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堂股吧(上投亚太基金)

2022-06-13 13:26:07 证券 yurongpawn

同济堂股吧



炒股太难?小编带你从零经验变为炒股大神,今天为各位分享《「同济堂股吧」上投亚太基金》,是否对你有帮助呢?



本文目录

  • 同济堂股吧
  • 上投亚太基金
  • 同济堂股吧 东方财富
  • 600090同济堂股吧


同济堂股吧

一份年报两次修订,同济堂(600090.SH)“瑕疵”信披不断,究竟是无心还是有意,颇耐人寻味。

记者发现,上市以来,同济堂相继因年报、收购标的估值以及分红等问题受到质疑,公司也曾多次更正,声称“工作人员疏忽”等。今年8月29日、9月4日,针对今年半年报,交易所又连发两份问询函,直指公司增收不增利、子公司华龙药业及公司自身内部控制等。据不完全统计,同济堂两年时间6次信披存在瑕疵。

信披屡屡出错引发市场对其是无心还是有意的猜疑,但目前尚无定论。一分析人士称,同济堂信披轮番出错还难以与财务造假相联系,但一定程度上可能与实控人股权质押存在关联。

二级市场上,公司股价大幅调整。截至9月28日,其股价已从借壳之时的29.15元跌至今年9月28日的5.34元,股价累计跌幅为81.68%。

股价深度调整,公司实控人张美华夫妇高比例质押的股权濒临爆仓风险。仅在今年6月,公司发布的20条公告中,其中6条公告是公司补充股权质押。

据记者初步统计,上市以来,张美华共39笔股权质押,累计套现约20亿元。只是,这20亿元资金去向至今仍不明朗。

信披频繁出错,曾被疑为股东减持抬轿

同济堂再一次因信披成为监管部门关注重点。

9月12日,同济堂发布回复上交所问询函公告,回答了公司上半年增收不增利等问题,以及补充披露龙海新药自收购以来的主营业务情况。

这是公司因为发布今年半年报收到的第二份问询函,前一次是8月29日,交易所重点问及子公司华龙药业。

根据两份问询函,对持股51%的子公司华龙药业在半年报中消失,公司解释,在今年第一季度开始,失去了对华龙的实质控制权,所以不再将其纳入合并报表范围。此外,收购龙海新药55%股权使得半年商誉猛增300多倍,而龙海新药2017年净利润258万元,承诺2018年至2020年实现净利润2100万元、2415万元、2775万元。无疑,公司存在商誉减值问题。

对于交易所问询函,公司答复称“描述不够准确”、“表述过于概括”。

实际上,在信披问题上,同济堂屡屡犯错。2017年4月,公司发布的2016年报中,三大主营业务板块中,营业收入增长率*板块为12.09%,还有出现负增长板块,而年报披露的公司营业收入增长率为13.24%。一个月后,公司“认错”修改了其中一个板块营业收入增长率。

两个月后,公司在收购南京同济堂股份中再次“出错”,公司选定基础法评估,评估值为8.7亿元,但评估报告最后确认估值却采用收益法评估,评估值为14.8亿元。

最后,市场得到的解释是,评估助理工作疏忽,误将校订前的《资产评估报告》扫描提交给客户所致。

今年6月,公司在分红方面也闹了大乌龙。公司披露2017年年度分红计划没几天突然改口,宣告撤销这一分红计划。原因是,公司母公司历史存在7427万元未弥补亏损。

分红利好变为乌龙事件,市场曾质疑是为股东减持抬轿。

多年铁公鸡公告分红后,股价有较大涨幅。但在公司宣布撤销分红计划之前,股东盛世建金及其一致行动人完成了股份减持,套现3.8亿元。

此外,针对2017年年报,公司分别在今年5月10日、8月10日发布修订版,对环保问题、经营现金流等问题进行补充披露及更正。今年9月,又对今年半年报进行了修订。

综上所述,完成借壳上市仅仅2年时间,信披问题频发,究竟是态度及责任心还是有意为之,让人捉摸不透。

股价下跌逾八成,实控人质押融资超20亿

分红闹乌龙、年报接连修订、信披频频出错或与同济堂实控人张美华夫妇频频质押股权有一定关联。

借壳上市完成后,同济堂在二级市场上的表现较差。2015年6月15日,随着同济堂借壳事件公布,股价一路上蹿至29.15元,达到历史顶点。此后,股价跌跌不休,至今年9月28日,股价为5.34元,创下2009年以来新低。以此计算,借壳以来,股价累计跌幅已达81.68%。

