,从中左右逢源,获得一些本不该有的政治、经济利益。

话又说回来,按理来说,菲律宾现任总统杜特尔特是一个擅长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的*政治家,虽然在菲律宾国内,杜特尔特在“扫毒战争”期间表现的雷厉风行,其手下击杀了超过2万名毒贩,而且在对其他国内势力的打击上态度也极其强硬,但是在对中国、美国这样的大国面前,杜特尔特深知菲律宾实力不济,所以非常擅长见风使舵,得罪过美国,但也不会犯了拜登政府眼中的大忌;与中国交好,但是也要和美国军事合作。

所以,在这样较为复杂的情况下,菲律宾与美国仍然是传统军事盟友,只是在外交上比以前更加独立自主了起来。那么在这次美菲军演过程中,他们设立的假想敌目标又究竟是谁呢?首先我们采取排除法,看看南海周边有哪些国家让美菲军队有所忌惮。

首先新加坡是不可能被针对的,其作为美国传统盟友,在军事上和菲律宾一样依赖于美军合作;马来西亚与印度尼西亚虽然海军实力与菲律宾相比尚可,但是不值得让美军来联合演习,所以也不可能;其他像越南这样虽然也在南海问题上妄图侵占中国主权,而且和菲律宾有一定程度的政治利益冲突,但就军力对比来说,美军下场演习实在是多余至极。

所以对美国和菲律宾政府而言,此次军演真正针对的假想敌国家,很可能是当今军事全面现代化,海军走向崛起的中国。不过,中国并没有对外进行军事扩张的打算,在外交上奉行的也是不干涉政策,毕竟,中国现在最重要的事务是把本国经济发展好,对外政策通常都是乐于合作的。

但是在菲律宾政府看来,中国的崛起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之前的预料,毕竟在中国海军近20年来高速发展以前,菲律宾海军至少能够以所谓的“大舰巨炮”优势对中国海军的小型舰艇形成所谓“威压之势”,而且菲律宾也能通过海军上的些许优势侵扰我国领海、领土主权。

但是在中国海军崛起后,中国捍卫本国领海、领土主权的实力已经远超菲律宾。无论是反华的阿基诺三世还是左右逢源的杜特尔特,都需要在观察中国海军实力的同时,与美国交好,为之后伺机试探中国军事力量寻求庇护。

而且在拜登上任美国总统后,美国政府的对外战略又回到了奥巴马时代,即“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延续。而且在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进一步将目标锁定在针对中国、俄罗斯身上,更是说明美国很可能会于将来在中国附近的海域不断拱火,通过试探中国政治底线的同时,让美国的仆从国们尽可能扩张实力,达到对华包围网完全建立的目标。

不得不说,这一计策相当阴险狡诈,但是东南亚国家基本不太情愿再跟着美国当小弟。在今年3月底的时候,美国政府就邀请过东盟国家首脑见面会晤,但是东盟各国政府都以“时间冲突”或者“行程有变”等的理由打发掉了美国的邀请,顿时让拜登脸上无光的同时,也让美国清楚了在东南亚推行反华政策的困难。

毕竟,中国企业在东南亚各国有着海量的投资,如果为了美国的利益而失去中企在当地投资获得的基建设施与实业经济,那这些东盟国家的政府难道不会被人民的怒火所吞噬吗?所以,无论美国如何对这些小国实施挑拨离间的计俩,稍有远见的东盟*也不至于一点蝇头小利而利令智昏。

作为一个在中美之间长袖善舞的小国*,杜特尔特不应该不知道上述这番简单的道理。所以此次军演,与其说是菲律宾可能在剑指中国,不如说是美国在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要知道,拜登*不可能旁观着中国经济不管。就算是通过经济战、文化战、病毒战等,他都做梦想要彻底整垮我们。

不过,在中国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面前,拜登及其幕后团队的行为终究是徒劳无功的。无论他有多少牌可以打,中国都有多少方式回击回去。如果美军未来有朝一日敢在中国解放军面前亮剑,那么,他们就等着走向深渊吧!




