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股市(融通蓝筹)日本股市泡沫

2022-09-04 2:26:05 股票 yurongpawn

日本股市



本文目录一览:



超级风暴来了!

刚刚,日本股债汇全线崩跌,日元一度狂泻14000点,日本国债收益率狂飙超7%,日本股市收盘大跌2.66%。日本股市更遭言论空袭,分析师Ryota Sakagami预测,由于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加大,加上货币紧缩政策导致市场流动性减少,日经225指数、日本东证指数将分别跌至24000点和1600点,较当前水平下跌14%、17%。

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

相比较而言,A股市场今天表现还算不错,沪指最后顽强收红。不过,市值超过3500亿的兴业银行大幅杀跌,收盘跌5.32%。对于稳健的银行板块来说,这一跌幅是比较罕见的。从消息面来看,关于转按揭业务的传闻可能是兴业银行杀跌主因。尔后,针对这一网传消息,兴业银行总行有关人士表示,这是假消息,郑州分行已发起投诉。

日元资产动荡

或受美股大跌影响,日本股市今天低开低走,全天于低位徘徊,日经225收盘大跌2.66%。

花旗集团全球市场日本部门的股票分析师表示,在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发表鹰派讲话之后,日本股市跌入熊市几乎无可避免。分析师Ryota Sakagami预测,由于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加大,加上货币紧缩政策导致市场流动性减少,日经225指数、日本东证指数将分别跌至24000点和1600点,较当前水平下跌14%、17%。

本月,日本股市成为全球少数收复年内跌幅的指数之一,但该分析师预测,市场对于美联储偏向鸽派立场的希望已经破灭,日本股市将在不久加大调整力度。Ryota Sakagami建议投资者将资金从成长股转移至价值股、从周期股转移至防御股。

事实上,不单只是日本股市在杀跌,此前一度被日本央行大力控制的日本国债市场今天也开始了暴跌模式,日本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狂涨超7%。

日元汇率更是一度狂贬14000点。随后,失地得以部分收复,但贬值幅度依然很大。

最新一期NFR工作论文指出,目前,全球经济可能已进入高通胀、高利率时期,如同1992年德国的高通胀和德央行加息最终导致英国的“黑色星期三”一样,在过去全球低通胀低利率环境下得以持续的日本货币政策和日元汇率,在新的环境下同样面对张力。如果高通胀和高利率有一个向日本国内传导,日本当前的政策框架就将受到严重冲击,不排除日元和日本国债出现无序调整,并产生负面溢出效应。如果日本无法维持低利率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下一步经受考验的很可能就是亚洲新兴国家的货币政策和汇率。对此,需做好准备。

此前,我们也曾做过类似的报道,若日本无法控制国债收益率曲线,日元兑美元持续贬值到145以上,日本的金融危机可能就难以避免。而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全球通胀,二是美元加息,三是日本的经济结构。而若日本这个全球第三的经济体出现金融危机,其溢出效应不言自明。

兴业银行大跌,A股再独立

从今天的A股市场来看,再度显现出独立的一面。

受外围影响,A股三大指数周一集体低开逾1%后快速反弹,沪指、创业板指一度翻红;午后股指呈现缩量整理态势,沪指小幅收涨。煤炭、石油再度走强,光伏、半导体等赛道股大幅反弹。截至收盘,两市有三千多只股票上涨。而且,在人民币大幅贬值的背景之下,北向资金全天净买入21.45亿元,连续3日净买入;其中沪股通净买入13.06亿元,深股通净买入8.39亿元。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今天兴业银行出现了大跌行情。今天早盘,该股一度带动了银行股杀跌。尔后,板块开始分化,但兴业银行并未展现出太多的反弹意愿,收盘仍大跌5.31%。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该股杀跌呢?

