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院内部来看,绩效工资分配管理办法,不同科室对技术等要求的差异,以及职工工作强度和工作环境的差异都是导致科室之间绩效工资差异的原因,也是医院完善差异化的绩效工资体系必须把握好的要素。
计算科室绩效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计算业务核算科室的实发绩效工资总额:实发绩效工资总额 = 业务核算单元的实际业务收入 × 科室绩效工资分配比例 × 科室绩效考核得分 / 100 ± 医院的奖罚金。 计算业务核算科室的结余:结余 = 业务核算科室的收入 - 业务核算科室的支出。
按照个人或科室的收入计算:即医生或科室的绩效工资等于一定时间内的收入的一定比例。比例的确定可以根据历史数据或市场平均水平来确定。按照工作量计算:即医生或科室的绩效工资等于完成的工作量的一定比例。例如,医生完成的手术数量、诊疗次数、检查项目数量等都可以作为绩效工资的计算依据。
绩效考核得分=(个人公共考核项目得分+岗位考核项目考核得分)x岗位系数x满意度系数。绩效考核得分计算。工作人员绩效考核要实行综合评价,在科学计算个人公共考核项目、岗位考核项目得分的基础上,综合思考岗位系数、满意度系数。
病房绩效工资=工作量X40%+护理收入×30%+护理质控X 10%+消耗×10%+床位使用率X 10%。2)门诊绩效工资(直接创收治疗科室)=工作量X40%+护理收入×40%+护理质控X 10%+消耗×10%。3)门诊无收入科室=门诊有收入科室的80%。4)供应室绩效=工作量X80%+ 护理质控X 10%+消耗×10%。
医技科室人员的工作自主性相对较弱,工作量受到临床工作的牵制,收费无自主性,因此采用计件式绩效工资比较符合其工作性质。计件式方法一般是根据工作量的实际价值采取直接按比例提成的办法。例如,B超室绩效考核方案中,日常工作计分说明、中、晚夜连班补助、科室个人分配计算方法等。
效益优先性;这是反映医院效益与绩效工资分配的关系的问题。假若医院低效益,没钱发绩效工资,那么一切绩效工资管理就失去大前提。所以医院的效益,科室的效益是绩效工资分配的首要问题。有了效益才谈得上绩效工资分配。科室效益核算与医疗管理指标的结合。
基础性绩效工资部分用于基本任务完成情况。 奖励性绩效工资部分用于考核不同岗位风险、责任、兼职等情况。 绩效工资的计算公式为:个人绩效工资=可分配绩效工资总量 /总人数系数 ×(岗位系数+量化考核折算值)。绩效考核内容 德、勤、绩、服务数量、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否决性指标。
护士绩效考核内容由工作量、护理收入、护理质控、消耗、床位使用率构成。 计算公式:(1) 病房绩效工资=工作量X40%+护理收入×30%+护理质控X 10%+消耗×10%+床位使用率X 10%。(2) 门诊绩效工资(直接创收治疗科室)=工作量X40%+护理收入×40%。(3) 门诊无收入科室=门诊有收入科室的80%。
1、月工资由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构成。例如,某院病区护士长22人,个人薪酬总额为6万元/年,月工资=6万×80%÷12=3066元。基础工资1300元,绩效工资可供分配的为3066-1300=1766元,其中50%即883元作为工作量考核后分配,另883元作为工作质量考核后分配。
2、具体分配方案 基本工资:根据员工的职称、学历、工作年限等确定基本工资水平。 绩效工资:结合员工的岗位考核和工作业绩,设立绩效考核标准,根据考核结果发放绩效工资。 津贴与补贴:针对特殊岗位或工作环境设立专项津贴,如夜班津贴;同时,提供如交通补贴、通讯补贴等常规补贴。
3、业绩指标与奖励 临床科室:根据工作数量和门诊与住院业务收入等内容,设定年度与季度目标,并根据超额完成情况给予经济奖励。 医技、行政后勤、职能部门:绩效工资分配系数为临床科室人均分配额的百分比。质量指标考核 质量考核总配分为100分,绩效工资根据绩效考核结果与质量考核结果综合确定。
4、绩效工资等级定位 高层次:临床科室(内科,外科,妇科,产科等直接对病人实施诊疗的科室)。较高层次:医技科室 (B超,CT,MR,放射,化验等科室为临床提供检查结果的科室)。低层次:后勤科室(总务,基建,食堂等)。中间层次:医疗辅助科室(供应室,病检室等)、行政科室(院办,财务部等)。
5、福利保障工资 医院为职工支付的四险一金;全院性的福利补助(a、医疗救助、b、困难补助、c、节假日福利、d、专项经费用于配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