深高速股吧

深高速2022年4月29日在一季度报告中披露,截至2022年3月31日公司A股股东户数为1.85万户,较上期(2022年2月28日)增加439户,增幅为2.43%。

深高速股东户数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根据Choice数据,截至2022年3月31日交通运输行业上市公司平均股东户数为5.5万户。其中,公司股东户数处于2.5万~4.5万区间占比*,为25.22%。

交通运输行业股东户数分布

股东户数与股价

2021年6月30日至今,公司股东户数有所增长,区间涨幅为0.77%。2021年6月30日至2022年3月31日区间股价上涨10.21%。

股东户数及股价

股东户数与股本

截至2022年3月31日,公司*A股总股本为21.81亿股,其中流通股本为14.33亿股。户均持有流通股数量由上期的7.94万股下降至7.75万股,户均流通市值74.5万元。

户均持股金额

深高速户均持有流通市值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根据Choice数据,截至2022年3月31日,交通运输行业A股上市公司平均户均持有流通股市值为33.79万元。其中,24.35%的公司户均持有流通股市值在11万~23万区间内。

交通运输行业户均流通市值分布

沪股通持股

2022年3月31日,沪股通持有深高速的股份数量为1366.22万股,占A股流通股本的0.95%,较上期(2022年2月28日)的1106.04万股上升23.52%。

沪股通持股图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大数据生产,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意欲何为是什么意思

环球深观察丨意欲何为? 密布海外的美国生物实验室欠世界一个解释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近日在远程视频

密布海外的美国生物实验室,究竟在搞什么名堂?

从美国国防部官方发布的信息看,美国在俄罗斯和中国周边共建立了15个生物实验室。然而据俄罗斯官方的说法,美国的秘密生物实验室遍布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及周边的27个国家,数目庞大。据证实,美国仅在乌克兰就有15家生物实验室,在格鲁吉亚设有3家实验室和11家小型研究所的研究网络。俄联邦安全会议秘书帕特鲁舍夫透露,美国目前在全世界建立的生物实验室已超过200个。

综合俄罗斯媒体对美国海外生物实验室的调查研究,这些海外实验室研究范围涉及通过昆虫传递危险病原体、人种基因研究、带有军事目的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其中有些实验室所在地曾经大规模暴发过麻疹等传染病疫情。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4月曾表示,美国国防部以打击“生化*主义”为借口,在俄罗斯周边地区建立具有双重意义的生物实验室,意在加强其在境外的生化影响。此外,不能排除美国在第三国建立类似的实验室,以研制或重组各种危险疾病的病原体,并用于军事目的。她举例说,美国国防部官员曾前往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郊区的美国-格鲁吉亚卢加尔公共卫生中心,并要求格鲁吉亚方面允许扩大研究范围。俄罗斯总统普京曾为此向美国公开喊话,质询其收集俄罗斯白种人的血液样本、核糖核酸样本的目的。

美方此举也引起了俄罗斯邻国乌克兰一些人的警惕。乌克兰政治分析家亚历山大·拉扎列夫认为,美国在乌克兰的生物实验室从事的是军事病毒的研究,这威胁着整个国家的公共健康安全。而且所有研究都由美国五角大楼提供支持,其目的是为实现美军目标。他赞同乌克兰议会反对派领导人梅德韦德丘克提出的对15家实验室的活动进行检查的要求。

早在2018年底,格鲁吉亚国家安全局前任局长伊戈尔·吉奥尔加泽对媒体宣称,美国在格鲁吉亚境内的生物实验室进行人体试验并提供了数份相关数据报告。

有媒体披露,美国海外相关实验室完全受美方控制,用于研究针对特定人群的危险疾病,进而研究许多美国本土禁止的研究项目。对此,军事专家曹卫东指出,由于美国的这些海外生物实验室的研究内容是保密的,其他国家就不得不质疑,美国的这些生物实验室,有没有类似病毒的研究?是否会危害整个周边国家或人类健康?特别是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发,可以说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造成重大危害。不得不令人联想到美国的这些生物实验室,有没有类似病毒的研究?曹卫东指出,美国本土过去就屡屡发生实验室安全事故。正是因为美国有这些“前科”,再加上现在进行的这些研究又那么机密,其他国家对美国的这些海外生物实验室的使命自然会又猜疑又不满。

事故“黑历史”数不胜数 安全性令人不寒而栗!