分析人士认为,有两个原因:

一是目前整个银行板块背负的宏观经济的责任比较大,而且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这种预期也在持续加大当中。

二是市场出现了一个传闻:有消息称,某银行在河南郑州开放了小范围存量房转按揭降利率渠道,并称只是选取部分优质客户,只针对原来按揭银行是这家银行的客户,银行内部转,不能跨行。网传聊天记录显示,该业务每月有办理名额限制,不是熟人不做,利率基本都在4.15%到4.45%。

针对上述网传消息,兴业银行总行有关人士表示,这是假消息,郑州分行已发起投诉。

兴业银行大跌对于市场风格切换可能是一个打击。上周末,中信建投认为,对于当前市场,风格切换这个标签过于粗略。切换到价值,要考虑的是具体行业后续基本面强势度,如果再要做风格切换,应该是市场有相当理由去预期需求企稳复苏,否则操作空间有限,而目前条件还不具备。

迄今为止,市场的核心矛盾还是经济调整期,能源问题突出。能源的下一步是分化而不是溃散,在能源危机之下,储能是中期战略性方向,在行业景气角度,风电将迎来上行,而光伏的景气也不会就此一路向下。更重要的是,全力控通胀的最终结果是压制需求,是衰退和利率下行,所以最终宏观流动性的环境是对景气成长股有利。没有巨大宏观政策面变化,不勉强做风格切换。




融通蓝筹

2月14日盛通股份(002599)涨5.12%,收盘报5.95元。根据2021年报基金重仓股数据,重仓该股的基金共2家,其中持有数量最多的基金为融通蓝筹成长混合。融通蓝筹成长混合目前规模为6.1亿元,最新净值1.478(2月11日),较上一日下跌2.18%,近一年下跌10.31%。

该基金现任基金经理为余志勇 林清源。余志勇在任的公募基金包括:融通增强收益债券A,管理时间为2015年3月17日至今,期间收益率为38.9%;融通通鑫灵活配置混合,管理时间为2015年6月15日至今,期间收益率为51.21%;融通新机遇灵活配置混合,管理时间为2015年11月17日至今,期间收益率为50.56%;融通四季添利债券(LOF)A,管理时间为2016年10月28日至今,期间收益率为22.11%。林清源在任的公募基金包括:融通转型三动力灵活配置混合A,管理时间为2018年6月22日至今,期间收益率为99.71%;

重仓盛通股份的前十大基金

盛通股份2021三季报显示,公司主营收入18.32亿元,同比上升26.12%;归母净利润7044.32万元,同比上升197.83%;扣非净利润6803.25万元,同比上升351.08%;其中2021年第三季度,公司单季度主营收入5.68亿元,同比下降9.6%;单季度归母净利润1296.2万元,同比下降64.28%;单季度扣非净利润1274.02万元,同比下降62.72%;负债率47.42%,投资收益-200.7万元,财务费用584.46万元,毛利率21.19%。该股最近90天内共有2家机构给出评级,买入评级2家。




日本股市泡沫

日本媒体在报道日本经济时常使用的一个词汇是“失去的二十年”。2012年5月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了日本学者池田信夫所著的《失去的二十年》。该书从日本的现状、历史、经济学角度出发分析了日本经济停滞的二十年的原因。日本媒体所谓的“失去的二十年”是指上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的二十年。在1997-2017年的20年间日本实际经济增长只有16.5%,年均增长率只有0.77%。

同一时期我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是9.5%,越南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也接近于8%,韩国的经济增速也大体保持在日本的3倍左右。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经济为什么会出现20年增长缓慢的现象呢?日本经济在迎来“失去的二十年”以前又是怎样一番光景呢?事实上在迎来所谓“失去的二十年”以前日本曾创造过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由于阿富汗战争以及美苏军备竞赛、东欧诸国剧变已使其到了崩溃的边缘。美国则在经过1980年代中期的经济周期后逐渐走入低谷:住房金融产业出现危机,社会信用危机日益严重,国内经济持续低迷,失业率也不断上升,财政赤字创下历史纪录。当美、苏两极都走上下坡路的时候日本经济却一路高歌猛进,日本人甚至在讨论买下整个美国的话题。

这时出现了“日本是世界第一”的口号,全体国民预感到“日本的时代”即将到来。当时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近10%,被世人称之为“日本经济奇迹”。1985年日本GDP总量达到了1.3万亿美元,同时期的美国是3万亿美元。当时的世界格局可以总结为“政治上两极、经济上三极”:所谓政治上的两极当然是指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至于经济上的三极则是北美、西欧、日本。

日本以一国之力得以与美国主导的北美自贸区以及欧洲共同体分庭抗礼。在当时的世界500强企业中日本占据了近一半。三菱、丰田、松下、日立、索尼、本田、日产、东芝等国际知名龙头企业全部进入世界企业前50,而在世界10大企业中日本就占了8家并席卷前三。当时的东京是世界500强企业总部最多的城市,东京的GDP总量是纽约的3倍,比我国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还高。

