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中国第一财经
近些年来,地方财政自给率指标总体呈现下滑势头。地方财政自给率,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的比重,是衡量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指标之一。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公共收入研究中心副主任梁季告诉第一财经,1994年以来,全国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整体呈现下降态势,多数年份保持在50%以上,1997年最高,达66%。2014年以来,该占比持续下降,2019年降至50%以下,2020年仅47.6%,降至1994年以来最低水平,较2014年阶段性峰值下降11.2个百分点。2021年回升至52.6%,与2017年水平相当。
梁季分析称,近些年财政收入增速低于支出增速,再加上2014年营业税改增值税后,地方失去了营业税这一主体税种,这是导致地方财政自给率持续下降的一大原因。预计2022年地方财政自给率比去年有所下降。
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财政收入增速开始放缓,尤其是2014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叠加减税降费规模逐步加大,财政收入基本告别了此前两位数高增速,进入中低速增长轨道。2020年受疫情冲击,财政收入更是罕见出现下滑。
随着2021年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经济稳步复苏,2021年在去年低基数基础上,财政收入出现两位数恢复性增长,但2020年和2021年两年财政收入增速平均数依然是个位数。
与近些年财政收入增速逐步放缓不同,教育、社保等民生和债务支出有增无减,为了对冲经济下行压力,2008年以来中国一直采取积极财政政策,保持一定支出强度是其中一大特点。地方收入增长乏力,但刚性支出保持增长,最终使得地方财政自给率趋势性下降,地方财政收支矛盾不断加大,财政可持续性挑战加大。
根据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预计为11526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计为231055亿元,2022年地方财政自给率预计约为49.9%。这相比2021年地方财政自给率有所下滑,处于历史较低水平。今年前4个月,受增值税留抵退税加快和疫情等冲击,地方财政收入出现下滑。
具体到31个省份,财政自给率差异较大。2021年上海财政自给率最高,达92.2%;北京位居第二;广东、浙江、江苏、天津、福建、山东财政自给率均超60%。这些地方均属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财政实力强,财政自给率相对较高。
有22个省份财政自给率低于50%,其中11个省份低于40%。财政自给率较低的地方主要集中在中西部、东北等经济欠发达地方,这些地方财力相对较弱,而支出压力不减。
如果再细分到地级市层面,地方财政自给率差异更大。根据中泰证券研究所数据,2021年杭州市财政自给率最高,为99.75%。
由于最终地方需要做到财政收支平衡,地方财政收不抵支部分,主要靠上级政府尤其是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调入结转结余资金和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筹资等来解决。
为了支持地方“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和落实减税降费,促进区域均衡发展,近些年中央财政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比如今年这一资金规模逼近10万亿元。各省也加大对基层转移支付力度,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为了增强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目前中央除了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外,还正在健全地方税体系,比如此前确定将50%增值税划归地方,并计划后移消费税征收环节并稳步下划地方等。另外,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通过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来确保各级财政运行稳健、保障有力、长期可持续。
04月29日讯 国投瑞银核心企业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简称:国投瑞银核心企业混合,代码121003)04月28日净值上涨1.58%,引起投资者关注。当前基金单位净值为0.9080元,累计净值为2.5530元。
国投瑞银核心企业混合基金成立以来收益181.08%,今年以来收益6.57%,近一月收益5.74%,近一年收益26.39%,近三年收益42.97%。
国投瑞银核心企业混合基金成立以来分红4次,累计分红金额24.03亿元。目前该基金开放申购。
基金经理为吉莉,自2018年07月31日管理该基金,任职期内收益34.91%。
最新基金定期报告显示,该基金重仓持有海通证券(持仓比例3.28%)、海大集团(持仓比例3.20%)、三七互娱(持仓比例2.92%)、贵州茅台(持仓比例2.84%)、完美世界(持仓比例2.82%)、伊利股份(持仓比例2.79%)、万科A(持仓比例2.72%)、中国平安(持仓比例2.58%)、保利地产(持仓比例2.57%)、亿纬锂能(持仓比例2.49%)。
报告期内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19年,随着国内经济企稳以及5G带来创新周期的开启,A股持续上涨。上半年金融和消费股表现较好,下半年电子、计算机等科技股表现更好。同时,中国经济的全球比较优势和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政策也使国际资金进一步加大配置A股配置。
2019年年初的年度策略是逐步提高权益仓位,精选优质龙头,提高持仓集中度。理由是:A股的风险溢价率当时已接近历史极值,中证800的动态市盈率在11倍左右,市场已处于底部,A股有全球竞争力的行业和公司已进入越跌越有价值的区域。
本基金全年保持80%以上的仓位,主要配置了金融消费领域的优质公司,以及成长行业的优质龙头,比如新能源车、创新药及其产业链等。结构上,下半年适度增加成长行业配置,包括电子通信、传媒等。2019年,本基金业绩战胜比较基准。
截至报告期末,本基金份额净值为0.8520元,本报告期份额净值增长率为45.64%,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32.28%。
管理人对宏观经济、证券市场及行业走势的简要展望
展望2020年,依然看好A股的投资机会。虽然年初的疫情给经济带来一定压力,但是,从中期角度看,A股整体估值偏低,股市比债市的风险溢价率依然处于历史较高水平,A股依然具备长期投资价值,这一点并没有因为疫情而发生改变。从结构机会上看,不论防御还是进攻都还是有可持有的标的,市场还是可为。主要的机会包括:5G带来的消费电子、半导体、云计算、云办公和传媒等行业未来两年依然是景气持续上升期;随着特斯拉持续放量和宁德时代进入特斯拉供应链,以及欧洲车企电动化加速,新能源车行业依然具备很大的成长空间。消费个性化和多样化背景下,医药、消费行业依然可以持续再挖掘;金融和周期等传统行业超低估值,带来优质公司的绝对收益机会。
今年前五个月,我国吸收外资仍保持两位数增速。
根据商务部网站14日消息,2022年1-5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64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3%,折合877.7亿美元,同比增长22.6%。
