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太难?小编带你从零经验变为炒股大神,今天为各位分享《「消费主义是什么意思」600217》,是否对你有帮助呢?
本文目录
从某个平台上看到一个姐姐发出的帖子,她说的毛病,我也在犯。学习了很多精深的理论,就急着用它去解构生活,否定意义,结果生活是什么都还不知道,就已经丧失掉了对生活的兴趣。
买东西?没有意思。这是消费主义对生活的全面入侵。
看影视剧?没有意思,这是娱乐至死时代人们的思想变得肤浅的过程。
拍好看的照片?没有意思,这是图像消费潮流里单一审美对人的驯服。
解构接着解构,以为自己高明,深刻,理性,实际过得很不快乐,乃至虚无空心。
阅读一本书籍,读完就先总结它的剧情,好像还在用小学的语文知识看书。当一本佳作被自己三言两语总结完事,你会觉得这本书也就这样,其实自己内心是有好好想去写篇读后总结的,但这种自以为简单或狗血的剧情认知压制住了想要总结的想法,一篇值得回味的佳作就这样浅读一下结束,可最大的收获却并没有得到。
“要明白生活你需要先经历它。你不能总是做一个分析的人。”学习从理论那种绵软漂浮的半空向下着陆,空心人需要珍视生活的日常实感,照顾好自己的肉身。
智通财经APP讯,中再资环(600217.SH)发布公告,公司于2022年5月20日日收到中再生的通知,中再生将其持有的公司7050万股股份进行了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
最近看了B站上一个UP主的视频,里面的主题是消费主义如何对你进行洗脑?视频里UP主讲述了消费主义的来源;用行为经济学的一些原理分析了商家如何给你洗脑,让你消费;分析了消费主义对人们的毒害;最后鼓励大家要多存钱,抵制消费主义。
看完视频我觉得有必要好好认真认识一下“消费主义”这个名词。消费不等于消费主义,我们应该客观认识这二者的关系。
说到消费,简单来讲无非就是我们常说的买买买了。前阶段618店庆刚刚过去不久,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入手了很多新东西?还有政府鼓励发展地摊经济,恢复各地摆摊。最近支付宝里推出了717生活狂欢节,每天8点,12点开抢一些商家的消费券。疫情过后,各地基本都是采取促进消费的政策。
毋庸置疑,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消费的。有的人看到网上各种抵制消费主义的只言片语后,萌发要抵制消费的观念。这是片面的,我们不该抵制消费,要抵制的是“消费主义”。
鉴于总是看到“消费主义”这个词,我去查了一下“消费主义”的真正含义。
消费主义(consumerism)
消费主义是指人们一种毫无顾忌、毫无节制的消耗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并把消费看作是人生最高目的的消费观和价值观。”消费主义表现在“对物质产品毫无必要的更新换代、大量占有和消耗各种能源和资源,随意抛弃仍然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采用难以承受的生活方式,等等”。在这种界定之下,消费主义的实质上是拜物主义,通过对物的消费和占有体现他们生活方式、身份地位和优越感,他们无所节制的消费污染了环境,过量地消耗了资源,带来了极大的负外部性,但他们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
这是智库上对“消费主义”的定义。从定义上可以通过几个关键点来判定你是否深受“消费主义”的毒害:
1. 你是否毫无顾忌毫无节制地消耗资源?
2. 你是否把消费当成人生的最高目的?
3. 你是否对物品做没必要的更新换代,随意抛弃还有使用价值的物品?
4. 你是否通过消费某些特定的物品来体现自己的身份地位和优越感?
对照一下,你是否中了“消费主义”的毒吗?
