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令旗:
1、东方青面鬼头令旗
2、南方红面鬼头令旗。
3、西方白面鬼头令旗。
4、北方黑面鬼头令旗。
5、中间黄面鬼头令旗。
五色令旗作用:
1、青令旗邀:东营军东营将;(九夷军九千九万人)
2、红令旗邀:南营军南营将;(八蛮军八千八万人)
3、白令旗邀:西营军西营将;(六戎军六千六万人)
4、黑令旗邀:北营军北营将;(五狄军五千五万人)
5、黄令旗邀:中营军中营将;(三秦军三千三万人)
扩展资料:
令旗为高功在醮坛发号施令的旗子。旗为三角形,旗面为黄色,镶以齿状红边,上有一条黄色红边的飘带,旗杆一般为藤制。旗子上书“敕召万神”四字。
国际佛教旗又称“佛教旗”、“佛旗”,是全世界佛教信徒共同的旗帜,也是佛教的标志,很多寺庙中都会悬挂佛旗,寺庙在举办庙会时,也会悬挂佛教旗。
在佛教节日和其他传统节日时,都要悬挂佛教旗。佛教旗上有蓝、黄、红、白、橙五种颜色,五种色条在旗杆一侧纵向延伸,在另一侧横向延伸。
五色令旗是道教做法事时,召请五方天王、五方护法,五方鬼王等清净、庄严、护持道场的令旗。
五色令旗分别是:
(1)东方青面鬼头令旗。青令旗邀:东营军东营将;(九夷军九千九万人)
(2)南方红面鬼头令旗。红令旗邀:南营军南营将;(八蛮军八千八万人)
(3)西方白面鬼头令旗。白令旗邀:西营军西营将;(六戎军六千六万人)
(4)北方黑面鬼头令旗。黑令旗邀:北营军北营将;(五狄军五千五万人)
(5)中间黄面鬼头令旗。黄令旗邀:中营军中营将;(三秦军三千三万人)。
五色旗的五色分别指的是红、黄、蓝、白、黑。五色旗又称五族共和旗,是中华民国建国之初北洋政府时期使用的国旗,旗面按顺序为红、黄、蓝、白、黑的五色横条,比例为5:8,红、黄、蓝、白、黑五色分别表示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
所选用的五色为五个民族传统上所喜爱的颜色,象征着这五族共和,而此五色也是五行学说代表五方的颜色;也有说法,五色旗取自凤凰五色,同时也代表仁、义、礼、智、信五德;还有人认为,其与传统五行概念对应的5种色彩还涵盖了方位上的东西南北中。
五色令旗是道教做法事时,召请五方天王、五方护法,五方鬼王等清净、庄严、护持道场的令旗。
五色令旗分别是:
(1)东方青面鬼头令旗。青令旗邀:东营军东营将;(九夷军九千九万人)
(2)南方红面鬼头令旗。红令旗邀:南营军南营将;(八蛮军八千八万人)
(3)西方白面鬼头令旗。白令旗邀:西营军西营将;(六戎军六千六万人)
(4)北方黑面鬼头令旗。黑令旗邀:北营军北营将;(五狄军五千五万人)
(5)中间黄面鬼头令旗。黄令旗邀:中营军中营将;(三秦军三千三万人)。
五色令旗是道教做法事时,召请五方天王、五方护法,五方鬼王等清净、庄严、护持道场的令旗。
五色令旗分别是:
(1)东方青面鬼头令旗。青令旗邀:东营军东营将;(九夷军九千九万人)
(2)南方红面鬼头令旗。红令旗邀:南营军南营将;(八蛮军八千八万人)
(3)西方白面鬼头令旗。白令旗邀:西营军西营将;(六戎军六千六万人)
(4)北方黑面鬼头令旗。黑令旗邀:北营军北营将;(五狄军五千五万人)
(5)中间黄面鬼头令旗。黄令旗邀:中营军中营将;(三秦军三千三万人)
五色令旗是道教做法事时,
召请五方天王、五方护法、五方鬼王等清净、庄严、护持道场的令旗,无色令旗及其邀请的各王如下:
(1)东方青面鬼头令旗。青令旗邀:东营军东营将;(九夷军九千九万人)
(2)南方红面鬼头令旗。红令旗邀:南营军南营将;(八蛮军八千八万人)
(3)西方白面鬼头令旗。白令旗邀:西营军西营将;(六戎军六千六万人)
(4)北方黑面鬼头令旗。黑令旗邀:北营军北营将;(五狄军五千五万人)
(5)中间黄面鬼头令旗。黄令旗邀:中营军中营将;(三秦军三千三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