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的未来发展:
宏观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有利于股市。未来五年由于资金,房地产滞胀导致流动性不足,P2P受到严格监管,只有股市和债市是低利率时代最好的理财方向。从股市来看政策开放、国企改革和科技进步三大红利继续增强中国股市的增长势头和弹性。在未来五年中国股市将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市场之一。
总体来说股市还是比较稳定的。如果存在经济和债务风险,股市就会逃逸或逐渐下跌。当风险太大时,如狮子围攻(经济低迷、债务爆发、银行,坏账急剧增加,导致国民经济面临危险),在优惠政策的影响下就会疯狂(反弹)。如果风险解除,政府会再次控制,导致不可持续的市场状况。
股市特点
到了2001年后,中国证监会逐渐提出要解决国有股的不能流通问题,要盘活国有资产,曾先后出台了一些方案。但由于在当初的上市发行环节,流通股东以超高市盈率购买了流通股,而出台的这些方案都或多或少地损害了流通股东的利益。
因此市场以走熊而对“国有股减持”的改革作出市场反应。后迫于市场的压力,中国证监会宣布暂停“国有股减持”的改革。然而在2005年,中国证监会再次提出“股权分置改革”,其实质仍然是国有股减持,不同的是,这一改革以消除股权分置为目标,连法人股的流通都包括了进来,由此引发了市场极大的不认同。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中国股市
十月股市开门红,创业板距离年内突破3000点的目标又近了一步。北向资金节后第一个交易日净流入近136亿,创7月7日以来的净流入新高,之后连续4个交易日净流入。更重要的是:北向资金成交总额占两市成交总额的比例再度提高了,这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25%很可能是北向资金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点
在QFII-RQFII制度的安排下,经香港通道流入的跨境资金俗称北向资金,可精准到每分钟的实时动态数据。北向资金分为持有型和交易型两种,观察它们时,对持有型资金,看北向资金持有的股票市值占A股总市值的比例,对交易型资金看北向资金当日成交金额占A股两市成交总额的比例。
2019年以来,A股市场总市值从46万亿上涨到74万亿,北向资金贡献良多。尤其是在过去两年内,交易型北向资金的成交总额占比逐月上升,从7月占比10%区间提升到10月8日逾15%。
但是要特别提醒的是:新兴股市跨境资金的成交金额占比接近或超过25%的时候,即量变到质变,或将开启大动荡模式。
最早的股票投资理论是道琼斯指数的创立者道先生的理论,在道先生1902年辞世后,由后人(哈密顿和雷亚)总结归纳而成为“道氏定理”:
1.市场趋势有三种,短期、中期、长期。短期趋势持续数天或数周;中期趋势持续数周或数月;长期趋势持续数周或数年。投资者和投机者的差别,往往是参与的不同趋势的时间周期不同。
2.牛熊周期有长短,可以做多亦可做空。空头市场趋势向下,多头市场趋势向上。每一个牛市或熊市又可以分为不同阶段,有修正(Corrections),有反弹,也有暴涨暴跌。
3.空头市场三阶段,第一阶段股市恐慌,投资人不再追高;第二阶段经济衰退,企业盈利减少;第三阶段悲观失望,逐渐走向均衡,投资人对利空消息有了免疫力。
4.多头市场也有三阶段,平均持续时间超过两年。第一阶段信心逐渐恢复,第二阶段企业盈利提升,第三阶段投机风潮再起。
5.牛市、熊市都有拐点,但准确判断折返拐点非常困难。逾60%的拐点的回撤或回升幅度为前一波段走势的30-70%,每一次级折返都包含着股市的暴涨暴跌。
道氏定理站在股票市场的宏观层面,重点研究股票投资的趋势和波段,不同于格雷厄姆-巴菲特倡导的“微观研究+长期价值”。两种研究思路都有价值,从道氏定理看当前股市,股市研究应该像地震预测学一样,把牛熊周期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等级,这就有了一个新的投资学概念:大动荡。人们心目中的牛市和熊市其实都有一个量化的“锚定”:牛市是20%-25%年度涨跌区间;“大动荡”的标准则是:涨则翻番,跌则腰斩,叠加在牛熊周期之上。
台湾地区股市的大动荡“范例”
股市“大动荡”可追溯到1987年10月19日美国的“黑色星期一”前后数年,几乎就在同一时期,还有1988-1991年的日本股市和1986-1990年的台湾地区股市等。
可以说,1980年代后期到1990年代初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全球股市进入了“动荡年代”。
