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这本书是大咖大作,作者是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基金的大boss 瑞 达里奥,这哥们手下掌握着 1000 多亿美金,作为全球顶尖的亿万富豪,这是他一生成败得失的经验总结,而且不是那种洋洋洒洒的心灵鸡汤,这是老头退隐之前总结的秘诀,也是他一生做人做事的最基本原则,一些最基本的哲学,作为一个极简主义者,我一直喜欢简洁的东西。我觉得这本书里总结的一些最基本的东西,足以让我终身受用。
这本书今天为止,我反反复复看过好几遍,几乎每年都会再重看一两遍,里面好东西很多,但是,我认为最有用的有两个东西:
1,开放理性的心态。
2,五步流程分析法。
一,开放理性的心态
作为一个对冲基金经理,他经常要不断地做出决策,如何科学决策,避免受情绪影响,进而做出正确的决策,成为他终身研究的领域。在《原则》这本书里,他分享了他的很多心得。我曾经在进入社会的几年都一直受自己年轻气盛的困扰,而达里奥这么聪明绝顶的人年轻时代也同样如此,他也曾经干出过给自己的上司脸上一拳,交易犯错导致破产这样的错事。经过这些挫折后,他逐步学会了很多……并有了一套自己的哲学。
我看完这本书后受益匪浅,他让我意识到有意见分歧并不是坏事,有可能别人的意见是更好的,找到正确的最好的点子才是最重要的。下面摘录下里面的一些关于情绪冲动和冷静决策的观点。
人会犯错并经常冒火的原因,主要是人类有两大障碍:“自我意识”和“思维盲点”,这两个障碍,经常导致你很难客观地看待你和你所处环境的真相。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障碍:
1)自我意识障碍
你潜意识的自我防卫机制会阻碍你,比如你害怕失去别人的尊重,这是你大脑里处理情绪的杏仁核部位,这些区域会简单粗暴本能化的处理事情,比如你暴跳如雷地指责他人的时候,往往就是杏仁核部位掌握了控制权的表现,这其实是较低层次的你。可以说你的头脑里有两个人,一个是理性派的绅士,他会按照逻辑推理思考,就像《非诚勿扰》节目里女士们都想要的那种“成熟稳重”的男士, 另外一个是原始派的野兽先生,他遇到事情会情绪化处理,会大吼大叫会朝人扔石头。
在现实世界里,当同事和你意见不同的时候,野兽先生会认为自己受到了攻击,会本能地变得愤怒,甚至连最聪明的人也会表现出这样的行为,要有效行事,你就绝对不能让“想要自己正确”的需求压倒“找出真相”的需求。你要让理性的绅士来掌握方向盘,而不能让野兽先生夺去方向盘。
接下来,我们说说第二个障碍:
2) 思维盲点障碍
所有人都有思维盲点,就像很多人有色盲看不到某些颜色一样,色盲,是很难理解其他人能看到所有颜色的,心智模式也是如此。
我们的学识,我们的经历,会让我们认识事物的能力有差异:有些人,就是能看到大图景而看不到小细节,有些人习惯线性思维,有些人习惯发散思维。色盲最终会发现自己是色盲,可悲的是,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不明白,他们的思维方式会导致他们看不到一些事情。
如果,你总是一心想着告诉别人你认为正确的想法,不明白也不尝试去理解他人的想法,那就意味着你是一个头脑封闭的人,当其他人向你展示美妙的好主意,提出建设性甚至能救命的批评,你都不能领会。
这两大障碍造成的后果是出现分歧的各方都坚信自己是对的,而且,往往彼此以发怒告终,这是极端不理性的。
意见分歧,不一定导致分裂,也可能产生相辅相成的效果,很多时候有意见分歧,并不是坏事,而是好事,这意味着你有了更多的视角,多了一个找到正确答案的机会,也意味着你有了更多成功机会。比如有创造力的人,往往执行力更差,执行力强的人,往往缺乏天马行空的创造力,他们结合在一起就会产生1+1 大于 2 的效果。
在现代社会复杂的大项目中,缺少拥有互补性能力者的帮助,任何人都无法成功。自我意识和思维盲点是人的致命缺陷,会导致很多聪明勤奋的人无法发挥出聪明才智——想想你身边某些才华横溢但是脾气极差的人吧?他们本可以更成功更富有的,不是吗?
3)克服两大障碍
怎么克服这两大障碍呢?那就是要奉行头脑极度开放。那么,怎么做到头脑极度开放呢?
a, 记住最佳答案才是最重要的
大多数人怒火冲天,并做出糟糕决策,是因为他们盲目相信自己是对的,不要那么自恋,头脑开放的人明白,自己思考并找到问题的所有答案,和向其他聪明人请教同样重要,了解很多答案,并从中选择最佳的答案,才是最聪明的选择。
要知道你的目的——是找到最好的答案,最好的答案未必一定出自你这里——现实情况是,有些人确实比你更了解某个方面的信息,或者在这方面有更多积累,现实很多时候不是如此吗?傻瓜才把自己当全知全能的上帝!