随着股价轮番下跌,同济堂实控人张美华夫妇所质押的股权面临平仓风险,频频通过补充质押来化解。

仅在今年6月,同济堂发布的20条公告中,8条与股权质押相关,其中,6条是补充质押公告。

同济堂的股权结构中,张美华与李青夫妇合计持有同济堂控股92.33%股权,同济堂控股持有同济堂32.56%股权。张美华和同济堂控股合计持有武汉德瑞万丰99.98%股权,新疆嘉酿是后者全资子公司,新疆嘉酿持有同济堂7.67%股权。此外,李青控制的武汉卓健持有同济堂2.57%股权。由此,张美华夫妇合计持有同济堂42.80%股权。算上今年来的增持,截至目前,张美华夫妇通过上述三家公司持有同济堂43.95%股权。

记者初步梳理统计,2016年5月23日以来,张美华通过控制的上述三家公司频繁实施股权质押,截至今年6月28日,共办理了39笔股权质押。截至目前,共有5.97亿股处于质押状态,占公司总股本的41.45%,股权质押比高达94.31%。

公告显示,上述股权质押中,2016年11月4日质押的1.6亿股频临爆仓风险,质押当日股价*为12.85元,今年6月补充质押了2000万股。

今年下半年,张美华夫妇解除质押了部分股权,但股权质押比仍达81.89%。

如此高比例质押,张美华夫妇究竟融资了多少钱?

以主板四折计算,单看需要在今年6月补充质押的质押股份,这些股约为4.28亿股,所融资金大约为17.8亿元。另外的1.69亿股以平均低价7.2元计算,大约为5亿元。由此得出,张美华夫妇股权质押融资在23亿元左右。剔除其增持0.29亿股约耗资2亿元,仍剩21亿元。

通过股权质押融资超20亿元投向了何处?同济堂的公告中只字未提。

记者发现,除同济堂控股外,张美华夫妇还控制9家公司,不过,公开资料显示,这些公司多是围绕同济堂控股设立,规模并不太大。

现金流锐减158%,三募投项目延期

股价“跌跌不休”或与经营业绩提升不明显、募投项目未达预期有关。

财务数据显示,2016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9.97亿元,同比增长13.24%,净利润4.73亿元,同比增长38.33%。但在2017年至今年上半年,增速明显放缓。

2017年至今年6月底,公司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98.55亿元、51.74亿元,同比增长9.55%、12.44%,净利润分别为5.15亿元、2.2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92%、-6.69%。

同济堂主营医药流通,在两票制背景下,已建有庞大销售网络的同济堂将是受益者。显然,业绩增速下滑低于市场预期。

值得关注的是,公司募投项目未达预期。

2016年5月,同济堂曾向10名投资者配套募资16亿元,除了支付借壳交易现金对价7.81亿元、0.49亿元中介费外,剩下7.7亿元投向汉南健康产业园、襄阳冷链物流中心及医药安全追溯系统三个项目。

根据当初公告,襄阳冷链物流中心及医药安全追溯系统预计在2017年12月31日达到可使用状态,汉南健康产业园在2018年6月30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根据同济堂今年4月发布的公告,截至2017年底,汉南健康产业园项目计划投资3亿元,实际投资进度为51.87%,襄阳冷链物流中心项目计划投资2亿元,目前仅投入755.08万元,而医药安全追溯系统项目至今尚未启动。

公司解释,受资金到位、相关技术及政策等影响,上述项目延期。

净利润下降的同时,公司现金流急剧减少。截至今年6月底,公司货币资金10.3亿元,较年初减少2.6亿元,应收账款增加9亿元达32.1亿元,占总资产的37.62%。预付账款4.88亿元,较年初的2.33亿元翻了一倍多,同期预收账款基本无变化。经营现金流净额为-5.61亿元,同比下降158.08%。

(责任编辑:李伟)


上投亚太基金

观点网讯:6月7日,募投资公司贝恩资本宣布完成募集第二支亚太地区特殊机会基金——贝恩资本特殊机会亚洲基金II,标志着亚太地区*的特殊机会基金成功落槌。

该基金的总资本承诺超过20亿美元,超出了15亿美元的预期目标。至此,贝恩资本特殊机会的投资平台将拥有近50亿美元的专项资本投资于亚太地区,包括来自全球特殊机会基金池、印度复兴基金及特定战略性的管理账户的显著的亚洲配置。