关于第四点,不得不提一下品牌消费或者是奢侈品消费。以前同学之间会互相开玩笑说:“像我们这种家庭经济背景的人就算背着个真的LV包,别人也会觉得那是A货。”虽然只是自嘲的玩笑话,但是也体现了一种观点:“消费某些特定的商品并不能提升你的身份地位和优越感。”
反过来身份地位在你看来比较高的人,你也会有一种刻板印象,他拥有的物品定是有高品牌价值的。
而事实上并非如此,消费在我看来真的是很个人主观的选择了,但如果你在消费选择是出发点是第四点的话,就中了“消费主义”的毒了。拼多多会被一些人看成是购物网站的底端,大概就是某些人的消费主义观在作祟。
如果只是想消费某种商品的使用价值的话,你大可不必非要去买大牌或者去买贵的。有些商品的定价被加持了过多的外在因素,这些外在因素和使用价值并没有任何关系。拼多多发展得这么好,也不完全是因为大家消费降级吧,真的受消费主义影响的人还是很少数。毕竟我们靓丽的高平均工资数据下,其实还有很多收入只有1000元的人存在。只能保障基本生活需求,何来消费主义。
除了消费特定商品来提高身份地位以外,还有一种消费方式在我看来也是一种消费主义,那就是过度点单,浪费食物。我记得也是在小时候,在一些餐厅里经常有一类人,为了请客摆面儿,会点一大桌远超过在场人食量的菜,最后得意洋洋地留下大部分剩菜剩饭去结账了。而那些点的少,吃得干干净净的食客反而会被嘲笑是穷酸。这个问题现在其实改善了,国家提出了光盘行动,大家也慢慢有了这种不浪费的意识。
最抵制“消费主义”的是环保主义者。他们认为人们无所节制的消费污染了环境,过量地消耗了资源,带来了极大的负外部性,但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任由消费主义发展下去,资源将消耗殆尽,地球将衰亡,基于这样的考虑,环保主义者提出,“地球不是我们从祖先那里继承来的,而是我们从子孙那里借来的”。
在我看来,消费是一种主观的个人选择,在没有违背法律,道德底线下,当然可以去消费。只不过我建议你要清楚你要消费的东西他的价值在哪里。
有一家叫龙吟的米其林三星日料店,人均消费2900人民币。有人吃了后觉得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觉得不值。但是有人他觉得很值,因为龙吟的餐具精致,服务周到,细节做得很好,菜品精致,随意拍出来就是大片,用的是特别的分子料理形式。
所以,抱着只想吃顿好吃的日料大可不必去龙吟这种店,街边普通的日料店完全可以满足你的需求。而想要追求较高审美体验的人而已,龙吟满足了他的需求。
大部分人其实还没到所谓“消费主义”的地步。认清自己的消费需求,不要盲目跟风消费才是正道。
资本主义,通俗地说就是不花钱不消费,攒钱进行下一轮投资和再生产,不断地追求资本升值的过程。
典型的代表就是美国,美国是一个以新教为主的国家。他们的成立来源于清教徒,清教徒就是清除天主教欲孽的意思,极端到了极点,基本是基督教的瓦哈比。所以老家英国人也忍不了他们,把他们赶了出来,乘坐五月花号来到了美洲。但这些清教徒普遍奉行苦行僧的生活,挣钱攒钱投资再挣钱攒钱投资,如此循环,很快就形成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雪球越滚越大。是不是很讽刺,和今天美国人的形象相差甚远,贷款超前消费,基本比月光族还月光。
那么,为什么清教徒赚钱不花,他们这么励志或者这么受虐吗?其实这和他们的信仰有关。他们相信自己这辈子攒的钱就是积的德,通过这些“德”的多少以后可以进天堂的。所以攒起钱来格外有动力,接着又继续投资挣更多的钱。
但是并不仅仅只限于生产东西来挣钱,所有有关资产增值的过程都是资本主义的最爱。比如英荷战争,荷兰资本家更看好英国能赢,所以给予了英国大量的投资买武器装备,最后这些资本家也确实赚到了,英国赢了,但他们的国家荷兰从此一路下滑了,不过这已经不是资本家在意的东西了。再比如日俄战争等等,这些战争的背后都能看到资本的身影。
那么问题来了,资本追求的是资产增值,不花钱接着投入再生产,这样财富才能膨胀,那么他们赚谁的钱呢?这就说到了资本主义的对立面,消费主义。也就出现了资本家经常干的事,自己不消费,但是鼓励别人去消费。比如让你去买奢侈品和名牌包包,各种商业广告层出不穷。不然他们怎么挣钱,怎么资金回笼继续扩大再生产。
消费主义,顾名思义,就是以消费为主导的。可以认为资本主义是通过他人的消费主义来完成自我的升值和进化的。
消费主义本质上是个坑,用短期的享乐,甚至是超前消费,觉得自己及时行乐了,其实是在给他人做嫁衣。我们可以简单地认为我们是集中消费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事物于一体,同时具有这两种事物的本质。当我们的资本主义大于我们的消费主义的时候,我们是在升值的;当我们的消费大于我们的资本生产的时候,也就是通常所谓的熵增了,人生是贬值的。