大多数人不愿意考虑与他们已知的结论不符的信息,因为他们想的是:我想自己做决定。这容易主观,听听其他人的观点并加以考虑,并不会削弱你的自主决策的能力,只会让你有更宽广的视角。
想着得到最好的创意,而不是自尊,这才是头脑开放,并让你有机会做出最好的选择。
b, 兼听则明
人类习惯于说,而不喜欢听,这是天性。与学习相比,人类对产出更有兴趣和热情,这是一个错误。懂得闭嘴,懂得倾听他人的意见,产出才会更好。头脑开放的聪明人,随时准备接受自己有可能出错的可能,有必要的时候,甚至敢于要求对方告诉自己:自己哪里错了?怎么才能做得更好?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c, 处理分歧
如果谁都无法说服谁呢?要开吵吗?要抄家伙吗?不要笑,这是很多人处理意见分歧的方式,尤其是小孩子和笨的人。
有很简单的处理方式,那就是看彼此谁的可信度更高。
可信度高的人怎么定义?比如,至少在某个领域成功过三次;在被质疑的时候,能自信地对自己的观点做出很好的解释。
如果对方可信度高,你就应该停止争论,学会闭嘴并多提问,并试图理解对方的观点。
如果你可信度更高,那么你就应该礼貌的提醒对方这一点,并建议对方向你提问。
如果,你们水平不相上下,讨论陷入僵局,最后要靠谁的嗓门最大吗?要比肌肉吗?肯定没必要,这种情况下,最好找一个你们都尊重的人,让他主持讨论。
二,五步流程分析法
这是一套很强大的分析工具,你在面对任何棘手的问题的时候,都可以用这套分析工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当你面对棘手的问题暴跳如雷的时候,那就试试用这套工具来梳理你的问题吧。
这套分析工具,采用五步流程来梳理你的问题,就是,无论你的问题是什么,是减肥 20 斤呢?还是想挣到 100 万?你都可以按照五个流程来梳理理清自己的思路,比如:
1,你的目的是什么?
2,问题是什么?
3,分析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4,你要采取什么计划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5,你要采取哪些行动?
这套分析工具的好处在于,你面对问题的时候,本能的容易懵逼抓狂,这套理性的工具能帮你很好的梳理自己的思路,你顺着这套工具一步步的列出自己的问题,像工程师一样冷静的面对问题,思路就会逐步清晰,而不是被情绪牵着鼻子走。现在这套分析工具已经成为我最常用的工具之一,我经常用它来梳理自己的思路,效果很好。当然,你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来改进这套工具——如果你能修改得更好的话。
《原则》上面写的作者名字叫“瑞达利欧”,之所以有人叫雷伊达里奥,是因为前者是原名,后者是他的中文名。
洛克菲勒在《洛克菲勒的信札》里曾写道: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觉得我自己所接受的思想经过了污染,所以当你决定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先想清楚,这是你自己的意思,还是别人的想法。
我们处于信息社会的洪流当中,各种观点和谣言纷繁登场,有多少是真正做到全面、客观,在你欣然赞同某些观点的时候,你又怎么确保你受到的不是一种污染?
也许你觉得不用那么严肃的对待,何必上纲上线?但现实情况却是,因为一个人的见解和知识是有限的,所以能够吸引你注意的东西绝大部分都是你感兴趣并赞同的:你一开始就带上了有色眼镜在挑选信息,而这些信息无非只是重复了你内心的观点而已。长此久往,你还是会失去客观和公正。
观察下政治迷或者军事迷,正因为长期的有色眼镜而变得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更加的顽固和激进,反而不如普通人来得客观和理性;不仅如此,职业化的长时间熏陶也可以让人变得固步自封,并且以行业内的知识去看待周围事物。就像查理芒格说的:铁锤人眼里什么都是钉子。就像发现激励机制的哈佛大学教授道金斯在名噪一时后,觉得激励能够解释一切现象而沦为笑柄。
在高中阶段,我们接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里面就告诉过我们:世界是由物质所构成,因此我们就要从客观规律出发去看待问题。这是一句不错的话,似乎人人都知道,但再问一句如何从客观规律去看,却不太有人能回答上来。
如何客观理性的看待事情?