据悉,贝恩资本特殊机会的资产管理规模达150亿美元,自2002年成立以来已投出280亿美元。在全球范围内投资于一系列广泛的资本结构,包括企业债务、结构化的资本解决方案、困境资产、不良贷款、硬资产、以及成长型股权。

贝恩资本是一家全球私募投资公司,在四大洲设有办事处,拥有超过1350名员工,管理资产约1600亿美元。贝恩资本亚太私募股权在亚太地区迄今投资了110亿美元,投出50多笔项目。

本文源自观点网


同济堂股吧 东方财富

同济堂的暴雷早就有迹可循。

【直通IPO 北京】6月8日报道(文/韩文静)

成立20多年的老牌药企同济堂,却救不了自己。

本月初,同济堂收到股票终止上市决定。自6月10日起,同济堂股票进入退市整理期,预计最后交易日期为6月30日。

此同济堂并不是传承百年的“中华*”贵州同济堂,而是在2016年借壳上市的湖北同济堂。自登陆资本市场以来,同济堂利润高速增长,不过步入神坛的同济堂,只不过是创始人张美华一手构建的“空壳”,上市之后深陷业绩造假风波。

从停牌、禁入,到最终走上了退市的“不归路”,同济堂何以至此?

张美华的传奇人生

一切都需要从同济堂的创始人张美华说起。

张美华来自湖北荆州,在33岁的时候就成为当时单位最年轻副厅级干部,后来远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宏观经济学博士。

在仕途一片光明之时,张美华却在38岁的时候辞职,下海从商。有人说,张美华是从日本学到了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想在中国市场进行尝试。

对于众人的不解,张美华曾表示,“很多朋友都说我傻,放着大好前途不要,去下海创什么业,但他们不懂,同济堂才是我的事业。”张美华发现。国内的医药流通方式与国外相比更传统,如果能进行一些改革,将会有无限的商机。

虽然涉足的是自己完全陌生的医药行业,但张美华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2000年,张美华创立同济堂,官网显示同济堂是一家引进国外先进的药品零售连锁管理模式、结合国内实际而建立的现代化大型医药物流和零售连锁企业。

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同济堂门店发展到3000多家,一举闯入2005年中国连锁药店排行榜前三名,销售收入达14.5亿元,位居全国连锁药店第二。

作为一名经济学博士,张美华的野心显然不止于此,他开始带着同济堂向资本市场进发。

借壳上市申请提交后,历经5个月的同济堂得到证监会的批复,并于2016年7月和8月分别完成工商登记变更和证券名称变更。

2016年8月8日,同济堂正式登陆A股市场。2017年时张美华身家高达67亿,张美华也因此进入胡润百富榜,并问鼎湖北荆州首富。

短暂的高光时刻过去之后,同济堂迅速迎来业绩“变脸”。转折发生在2019年,同济堂归母净利润大幅下滑为为0.98亿元,同比下降81.43%。2020年,同济堂归母净亏损22.62亿元,业绩进一步恶化,由盈转亏。在二级市场,同济堂的股价也持续走低。

此外,过往几年同济堂应收账款快速增长,从2016年年末的21.98亿元增加至2018年年末的35.93亿元,增幅达到63.47%。

今年4月,同济堂也开始谋求自救,在股价经历8个交易日低于1元后,张美华希望通过增持“拯救”公司。公司实际控制人、总经理李青以及其他董监高,计划在12个月内增持公司股份310万股至62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22%至0.43%。

然而,这份增持计划已经难以扭转同济堂的颓势。在近半年的时间内,同济堂发布了超20次关于公司股票可能被终止上市的风险警示公告。

财务造假粉饰业绩,陷对du泥潭

上市后的同济堂发生了什么?何以走到退市边缘?