1986年10月17日,台湾地区股市首次突破1000点后,一路飙升,至1987年10月1日达到4673点后急转直下,两个月内腰斩;再从2230点爆炸性上涨,1988年9月达到8790点后暴跌逾40%;又从5119点起跳,1990年2月狂飙至12680点,之后上演了从巅峰到瀑布的股市奇迹:1990年10月跌到2485点,最大跌幅逾80%!如果把台湾地区股市的“大动荡”删除,1986年10月突破1000点到1990年10月的2485点是一个很平和的股市上涨,然而在这两个10月之间的4年间,台湾地区股市历经三次巅峰,堪称股票市场的“通古斯大爆炸”,2008-2009年的次贷危机和今年美国股市“大动荡”都难以望其项背。
按照上述标准,中国A股2005年跌破1000点到2007年10月(也是10月)冲上6124点,之后暴跌到1664点,也是一次股市“大动荡”。和台湾地区股市不同的是:2005年到2008年的A股“大动荡”没有跨境资金流动的推波助澜。今年美国股市也经历了一次“大动荡”,2020年2月22日到3月23日,道指从29500点暴跌至18200点区间,之后半年内反弹到29000点之上,也不能“锚定”在年度涨跌幅度20%-25%的牛熊周期概念中。
看懂大动荡,要深刻理解投资行为学的“助推”概念
在这里,我们引进一个投资行为学概念:助推(NUDGE)。201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创造了一些投资行为学概念,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是禀赋效应,二是助推效应。
助推效应何来?一个有自杀倾向的人站在峭壁边缘,自杀,未必是有意识的,而是在那一瞬间的“无意识行为”。行为经济学把这个概念引入投资决策,解释了投资人群体“非理性冲动”的助推效应。
股市大动荡和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没有必然联系,如果说基本面是内在价值,环境就是外在因素。任何一个投资人群体的一致行动,相对于其他投资人群体而言就是外部“推动”,换句话说就是“助推”。从这个角度看A股市场的北向资金,作为A股市场上新的投资人群体,北向资金的资金量逐渐增大,可能“助推”的资金量更大。
由此演绎,股票市场的开放性也是一种趋势,而在股市开放的过程中,外部增量资金的流动是重要“推手”。基于新兴股市的有限数据分析,外部资金的交易量占比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观测指标。在此提示:北向资金的交易量占比提升到25%以上,有可能是A股市场再次发生大动荡的导火线。
股市大动荡和牛熊周期不同,在牛市情绪占主导的阶段,“助推”的力量可能驱动牛市的情绪性溢价翻番。反之,在熊市情绪占主导的阶段,尤其是在牛转熊的拐点之时,突发性暴跌本身会触发断崖式暴跌。这就是台湾地区股市1986-1990年大动荡的启示,也可以解释中国A股2005-2008年暴涨暴跌之谜。
股票中的趋势就是指股票运行的方向,实际就是指股票发展的动向。
股票总体分为三个趋势,分别为上涨趋势、下跌趋势和横盘趋势,当股票运行在不同的趋势,股票就会有不同的走势,下方进行分析三种趋势的情况。
首先上涨趋势是A股市场的主要目标,毕竟A股只能做多赚钱,而做多就是要买到上涨趋势的股票,这种股票成功概率高。
比如一只股票在1元止跌,随后涨到1.5元,然后再次回落到1.25元,不会再次跌破1元止损价。调整到1.25元后又形成新一轮上涨走势,又涨到1.75元。
当股票涨到1.75元之时,主力又要进行洗盘,股价再次打压跌回1.5元,等跌到1.5元后又开始上涨涨到2元;这就起股票的上涨趋势,出现波段式上涨,但股票总体是呈现上涨的走势,最终股价波段运行到10元,股票从1元波段式上涨到10元,这个阶段就被称为上涨趋势。
然后再来分析股票的下跌趋势,股票下跌趋势与上涨趋势是相反的,当股票见顶之后,股价开始波段式的下跌,新股不断地被刷新,股价总体一浪低一浪,这就是明显的下跌趋势。
比如某只股票在10元见顶,主力开始进行出货了,股票从10元跌到8元,然后8元反弹到9元;当股票涨到9元之后又开始波段下跌,直接跌到7元,就这样波段式下跌,最终股价再度跌回1元。
所以下跌趋势就是股票从10元开始下跌,一浪一浪的出现走跌,10元跌到1元这个过程就是真正的下跌趋势。
其次再来分析横盘趋势,所谓的横盘趋势是最容易理解的,横盘趋势就是指股票在一定的区间来回震荡,总体在高点与低点之间震荡运行为主。
比如某只股票进入横盘趋势,股票运行在10元~12元之间,只有20%的区间震荡,每当跌到10元又拉起来,当涨到12元的时候又下跌,就是这样区间来回折腾,不跌破低点,而不突破高点,股价保持一个区间运行。
最后通过上面分析已经得知,股票中的趋势就是指股票运行的大方向,就是指股票在一定区间运行的动向,所谓遵从趋势,顺势而为就是指遵从股票的方向,方向就是如趋势,希望股民投资们一定要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