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行业主要上市公司:众兴菌业(002772.SZ)、华绿生物(300970.SZ)、雪榕生物(300511.SZ)、天地源(600665.SH)等。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食用菌行业产量结构数据、中国食用菌行业产值数据等
香菇稳坐食用菌榜首
我国食用菌虽品类众多,但从产量结构上来看,仍是以香菇、黑木耳、平菇、双孢蘑菇、金针菇、杏鲍菇和毛木耳为主,上述其中菌类占据我国食用菌总产量的80%以上。
2021年12月,中国食用菌协会发布《2020年度全国食用菌统计调查结果分析》,据该统计调查数据显示,2020年,香菇产量占食用菌总产量的29.33%,稳居第一;黑木耳和平菇产量紧随其后,分列二三位,分别占食用菌总产量的17.44%和16.86%;此外,金针菇产量占食用菌总产量的5.63%、杏鲍菇产量占食用菌总产量的4.99%。五大食用菌产量合计占比为74.24%。
仅香菇产量平稳增长
在众多菌类品种中,香菇在我国市场需求较大,同时凭借其生长环境及储存优势,在我国占据食用菌市场。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调查显示,香菇依然是2020年产量最大的品种,产量达到1188.21万吨,同比增长6.50%,香菇是目前我国仅有的产量在千万吨以上的食用菌。其中,河南省产量为365.08万吨,占全国香菇年产量的30.7%。
黑木耳为我国菌类第二大品种,2020年产量为206.43万吨,同比增长0.7%,较上年同期小幅提升。其中,黑龙江省产量为315.32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44.8%。
平菇为第三大品种,2020年产量为682.96万吨,比上年下降0.5%。其中,山东省产量为115.78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6.89%;河南省117.17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7.2%。
除香菇、黑木耳和平菇三大菌类稳居前三外,近年来随着双孢蘑菇产量的持续下滑,金针菇在工厂规模化生产的带动下逐步实现对双孢蘑菇的反超。2020年,全国金针菇产量为227.91万吨,位列第四,产量较上年同期下降12.0%。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食用菌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
300511雪榕生物。
2016年5月4日上市。
上海雪榕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95年,总部坐落于上海市奉贤现代农业园区,经过15年的发展,已经由传统的保鲜蔬菜出口种植加工企业转变为工厂化食用菌生产的现代生物农业企业。
金针菇概念股的龙头股最有可能是哪几只?
股票名称 股票代码
众兴菌业 002772
雪榕生物 300511
双塔食品 002481
盈康生命 300143
益生股份(002458)同行业个股排名前十(农牧饲渔):
荃银高科(300087)总市值(元)99.1亿,营业收入(元)1.77亿,归属净利润(元)882万,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6.45%,归属净利润同比增长7.92%。
晨光生物(300138)总市值(元)89.8亿,营业收入(元)7.37亿,归属净利润(元)6064万,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24%,归属净利润同比增长26.29%。
雪榕生物(300511)总市值(元)83.5亿,营业收入(元)6.01亿,归属净利润(元)1.70亿,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2.04%,归属净利润同比增长24.66%。
金健米业(600127)总市值(元)81.5亿,营业收入(元)10.2亿,归属净利润(元)762万,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94%,归属净利润同比增长-87.42%。
中鲁B(200992)总市值(元)8.65亿,营业收入(元)1.80亿,归属净利润(元)857万,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9.54%,归属净利润同比增长45.46%。
辉隆股份(002556)总市值(元)73.8亿,营业收入(元)36.3亿,归属净利润(元)6423万,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6%,归属净利润同比增长11.01%。
新五丰(600975)总市值(元)73.5亿,营业收入(元)4.27亿,归属净利润(元)1.00亿,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41%。
亚盛集团(600108)总市值(元)71.5亿,营业收入(元)3.68亿,归属净利润(元)402万,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8.16%,归属净利润同比增长-86.14%。
民和股份(002234)总市值(元)69.9亿,营业收入(元)9.02亿,归属净利润(元)2.32亿,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2.29%,归属净利润同比增长-73.26%。
仙坛股份(002746)总市值(元)68.8亿,营业收入(元)15.3亿,归属净利润(元)2.79亿,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23%,归属净利润同比增长-30.82%。
雪榕生物5月28日收盘后公告,公司于近期收到股东、董事、副总经理诸焕诚的《关于股份减持计划的告知函》。函件称,诸焕诚计划通过大宗交易、集中竞价等方式减持不超过398.22万股(占总股本的0.917%)股份。
截至目前,诸焕诚持有公司股份2654.78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6.114%。其拟减持股份不超过个人持股的15%。从这点来看,诸焕诚这份减持计划似乎不算凶猛。
5月29日,雪榕生物股价大幅低开,并迅速下行,最终跌幅达8.37%。当日,公司股票成交量为1891.63万股,成交额为2.13亿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某种意义上讲,诸焕诚属于重启减持。
早在2017年7月25日,诸焕诚便曾抛出减持计划,拟减持持有的雪榕生物股票不超过209.59万股(不超过公司当时总股本的0.93%)。对于减持目的,其称源于个人资金需求。
诸焕诚随后并未实施这份减持计划。今年2月初,诸焕诚向雪榕生物发来《关于提前终止减持计划的告知函》。在函件中,诸焕诚表示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及对公司价值的认可,决定提前终止股份减持计划。
时隔近4个月,诸焕诚再度宣布拟减持。从股价上看,雪榕生物当前的股价(11元左右)与2月初(10元左右)相差不大(均为前复权后的股价)。不过,记者注意到,由于雪榕生物2017年度进行了10转9的高送转,诸焕诚的持股量大幅增加。
在最新的减持计划中,诸焕诚称其减持出于个人资金需求。
重要股东轮番减持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诸焕诚披露减持计划之前,雪榕生物今年已经遭遇了多位重要股东的轮番减持。
今年1月,雪榕生物股东德州均益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德州均益)发布减持计划,拟减持不超过51.84万股公司股份;3月,雪榕生物第二大股东余荣琳宣布,拟通过大宗交易、集中竞价等方式减持不超过419.18万股公司股份。4月,德州均益再度宣布拟减持不超过16.03万股。5月,上海六禾之颐投资中心(有限合伙)宣布计划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清仓;德州均益同期宣布拟减持不超过408万股。
5月4日,雪榕生物披露,公司控股股东杨勇萍于4月11日~26日及5月2日,减持其通过“西藏信托-莱沃20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持有的公司1.77%股份(766.99万股)。5月23日,雪榕生物公告称,余荣琳从4月23日~5月23日累计减持公司股份796.43万股(占比1.83%)。
对于重要股东们的轮番减仓,上市公司如何看待?《每日经济新闻》记者5月29日曾致电雪榕生物证券事务代表顾永康,其表示只接受邮件方式采访。记者随后向顾永康邮箱发去采访提纲,但截至发稿未得到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