其实,同济堂的暴雷早就有迹可循。在借壳上市时,同济堂与啤酒花公司签订了业绩对du协议,要求同济堂在2016年度、2017年度、2018年度实现的扣非归母净利润不低于4.6亿元、5.29亿元和5.61亿元。

随后的三年,同济堂如约完成了对du协议。年报显示,2016年至2018年,同济堂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7亿元、5.3亿元、5.64亿元,完成率分别为103.51%、100.55%、100.60%。

值得注意的是,对du期内同济堂基本上都是“踩线”完成业绩承诺,随后在2019年迎来业绩暴跌。2019年、2020年,同济堂的财务报告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这不免让外界生疑,也引起了证监会的注意。2020年4月,同济堂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

2021年,证监会发布公告,确认了同济堂财务造假的事实,并对同济堂公司及相应责任人作出行政处罚及采取市场禁入措施。

公告显示,同济堂2016年-2018年的年度报告中存在虚假记载,虚增营业收入、营业成本、销售及管理费用,导致2016年至2018年虚增利润总额分别为6.8亿元、9.2亿元、8.3亿元。

2016年至2018年,同济堂通过同济堂医药有限公司等三家子公司虚构销售及采购业务、虚增销售及管理费用、伪造银行回单等方式,累计虚增收入207.35亿元,虚增成本178.51亿元,虚增利润总额24.3亿元。

也就是说,同济堂之所以能完成对du,是因为粉饰业绩财务造假。中国证监会拟决定:对同济堂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300万元罚款;对张美华、李青夫妇给予警告,并合并处以500万元罚款。次日,同济堂的股票跌停。

虽然张美华、李青夫妇提出了不给予其证券市场禁入措施的请求,但证监会对此不予采纳,决定对张美华、李青采取终身市场禁入措施。如今,退市对于同济堂来讲,或许也是一种解脱。

激进扩张,老牌药企难自救

除了长期财务造假,同济堂还涉嫌三项信息披露违法违规,包括未及时披露及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资金的关联交易、未如实披露公司募集资金存放及实际使用情况,以及未及时披露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提供担保及重大诉讼的有关事项。

事实上,张美华家族一直未停止商业扩张。

早在上市之前,张美华就已将同济堂的业务线拓展至健康发展、养老服务等领域,打造健康领域的全产业链。繁多的业务给同济堂造成了拖累,公司经营规模快速扩大的同时,现金流却扛不住了,最终入不敷出。

多元化布局带来的资金紧张,使同济堂在资本市场中频繁借款融资,增加的金额主要为银行借款、担保借款、抵押借款等。

上市仅两天后,张美华家族便开始了股权质押,股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企业的流动性。同济堂此前公告显示,截至2019年7月23日,同济堂控股持有同济堂4.8亿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33.34%,已累计质押4.7亿股,累计质押占其持有公司股份的97.98%,占公司总股本的32.75%。

数据显示,作为控股股东的同济堂投资,占用资金高达10.47亿元,而这笔钱流向了同济堂投资旗下的其它企业。

天眼查显示,张美华实控企业超百家,其妻子李青、儿子张力喆也有多家实控企业,涉及领域包括医药、房地产、旅游等等。

发布了二十多次退市风险公告的同济堂,这次终于要退市了。在经历股票停牌后,今年4月末,张美华辞任新疆同济堂董事长一职,总经理李青、副总经理及财务总监魏军桥均在同日宣布辞职。

多重风险的叠加之下,一系列的亏损都成为了“压死”同济堂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家老牌药企,也只能无奈吞下盲目多元化带来的苦果。


600090同济堂股吧

资本市场“铁公鸡”同济堂(600090.SH)难得的一次分红出现乌龙,大概率继续承压的股价将使得股东股权质押平仓风险进一步加剧。

6月24日晚,在股东大会即将召开之际,同济堂发布公告称,撤销尚需股东大会进行表决的2017年度利润分配及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意味着公司分红取消。

根据此前发布的预案,同济堂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2元(含税),即合计派发近2.88亿元(含税),超过公司去年净利润的一半,这简直是难得一见。

自1997年上市后,同济堂仅分过三次红,还是在遥远的2000年前后,累计分红金额仅有0.32亿元。此次计划分红则是自2002年以来的*,但在即将表决的最后时刻被取消,公司继续刷新纪录,实现连续16年不分红,演绎着“铁公鸡”的本色。

为何撤销分红预案?同济堂表示,因公司母公司历史上存在未弥补亏损(即上市公司母公司的可供股东分配利润为负),该未弥补亏损是在公司2016年重大资产重组之前产生,截止去年末该未弥补亏损尚有近7427万元,不符合相关分红政策。

界面新闻记者查询《上市公司定期报告工作备忘录第七号——关于年报工作中与现金分红相关的注意事项》、《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指引》等有关政策,在母公司可分配利润为负的情况下,可不用进行分红,同济堂此次取消分红无可厚非。

同济堂表示,此前公司董事会作出拟分红的决定,是以公司合并报表数据(含子公司)为基础,因疏忽未能及时发现公司母公司历史存在未弥补亏损,从而导致了工作程序上的错误。这样的乌龙在资本市场上并不多见,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同济堂在决策和信披方面缺乏严谨性,甚至存在误导投资者的情形。

那么,真正的问题来了,同济堂到底是否具备分红能力呢?