根据《今日美国报》的报道,自2003年以来,美国本土的实验室发生了数百起人类意外接触致命微生物事故。这些事故都可能导致直接的接触者被致命的病毒感染,病毒经由这些个体传播到社区,形成流行病疫情。根据美国审计署的一份报告,在过去10年当中,美国的P3实验室,也就是生物安全防护为三级的实验室,累计发生了400起事故。生物实验室的安全性问题是美国监管机构面临的*的风险。

像2019年7月,美军*的生化武器研发中心,也就是位于马里兰州的德特里克堡生物基地,被美国疾控中心调查并关闭,理由就是这个基地未能落实和持续执行保证特定物品或病毒安全的控制措施。

历史文件还显示,早在2014年上半年,美国政府实验室短期内接连发生3起安全事故,引发外界关注。一起是由于炭疽杆菌未妥善灭活,数十人可能在不知情情况下接触活体炭疽杆菌;一起是一种低致病性流感病毒中混入了高致病性H5N1病毒;还有一起是一个实验室准备搬家时,在储藏室发现了遗忘60年的天花病毒。

而在2014年之前,美国政府实验室已经不止一次发生过类似的安全事件。2006年,该机构生物*快速反应与*技术实验室为两个外部实验室提供的炭疽杆菌样本没有妥善灭活;同年,该机构另一个实验室提供的DNA样本中,含有活性肉毒杆菌;2009年,该机构发现2001年对外提供的一种布鲁氏杆菌菌株,并非此前认为的毒性减弱的疫苗菌株。

由于连续发生多起安全事故,2014年10月,美国曾暂停多个病毒改造项目,其中就包括禽流感病毒改造实验。相关实验可将H5N1禽流感病毒改造成更易于在哺乳动物间传播的病毒,被认为可能带来人际传播风险。然而,据美国《科学》杂志网站披露,在2019年2月,美国政府机构已经“悄悄”批准这一引发巨大争议的禽流感病毒改造实验,这类被认为“危险”的实验在被禁多年后将很快重启。

是时候该给世界说说清楚了!

针对美国在中俄周边国家密集建立生物实验室的行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此前表示,美国在一些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建立了多个生物实验室,却对其功能、用途、安全系数等三缄其口,让当地民众和周边国家深感担忧。据了解,有当地民众强烈要求关闭相关实验室。希望美方本着负责任态度,正视国际社会的关切和当地民众的生命健康安全,采取切实举措,消除国际社会疑虑。




意欲何为冰块

图为位于芬兰北部城市罗瓦涅米的北极中心。张智勇摄/光明图片

近期,有关北极的坏消息接二连三:加拿大现存*、最完整的米尔恩冰架坍塌,格陵兰岛冰盖加速融化且将不复存在,甚至有科学家预测15年内北极海冰将消失。气候变化引发的灾难性后果本应引起各国重视并携手应对。然而,现任美国政府不但不承认气候变化的存在,近期还在北极频频制造政治及安全紧张局势,使相关国家的关注点不得不离开气候变化这一重要而急迫的问题。

7月北极海冰面积已降至40年来最小

7月底,位于加拿大的米尔恩冰架面积缩小40%,约80平方公里,这比整个香港岛的面积略大。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冰川学家、米尔恩冰架研究小组成员卢克·科普兰德表示,米尔恩冰架曾是加拿大现存*、最完整的冰架,由于气温上升等因素,如今已基本解体。科普兰德还指出,由于气候变化的“北极放大”现象,过去30年中北极变暖速度为全球的两倍。加拿大北极区域今夏平均气温比近30年平均值高5摄氏度,面积小一些的冰帽迅速融化,更多冰架底部裸露而加速融化。

8月10日,《自然·气候变化》杂志发表的英国气象局哈德利中心的研究论文预测,若不采取措施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北极海冰可能在2035年完全消失。实际上,7月北极海冰面积已降至40年来最小。