逃离应该体系
世界上最大的对冲基金创办者瑞达里奥说:当我看到我(或人类)认为错误的自然事物的时候,我会假定我自己是错的。然后试图弄明白,为什么自然如此运行是合理的,这让我意识到了很多看起来应该的东西并非就像我们看的那样。
有一次,达里奥去非洲看到一群鬣狗扑倒了一只年小的角马,这让他觉得很反胃,并且认为这件事情很糟糕。但是他后来问自己,这件事真的很糟糕吗,还是自己的偏见让他以为很糟糕,事实上这件事情有可能好极了。最后从后续和宏观的角度上,达里奥意识到这是自然界有效运行的机制,而单纯从人类的情感上看是很片面的。
考察事物是否符合进化的主旨
进化是宇宙中最大的力量,不能符合的都会慢慢消逝。世界上到处都是曾经辉煌过但是逐渐和毁灭的东西,只有极少数东西在重塑自身,不断达到伟大的新高度。
为了能够识别事物是否在进化,达里奥在《原则》这本书提出了几个原则:个体应该要符合群体的目标;现实会趋于整体的最有化,而非个体。
去标签和偏见看事物
去标签和偏见看事物,就是要看到事物的原貌,而不能被事物的外在的评论、光环所遮蔽。赖声川在培养创意的时候,会训练自己只观察一样东西的外形,而不去联想这样东西背后的功能。比如说,看到一个杯子,抛开喝水、盛水这个功能之外,它就是一个中空圆形器物,质地是什么??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先去观察和描述,不要被功能和用途所局限。在佛法里面有8种意识,前5种分别就是五官,第六种是单纯看的意识,第七种是形成各种标签想法。那么这个去标签看事物就发生在第六和第七种意识之间。
不仅对待单纯的事物可以用这种去标签的方法来产生新的创意和想法,在对待更为复杂的社会规律上,同样需要去标签去看待,先从最基本的事物出发,剥离自己的好恶,进而才能获得客观的认识。这个过程不仅有点痛苦(因为偏见的本质就是偷懒的经验主义),但是会让你受益匪浅。
海明威说:一个好的作家的才华就是体内装有一个防震的测谎仪。查理芒格讲:拥有一个观点的前提是从反面也说服不了自己。他们其实都在努力的去标签和偏见。
审视自己的动机
上面讲到的去标签和偏见,再追问一句,问什么会产生所谓这些偏见而带上标签,为什么你眼中的好其他人看来却未必觉得好呢?
原因是动机在作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出发点,看到问题的角度自然不同。
莎士比亚并不是我们想象般随性写意他的剧作,如果了解当时的大背景,就会知道他是当地一个剧场的老板,为了应付剧烈的竞争,不得不创作一部部的新剧去维持观众;米开朗琪罗也不是为了追求艺术的造诣而雕塑绘画出那些杰作,而是受客户委托进行的订单出货而已。忽略了这些信息,你自然觉得他们的动机会是非常崇高,生活非常优渥。
而一个良好正确的动机,也指导着我们正确的做事。赖声川纠结于为什么一个掌握了所有技巧的优秀学生却无法制作出伟大作品,便去质问学生他真正最终的动机时,最后得到的答案是车子和票子,而真正的创意的产生却要摆脱功利。
赖声川说:学会看自己的动机是积累智慧最快的方式,可以快速培养自我反省的觉知,看到行为背后的理由。看到之后,立即得到更宽广的视野,更容易处理眼前的事。而了解自己动机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不穷尽的问为什么直到找到最后的答案。
更多层次上去解读
时间上:短期和长期的关系(马克思发展的观点)
应该花更多的精力去搜寻长期利益的东西,不单单是因为它们大部分情况下使你获得更大的利益,更因为它们的获取要经过更大的成本,所以会让你具有更大的优势。
例如最简单的例子就是锻炼,短期看是会花费时间和精力,但是长期看它会让你得到更好的形象,拥有更好的体魄
因果上:看到前因后果(马克思联系的观点)
世界上万事万物不是鼓励存在的,而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应该学会从因求果,当然也要会由果索因。
横向上:请教有经验人士,克服自己思维的盲区
巴菲特在佛罗里达大学的演讲当中提到很多人因为拥有某方面的专业知识,就以为自己无所不知,轻视并造成了知识上的盲区,最好的例子就是长期资本管理基金的倒闭。这个曾经排名第一的对冲基金管理着超过1400亿美元的资产,16个交易员,却是世界上智商最高的团队,其中两个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不仅如此,每个人都长期专注于金融行业,加起来有350到400年的从业经验,而且每个人都有很多的人脉资源,最后,它倒闭了。
典型的聪明人干傻事的行为,正是自信让他们忽略了风险。正如Henry Goldman说的:破产的只有两类人,一无所知的人和学富五车的人。
我画了个思维导图总结如下,希望可以帮到你!
欢迎关注,每周更新4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