同济堂的前身是一家啤酒公司,证券简称是啤酒花,但业绩波动性较大,甚至一度连续多年亏损,历史分红吝啬有因可循。但2016年医药流通企业同济堂医药有限公司(下称同济堂医药)通过重组以60多亿元实现借壳上市,啤酒花摇身一变为同济堂,同时也陆续剥离其它资产,完成向医药领域的跨界。

借助此次收购,同济堂业绩明显好转。2016年公司实现近4.73亿元的净利润,同比增长近36倍(未经调整前),摆脱此前持续下降的业绩状况;去年净利润近5.15亿元,同比增长近10%,公司营收规模也接近百亿元,达到98.55亿元左右。

合并报表数据还显示,同济堂截至2016年和2017年的累计未分配利润分别达19.61亿元、24.37亿元,一改此前数该指标连续数十年为负的状况,可见公司最近两年已具备利润分配能力,而这显然是受益于全资子公司同济堂医药。

但是,作为分红依据的母公司未分配净利润却依旧处于亏损。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同济堂母公司未分配净利润为-7747万元,该年同济堂因此未进行分红,到了去年该数据依旧为负,且变化不大,历史遗留问题仍未彻底解决。

由于同济堂重组前的主业盈利不稳定,导致母公司截至2015年累计未分配的利润约-4.03亿元,形成较大的历史包袱;完成重组和资产剥离后的同济堂的业绩几乎全部来自于同济堂医药,自身已无太多的实际经营业务,去年母公司收入仅有200多万元,历史未弥补亏损一时难以消化。

不过,同济堂表示,后期公司将积极安排子公司先完成对母公司的分红,尽快弥补母公司的历史亏损,以后将持续以现金分红等方式落实好利润分配事项。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同济堂通过重组实现了业绩增长,但自2016年以来公司股价却持续下跌,截至目前累计跌幅达70%,尤其是近期市场波动明显,公司股价也加速下跌,在5月17日创下年内8.88元/股的峰值后,不到30个交易日累计跌幅已达35%,此前交易日还在盘中以5.50元/股的价格创下近五年来新低,公司市值也一度跌去近50亿元。

股价大幅下跌导致同济堂控股股东湖北同济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同济堂控股)增持的股票被套。自去年12月6日至今年6月6日,同济堂控股累计增持公司约2879万股,占公司股本的2%,增持金额近2.22亿元,增持均价为7.69元/股;按6月22日5.74元/股的收盘价计,每股已浮亏约25%,浮亏额度达5600多万元。

重要股东增持也难止股价走低,反而被套,而股价的快速下跌也导致同济堂股东股权质押平仓风险不断加剧。

为防止平仓,界面新闻记者注意到,最近10日内,同济堂已发布三次关于控股股东同济堂控股及其一致行动人新疆嘉酿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新疆嘉酿)补充质押的的公告,其中同济堂控股合计补充质押2120万股(占公司股本的1.46%),新疆嘉酿合计补充质押557万股(占公司股本的0.39%)。

目前,同济堂控股及其一致行动人新疆嘉酿、武汉卓健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卓健投资)合计持有公司股份近6.33亿股,已累积质押近5.42亿股(占其合计持股总数的85.63%);其中同济堂控股已累计质押3.98亿股(占其持有公司股份的82%),新疆嘉酿持有的1.10亿股已全部质押,卓健投资质押近0.34亿股(占其持有公司股份的90.49%),继续补充质押的空间已不太多。

随着分红计划取消,同济堂刚刚有所好转的“铁公鸡”形象再次被打回原形,以及公司所在的医药流通领域持续变革所带来的对业绩不确定性影响,公司股价下跌趋势或难回头,股东股权质押平仓风险将持续加剧。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留言

Fatal error: Allowed memory size of 134217728 bytes exhausted (tried to allocate 96633168 bytes) in /www/wwwroot/yurongpawn.com/zb_users/plugin/dyspider/include.php on line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