8月13日,《自然通讯地球与环境》刊登的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一项新研究表明,格陵兰岛的冰盖已经融化到无可挽回的地步,每年向海洋倾泻的冰块超过2800亿吨,成为全球海平面上升的*贡献者。

种种迹象表明,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指示器,北极冰融已不容忽视。冰架坍塌,冰盖融化,不仅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部分岛屿,影响沿海城市,还会影响大气和海洋环流,增加气候灾害,引发物种危机等等。在这样的挑战面前,迫切需要各国携手共同抗击全球气候变化。

美国政府已成应对北极气候变化的绊脚石

就在绝大部分相关国家想方设法减缓北极气候变化速度之时,本届美国政府却执意漠视甚至否认气候变化,并出手阻挠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举措。

作为2017—2019年北极理事会社会、经济和文化专家组主席,芬兰北极中心主任蒂莫·科伊武罗瓦曾深度参与理事会内部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各种讨论和决定,他详细披露了特朗普政府在北极理事会中阻挠成员国有关抗击气候变化努力的种种做法。

2017年,芬兰接替美国担任北极理事会轮值主席国,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北极理事会实施《巴黎气候协定》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然而,本届美国政府很快宣布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并抵触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美国代表要求我不要再提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科伊武罗瓦在其博客中写道。

当时芬兰牵头制定北极理事会的首项长期战略,但由于美国不愿意提及气候变化,其他成员国也不愿意接受一个不含气候变化内容的长期战略,芬兰两年的努力化为泡影。芬兰还领导了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炭黑产品和甲烷专家组,芬兰总统尼尼斯托积极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及美国总统特朗普讨论炭黑产品问题。不幸的是,在最后阶段美国宣布推翻上一任主席国宣言中达成的关于减少炭黑制品的集体目标,这意味着减缓气候变化的努力极大受挫。

2019年5月,北极理事会在芬兰罗瓦涅米召开部长级会议前夕,美国先是接受了按惯例每两年发布一次的会议宣言,但很快就反悔,坚持不让会议宣言提及气候变化。其他成员国当场一致反对美国的意见,因为北极理事会大部分工作直接或间接与气候变化相关。几经斡旋,罗瓦涅米还是不幸见证了北极理事会历史上部长级会议宣言的*缺席。

“本届美国政府的价值观和优先事项决策已经影响到北极理事会的工作……事实上,本届美国政府反对的正是北极理事会运作的核心——气候变化和多边框架。”科伊武罗瓦说。

除了北极理事会,美国在其他场合也同样无视气候变化。2019年10月,美国能源部长里克·佩里在北极圈论坛试图通过炒作该地区石油开发的新前景来进一步扭转北极政策方向,而对气候变化只字未提。更有甚者,2020年8月17日,美国内政部批准在阿拉斯加州原始北极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进行石油和天然气钻探,推翻了对该地区长达60年的保护协议。美国内政部长戴维·伯恩哈特称,一旦在该地区发现石油,开采活动将持续50年左右。这是总统大选前,白宫扩大化石燃料生产、争取选票的一个重大举措,但对北极严峻的气候变化现状以及脆弱的环境而言,这是一个坏消息。

美国制造对抗增加在北极的军事存在

实际上,本届美国政府不但对迫在眉睫的气候变化视而不见,而且逆势而动,生生把北极议题的关注点转移到战略竞争和军事安全上。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罗瓦涅米北极理事会部长级会议上对中俄两国“下战书”为开端,一年多来,美国在北极地区动作频频,咄咄逼人,除了对俄罗斯大秀肌肉,更是造谣中国有所谓北极野心,蓄意制造紧张局面。

“本届美国政府显然把世界看作是一个大国竞争的地方,并明确将中国视为对其超级大国地位的威胁。这也体现在北极地区,美国在那里增加了外交和军事存在。”科伊武罗瓦在接受

2019年,美国国防部发布新版《北极战略》报告,重点内容由北极环境保护转变为强化北极安全,对抗中俄在北极日益增长的影响力,目的是在“战略竞争时代”保护美国在北极的国家安全和利益。2020年6月,美国总统签署《关于保护美国在北极和南极地区国家利益的备忘录》,呼吁五个联邦机构审查、评估和执行“极地安全破冰船采购计划”,并透露美国将购买10艘破冰船。2020年7月,美国空军又发布新的北极战略,强调美国要通过可靠的作战部队进行力量投射,为北极行动做准备,充满了对抗的意味。