从来源地看,韩国、美国、德国实际对华投资分别增长52.8%、27.1%、21.4%(含通过自由港投资数据)。
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对第一财经
商务部发言人束珏婷此前在例行
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42.7%
从行业看,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23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8%。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42.7%,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32.9%,高技术服务业增长45.4%。
霍建国认为,高技术产业吸收外资增长迅速是一个好现象。“高技术产业涉及到上游的加工或研发,比如韩国汽车的主要零部件供应商很多都在中国国内,其中不乏合资企业。德国汽车也是如此,中国在汽车零部件上已占据了比较主动的竞争地位。”霍建国称,“特别是随着新能源车的发展,在锂电池和一些主要零部件上,中国都是主要的供应商,这两年出口也比较高,这一部分是是由合资企业贡献的。”
对于高技术服务业的快速攀升,霍建国表示:“从我国吸收外资的结构来看,服务业一直占更大比重,在70%以上。现在和高科技相关的服务业投资有上升的趋势,其中也包括和制造业相关的服务业,也是因为我国目前在极力推动高技术领域的开放,比如金融业。”
束珏婷表示,新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放开汽车制造等领域外资股比限制,有力带动了引资规模增长。各部门积极回应外资企业来华营商便利等诉求,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保障内外资平等参与政府采购、延长外籍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等,稳定了外商投资预期和信心。
中国英国商会5月31日发布的《2022年在华英国企业建议书》中表示,中国的市场潜力、金融服务、零售和消费品等众多行业循序渐进的持续开放以及中国的创新潜力和气候承诺,都是企业对中国市场保持乐观的原因。在华英国企业依旧看好中国市场的中长期前景。
中国英国商会主席李安(Julian MacCormac)接受第一财经
“中国正围绕可持续性和碳中和实施变革,这将为许多低碳解决方案和技术前沿的公司提供机会,这包括英国公司。”李安说,“除此之外,中国在许多领域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比如医疗保健、技术技能和与教育有关的所有领域。中国要继续创新,就需要提高技能和技术及职业教育。总而言之,在很多领域我们都有充分的理由感到乐观,因为中国有需求,而且有不断增长的需求,这与英国可以提供的领域是一致的。”
经济日报
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产生很大影响,大量经济活动难以顺利开展,产业链供应链深受冲击,很多市场主体面临生产经营困难。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这是“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重要举措。
市场主体是我国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体系不断发展,各类市场主体蓬勃成长。一般而言,市场主体就是在市场中从事交易活动的组织或个人,包括营利性组织、非营利性组织和个人。活跃有序的市场经济离不开高效健康发展的市场主体。保市场主体就是着力保障不同所有制性质企业和个人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夯实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保市场主体,既是要保障市场主体的基本权利,也是要保护市场主体的根本利益,更是要保持市场主体的动力和活力。
保市场主体,就是保就业、保发展。就业不仅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上亿市场主体承载着数亿人就业创业,就业的规模和质量有保障,居民收入才能持续增加,进而有更强的消费和储蓄能力,才能使经济具有稳定增长的基础。只有保市场主体,才能真正做到保就业、保民生。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5亿户,中小微企业对稳就业、促就业的贡献很大。可以说,市场主体的规模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劳动人口能否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关系到能否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一些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面临生产经营困难,保市场主体和稳就业任务更加艰巨,需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保护好,为经济发展积蓄力量。
一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使广大市场主体不仅能够正常生存,而且能够实现更大发展。在疫情冲击下,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最直接的措施就是落实好助企纾困政策。要继续面向市场主体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措施,帮助其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减负纾困、恢复发展,确保各项纾困措施直达基层、直接惠及市场主体。要强化对市场主体的金融支持,发展普惠金融,有效缓解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二要充分发挥国有企业作用,使其带动各类市场主体积极作为、释放发展潜力。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要发挥作用,带动上下游各类企业共渡难关。这就要求国有企业成为各级各类市场主体中的领头羊,要坚持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的方针,推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坚定不移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三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政策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不能厚此薄彼,也不能顾此失彼;要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形成长期稳定发展预期,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营造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促进企业家健康成长。
(本文经济日报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中国第一财经》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中国第一财经、国投瑞银核l心企业基金净值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