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名称 500强排名 营业收入(百万美元) 城市 (包港、澳、台)
1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16 159,260 北京
2 国家电网公司 24 132,885 北京
3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25 129,798 北京
4 鸿海科技集团 132 51,828 台北
5 中国工商银行控股有限公司 133 51,526 北京
6 中国移动通讯集团公司 148 47,055 北京
7 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 159 43,440 北京
8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171 41,307 北京
9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187 38,904 北京
10 中国农业银行 223 34,059 北京
11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226 33,861 广州
12 中国中化集团公司 257 30,204 北京
13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 259 29,939 上海
14 和记黄埔有限公司 286 28,035 香港
15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288 27,856 北京
16 国泰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300 26,811 台北
17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303 26,391 长春
18 台湾中油股份有限公司 324 24,808 台北
19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 341 23,732 北京
20 广达电脑公司 344 23,665 龟山
21 来宝集团 349 23,497 香港
22 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 356 23,335 北京
23 华硕电脑公司 363 22,993 台北
24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 373 22,607 上海
25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385 22,128 北京
26 台塑石化股份有限公司 395 21,344 麦寮
27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 398 21,202 北京
28 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 405 20,840 北京
29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409 20,637 北京
30 中国五矿集团公司 412 20,517 北京
31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426 19,991 北京
32 怡和集团 437 19,445 香港
33 中国铝业公司 476 17,577 北京
34 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公司 480 17,515 北京
35 联想集团 499 16,788 香港
中国海油未来发展将会十分广阔,其市场占比也会呈上升趋势。在全国能源大发展的浪潮中,中国海油开启了海洋石油的新时代。
中海油海外最大的一笔投资就是收购加拿大的尼克森石油公司(Nexon),当下关于尼克森披露的数据主要有,2013年底尼克森证实储量为868百万桶油当量,产量为60.8百万桶油当量,目前约为中海油海外原油产量一半左右。2013年的利润贡献为11亿元人民币。由此可见尼克森的贡献力。
中海油海外投资模式大体上分三种:
1.在某区块(就是类似于题主所说的上游资产)参股且作为作业方,按协议分成石油且拥有作业话语权。中海油在国内各海域的合作开发油田都是这种模式,作业方是外方,因此这样的模式不但是获得石油利益,而且可以把相关比如海油工程、中海油服等内部关联单位带入海外区块去施工或作业获得利益。
2.在某区块参股拥有部分话语权。伊拉克油田类似这种模式,是一种技术合同协议,就是中海油出技术使油田在约定时间内的石油达到某一个产量后,多出那部分产量按协议分成。具体如何作业与其他股东一同商议。
3.在某区块参股没有话语权。这就是纯投资不参与任何管理和意见,只是按照协议分成或分油。巴西有个区块就是如此。
其实中海油在海外目前的投资情况并不乐观,整个海油的利润将近80%都是由国内四个海域贡献的,海外贡献的利润也就20%不到,然而成本支出海外要占到60%以上,包括尼克森也是成本大户,所以当下前总体来讲海外投资不算多盈利,但是在未来将会呈现大好趋势。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是中国第三大国家石油公司,负责在中国海域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及天然气资源,是中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商。公司成立于1982年,注册资本500亿元人民币,总部位于北京,现有员工3.7万人。 中海油自成立以来一直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由一家单纯从事油气开采的纯上游公司,发展成为主业突出、产业链完整的综合型企业集团,形成了油气勘探开发、专业技术服务、化工化肥炼化、天然气及发电、金融服务、综合服务与新能源等六大良性互动的产业板块。