除了战略谋划及舆论造势,美国在行动上也步步紧逼。2018年举行的“三叉戟接点”联合军演是冷战结束以来北约*规模的一次军演,地点靠近北极,覆盖冰岛、芬兰和瑞典的领空。在军演中,美军运输机自1990年后第一次飞越北极圈,核动力航空母舰“杜鲁门号”及其支援舰近30年来*冒险进入北极地区。此后,美国海军舰队及轰炸机多次进入北半球高纬度地区。2019年,4艘美国军舰在冰岛建立临时指挥部,并派其中两艘进入北极圈以北,这意味着美军10多年后重返冰岛。同年8月,一架B-2隐形轰炸机*在冰岛降落加油。美国国防部计划于2020年向冰岛投资5700万美元用于军事设施建设,目标是使该国的凯夫拉维克机场在一天中任何时候都能接受两个战斗机中队的起降,每个中队由18至24架战斗机组成。2020年5月,美英两国军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进入俄罗斯北极海岸附近的巴伦支海,开展“海上安全行动”。

外交上,美国竭力拉拢相关北极国家跟随其制造紧张局势的策略。特朗普宣布意欲购买格陵兰岛闹剧发生近一年之后,美国驻格陵兰领事馆在关闭53年后于2020年5月重新启用。同时,美国还宣布对格陵兰提供1210万美元援助。7月,蓬佩奥访问丹麦,对丹麦及其自治领地格陵兰岛和法罗群岛软硬兼施,图谋在该地区建立美国的北极“桥头堡”。

除了丹麦,芬兰、挪威、瑞典、冰岛这几个北欧北极国家也是美国拉拢和施压站队的对象。对此,北欧国家感到不安,不希望被卷入大国战略竞争。挪威南瓦朗格尔市市长鲁内·拉斐尔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希望美国人能尽快做出改变。他们现在所做的事情具有破坏性……只听美国人的话可能要命。他们目前的言论只会加剧北极地区的冲突。”

丹麦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米克尔·朗格·奥勒森在近期发布的报告中表示,北极地区紧张局势加剧,主要是美国对俄罗斯和中国所持的强硬立场所致。奥勒森指出:“实际上,丹麦王国面临的*挑战来自其盟友提出的要求——涉及中国投资、深度领土监视和军事化问题。”

不要把北极变成战略竞争场所

科伊武罗瓦总结,美国公开在北极地区制造对抗气氛,并否认现实中北极地区的*威胁——气候变化的存在。“北极理事会和北极国际治理的总体发展存在严重的不确定性。北极治理框架将接受考验——当美国甚至不想在一份声明中使用气候变化这个词,或想把该地区描绘成一个战略竞争场所时,应对气候变化如何能继续下去?”

科伊武罗瓦再次强调,如果本届美国政府继续其北极政策,气候变化工作将面临严重问题。尽管其他的北极治理机构和论坛——如北欧理事会和巴伦支欧洲-北极理事会将继续开展气候变化工作,但规模显然比不上北极理事会。

2021—2023年,芬兰将担任巴伦支欧洲-北极理事会轮值主席国。芬兰目前正在制定新的北极战略,种种迹象表明芬兰仍坚定地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北极优先事项。芬兰总理桑娜·马林今年早些时候就全球变暖对北极地区的影响发表看法时,将石油开采带来的繁荣形容为目光短浅。她说:“北极问题远远不只是地缘政治竞争或紧张局势的问题。这关系到气候,关系到我们的未来。这就是为什么如果想要拯救北极并解决地缘政治问题带来的风险,我们就需要应对气候变化。”

(本报赫尔辛基9月3日电 本报驻赫尔辛基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意欲何为》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意欲何为、深高速股吧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留言

Fatal error: Allowed memory size of 134217728 bytes exhausted (tried to allocate 96633168 bytes) in /www/wwwroot/yurongpawn.com/zb_users/plugin/dyspider/include.php on line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