熵增。热力学第二定律,也是生活的规律。事物的发展趋势总是向着无序的方向进行着,在没有外力的干扰情况下,从高能逐渐转向低能。维持高能需要外力作用,需要持续地输入能量和消耗能量。所以往往,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如果你是被消耗的那类,只是在单纯地消费自己的青春,那就是你的消费明显大于你的资本生产了;如果你是随着城市和社会一起进步和发展的,恭喜你,你是资本生产大于消费的。社会和人一样,都需要不断地输入能量来减缓熵增,让自己始终维持在一个升值通道上。
但是,现在的各种广告太洗脑了。给你讲了故事,本身没有多少价值的东西就因为这个故事而附加的价值,你就可能心甘情愿地去高价买回家了。例如爱马仕的包包,82年的拉菲等等。可问题是82年的拉菲和一般的红酒绝大部分人是喝不出什么区别的,价格的巨大差别也就体现在了他们的营销和宣传上了。只要故事有人信,营销手段做得到位,他依然可以继续这样卖很多年。剥掉故事本身,可能一文不值,可见讲故事的重要性。
欧美这些年基本已经从坑里出来了,发达了这么多年,物质等这方面的享受已经慢慢没那么在乎了,对于品牌的要求已经越来越低了,越来越随意了。而我国呢,才刚刚发展起来,自然对这些东西没有抵抗力,已经开始入坑了。这也是为什么近些年来,我国成了奢侈品品牌的主力消费战场,各种海外代购也是风生水起。
其实这个心理不难分析。越没有才越想要,才越想得到。可以称为上层社会准入妄想症,通过买名牌包包,奢侈品,豪车,产生一种自己已经爬到不属于自己阶级的错觉。通过这样的消费感觉自己已经不是自己了,精神层面得到了升华。这也是奢侈品豪车的商家希望达到的目的,为了这个目的,铺天盖地的广告和宣传给你洗脑。事实证明,他们成功了。
消费化的差异也造成了消费化的人群,你消费的东西代表了你本人,通过消费已经可以给人贴标签了。时间一长,共识形成,大家都这么想,一咬牙一跺脚买个奢侈品,甚至超前消费,但是自认为地位形象就上去了。
虽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想,但只要有人信就够了。例如贴小广告的,我们经常纳闷这玩意怎么会有人信,但在广告商眼里,有12%的几率是有人信的,这就够了。并且洗脑这件事是需要长时间灌输的,一次广告可能没影响,时间长了可就不一定了。
说几个现在流行的话:会花钱的人才会赚钱,钱不是攒出来的,是花出来的,花了你才有动力去挣钱。富人赚钱靠人脉,穷人赚钱靠体力,所以要做富人,你要会经营人脉等等。
这些观念的问题在于太模糊了,有些场合是对的,但是很多情况下是错的。如果不加区分用在了所有场合,那你就是妥妥的上文说的消费大于资本生产了。
比如,你把挣得所有钱都花了,甚至超前贷款消费,挣得再多不用来投资,形成不了资本积累,等机会来的时候,你也只是两手空空而已,干耗了青春,明显资本家的圈套。再比如人脉那个事吧,穷人哪来的人脉,你经营个啥呀。穷在闹市没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就是这个道理。穷人被富人拉一把,往往都不是自己经营的,靠自己的努力得到赏识,或者就是富人想单纯的帮帮你觉得你有潜力。这些往往和你的经营关系不大,穷人往往是漫长的积累和一两次的冒险,反而等你富了之后,人脉自然就过来了。
但经济的运行,离不开消费主义和资本主义。刚开始,资本主义那边生产出来不花钱,接着攒钱继续生产,很痛苦。但时间一长,优势就出来了,雪球越滚越大,想消费钱都会花不完了。而消费主义这边呢,刚好相反,一开始爽得不行,越往后越难,时间成本不断增加,也就掉坑里了。
所以,明白家庭是会早早灌输这些资本消费的观念的,因为这个思想甚至价值观形成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长时间的积累和思想渗透,最终才能彻彻底底的影响到人的实际行动中去。穷人不用学,谁都会做,而富人是需要学习的,很多事都是有门槛的,没经历过,很难懂的。
当兵要体检,读大学要高考,当公务员要国考,进公司要笔试面试,唯独当家长是没啥要求的。但是家长会影响孩子的价值观人生观甚至一生的。关于教育,投资,消费等等很关键的东西需要家长慢慢领悟才能灌输给孩子,并且还得灌输个几十年,这个门槛本身就很高了。
资本和消费再往深了说,你有了钱不消费,攒下来用来投资,你得知道怎么投资吧。有的人过得很节俭,但依然没什么钱,原因就在于只知道攒钱,不知道攒钱是为了干什么。绝大部分的东西本质都是积累和爆发,积累是能控制的,一点一点攒,一点一点投资,持续地增值着。并且同时多输出,慢慢很多知识点就能一点一点地连在一起,形成一个体系,有了自己的体系,也就有了明辨是非的思考过程了,不断向上爬。遇到机会了,实时地闯一把,风险和机遇是同时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