近年来,通过改革重组、资本运营、海外并购、上下游一体化等战略的成功实施,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综合竞争实力不断增强,逐渐树立起精干高效的国际石油公司形象。 2005年全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888.8亿元,利润总额387.7亿元,纳税174亿元,分别较去年增长25.3%、60.1%和43.9%。总资产达到1914.4亿元,净资产1054.7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24.9%、27.0%。 国内外影响力迅速提升。2005年各项经济指标在中央企业的排名稳步上升,利润总额居第4位,资产总额居第11位。公司资信评级继续保持国内企业中最高级,标准普尔评级为A-,穆迪评级为A2。 油气核心业务保持持续快速成长。2005全年油气总产量3900万吨油当量,其中国内3364万吨油当量,海外535.7万吨油当量;在国内外拥有油气净探明可采储量总计23.6亿桶油当量。除中国近海外,通过积极开展资产并购及合作开发,中海油油气资产已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东南亚、非洲、里海等海外地区,并成为印度尼西亚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商。 除上游传统业务外,中海油近年来大力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不断完善公司产业链、价值链。伴随着特色中下游产业的成长壮大,中海油综合型能源公司的产业架构基本形成。国内第一个进口液化天然气(LNG)项目——广东LNG项目已于2006年5月顺利投产,福建、浙江和上海项目正在紧张建设阶段。公司在中国LNG领域的领先地位已牢固确立,并将为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做出重要贡献。中海壳牌南海石化联合工厂、惠州炼油厂两大世界级项目以其技术含量高、规模经济效益好、管理成本低的优势和特点,提升了国内同行业发展水平。在差异化发展战略指导下,尿素、重交沥青和燃料油等下游产品所占市场份额不断提高,市场主导能力不断增强。 中海油在海内外资本市场上市的三家控股企业——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和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始终保持良好表现,其完善透明的公司治理、较强的盈利能力及良好的成长性获得国内外资本市场的广泛认可。其中有限公司股票价格较IPO累计上涨340%,连续数年被《亚洲货币》、《亚洲金融》等著名财经杂志评为“中国最佳管理公司”。2005年底,三家上市公司的总市值接近2500亿元人民币,国有资本的市场价值实现了大幅增值。 在肩负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任务的同时,中海油努力追求政治责任、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同步履行与落实。公司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充分关注员工及社会公众的安全、健康及福利。通过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准健康安全环保体系,及强化落实执行,中海油始终保持了良好的健康安全环保纪录,塑造出安全、绿色的能源企业形象。同时,公司积极投入社会公益事业,仅2005年用于援藏、扶贫、助学、国内外自然灾害救助等公益项目上的资金总计近3784万元,彰显了良好的企业公民形象。 “十一五”期间,中海油将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实施协调发展、人才兴企、科技领先和低成本战略,坚持特色发展道路,以全面创新推动公司的高速高效发展,向着“国际一流能源公司”的目标扎实迈进。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NOOC,简称中国海油)是1982年成立的国家石油公司。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负责在中国海域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及天然气资源。中国海油注册资本500亿元人民币,总部设在北京。
中国海油以上游产业为核心,积极拓展、不断完善产业链条,正在从一家纯上游业务公司,发展成为上下游一体化的综合型能源公司。中国海油现已形成石油勘探开发生产、专业技术服务、基地服务、化工化肥、天然气及发电、金融服务六大业务板块,呈现出各板块良性互动的良好发展态势。
2004年,中国海油的产量持续增长,全年共实现销售收入709.2亿元人民币,利润242.2亿元人民币,上缴税金120.9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度增长32%、62%和80%。截至2004年底,公司总资产增至1532.6亿元人民币,净资产达830.6亿元人民币,分别比年初增长28%和21%。公司的利润总额居中央企业第5位,总资产列中央企业第12名。中国海油良好的发展业绩赢得了资本市场的充分肯定,国际权威资信评定机构标准普尔及穆迪分别给予公司BBB+和A2的评级,均等同于中国主权评级,这也是中国公司目前所获得的最高外部权威机构评级。
2004年,中国海油的油气勘探、生产继续保持稳步发展。公司2004年油气总产量达到3648万吨油当量,比2003年增长312万吨,增幅9%。其中国内原油产量2472万吨,较去年增长11%,快于全国3%的增长速度。渤海地区年产量首次突破一千万方油当量大关,渤海油田由此成为中国海上继南海东部后第二个产量跃上千万方台阶的大型矿区,成为了我国北方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
在上游业务稳定增产的同时,中国海油的中下游业务也喜获丰收。在国内LNG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公司全部签下广东、福建LNG项目的中下游商务合同,为项目建成后的顺利运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浙江和上海的LNG项目也步入了正式实施阶段,公司还与辽宁、天津、河北、海南、江苏等地签署了LNG项目的合作框架。至此,公司已初步完成了长江以南的沿海天然气产业的战略布局。
4月,中海油中石化联合国际贸易有限责任公司获国家商务部正式批准,被授予原油国营贸易进口经营权。5月至6月,在相隔一个月的时间内,“海洋石油112”号与“海洋石油113”号两艘15万吨级的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相继建成交付使用,在建造工期、成本及质量上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7月,1200万吨规模的南海石化炼油项目喜获国家批准,中国海油正式进入炼油领域,公司上下游一体化的产业布局变为现实。
2004年,中国海油旗下的三家上市公司表现优异。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股票当年上涨37%,市值达到1816.8亿元人民币,海油工程股票全年涨幅66.11%,中海油服总市值达到101亿元人民币。截至2004年底,三家上市公司的总市值接近2000亿元人民币,是净资产的3.3倍,国有资产得到了有效保值增值。
2005年,中国海油将继续努力完成勘探开发任务,积极拓展海外资源,稳健发展中下游业务,进一步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努力实现“以较快的发展速度、较强的盈利能力和较好的发展质量,在2008年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型能源公司,全面建成现代企业制度。在此基础上,建设一个国际一流的综合型能源公司。”的战略目标。
我无法预计经济将于何时复苏,也不知道市场将在何时出现改善。但今年以来,以中国为典型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却快欧美一步,表现出了明显复苏的喜人态势。我认为中国拥有世界上最成功的经济政策,拥有超过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速度,对世界经济的意义重大。
中国人每日辛勤劳作生产产品给美国人用,而我们给他们一些纸片。当中国人想用这些纸片,例如几年前来买优尼科石油公司的时候,却发现这些纸片不能达到他们想要的目的。中国每年的贸易顺差达到2000多亿美元,当他们发现美元没办法购买他们想要的东西之后,他们会问,为什么要出口美国,而不是自己用呢?目前中国出口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外需大幅下降,二是出口换来的美元面临长期贬值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刺激内需,一可以弥补外需的下降,二可以避免美元大幅贬值的危险。
中国拥有巨大的外汇储备,很多人认为中国投资美国国债存在很大风险,只要有巨大的贸易顺差,中国的美元储备就会越来越多。其实中国有多种选择使用其外汇储备,例如投资美国房地产市场、股市等等,而中国方面对于目前中国持有大量美国国债的担忧是有道理的,任何美国以外的投资者长期持有美国国债都面临美元购买力下降的威胁。不过,这对于中国来说虽然是个问题,但并不是最糟糕的问题。
中国有一个很棒的未来,中国的发展,只是刚刚开始,我会告诉所有中国人,活在现在这个时代里,比100年或者200年前好多了,有很多很好的机会经济会不停发展,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会不停上升,在世界舞台上也越来越重要。去年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真是难以置信的好,没有人会比它更好,世界正在发现中国,中国也在发现世界。
我从未对中国股市发表过具体意见。我不是做预测股市走向生意的,我一贯的观点是,如果市场下跌,它就比以前更有吸引力。我不预测股市,我只会在市场向下走的时候作出反应。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一个奇迹,很多中国人都对股票热情很高。
我是在2002年春天的时候读到了中石油的年报,我从没问过任何人的意见,我当时认为这家公司值1000亿美元,但它那时的市值只有350亿美元。我不喜欢做事要精确到小数点三位以后,如果有人体重大约在300到350磅之间,我不需要精确的体重就知道他是个胖子。如果你根据中石油年报上的数字还做不了决定,那你应该看下一家公司。
我们应该向中国人学习,中国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我去年到大连,开车在周围转了45分钟,看到这几年新盖的几百家工厂,中国人正在开始释放他们的能量。过去几个世纪,中国人有能力,但体制不允许人做事,现在中国人的能量开始释放出来了。
我不认为中国变富就意味着美国会变穷,对快速发展的中国过于多疑是疯狂的做法。我们国家有些人喜欢把自己的问题怪到别人身上,前几年中海油收购优尼科时,几百名国会议员投票谴责那项收购,我认为那简直太疯狂了,对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也是一样。我们每年从中国进口那么多产品,把那么多美元运到中国,却不愿意让中国拿那些美元来我们这里投资,我认为把中国当成别的国家经济问题的替罪羊是个错误,中美关系有可能会紧张起来,这是我不愿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