如今的日本尽管仍是仅次于美国和中国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然而日本在人均收入、社会福利方面是没法与北欧国家相比的。可直到1995年日本的人均GDP仍仅次于卢森堡和瑞士。这时的日本作为人均GDP全球第三的国家是碾压北欧诸国的。在当时日本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年轻人的就业竞争压力并不大;相反各大公司纷纷在薪酬待遇上互相攀比,以致于出现了上一个月班发几个月乃至半年、一年奖金的现象。

这是一个人们不用工作或只从事少量的工作就能获得丰厚的奖金的年代。这也难怪现在的日本人会怀念那个活好找、钱好挣、工作压力小的年代。不过当年日本经济突飞猛涨的背后除了日本战后的经济建设生产发展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的虚假繁荣:首先发力的是日本股市——当时所有代表日本的225种股票轮番上涨,在很短的时间内一些人的资产猛增了4倍。

在股票上涨一年后房地产业开始迅速上涨:土地的价格就像被吹气球似的每天上涨。股市和房市的一路上扬使日本经济开始呈几何级数膨胀起来。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发生了许多让人瞠目结舌、匪夷所思的咄咄怪事。有一次一栋美国大楼打算卖给日本人。当时美方报价4亿多,双方谈妥后美国人就等着日本人付钱交割了。然而日本人却拿来了新的合同书。

美国人以为日本人要砍价,可翻开新合同后赫然看见上面写的价格是6.1亿。日本人作为买方愣是给加了2.1亿。这弄得美国人是莫名其妙。最后日方人员解释说:他们的老板头一天在吉尼斯世界纪录里看到历史上单个大楼出售的最高价是6亿美元,所以他们想要打破这个纪录。当时的日本人就是这么做生意的——为了争面子、破纪录就不惜主动送对方两个亿。

这一时期手里拿着大把美元的日本人开始在美国大肆购买。这些挥舞着支票本的日本人好像对价格根本不屑一顾。当年的美国媒体因此发出惊呼:“美国正在变成日本的第四十一个县”。也许是因为钱太容易获得了,以致于全体日本人放佛在一夜之间和钱有仇似的开始大把大把地消费。战后重建时期埋头苦干的拼搏精神日渐被奢侈享乐之风取而代之:似乎一夜之间世界各地都涌现出了到处买买买的日本人。

这时整个日本都陷入到一种癫狂状态,丝毫没任何人意识到一个核心问题:钞票仅仅只是作为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媒介而存在,它之所以有价值完全在于它可以在市场上交换来人们生活所需的一切资源,而钞票本身是不能吃不能穿的,说到底一国经济始终是需要实体经济作为支撑的。当所有人都疯狂痴迷于通过炒作而带来的虚假繁荣而忽视实体劳动的时候日本经济实际上完全是靠提前透支后人财富来支撑的。

当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注定将是缺乏后劲的。在日本的动漫作品《哆啦A梦》里大雄在自己零用钱不够时曾用道具将自己家未来的钱提前消费掉。在真实的历史上有人在不借助任何道具的情况下玩着与此类似的游戏。这种游戏一旦玩上瘾是根本停不下来的,因为人的逐利本性是很难被遏制的。这就正如一个贪官污吏也许意识到自己迟早有一天会被抓,可他能遏制自己的贪欲吗?他能停止疯狂敛财吗?

人类历史上的历次经济危机归根结底都是由于贪欲造成的。每次危机后人们都会从中总结一些经验教训,然后通过立法手段或市场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规范管控,可每次危机后人们总结的经验教训更多只是技术层面的。最本质的问题在于人们逐利的本性没变。事后诸葛亮能看出危机从萌芽到结束的门道,然而身处其中的人实际上是回不了头的。无论教训再深刻也阻挡不了下次逐利的机遇期到来时人们浮躁的心。

一夜暴富的模式从一开始就潜伏下了日后破产的隐患:期待通过资产价值上升而获得利润的手法随着资产价格的上升会越来越难以奏效。任何资产的价值都不可能无限上升下去。这意味着当资产价格停留在高水平时最终的资产持有者将无法获得收益。任何资产的价值都不可能始终背离其本身的价值:一时的炒作会令其价值在短时间内呈几何级数膨胀,但在经历一定时间的演变后最终其价值将回归平稳状态。

如果我们设身处地想象是我们自己在炒股、炒房,那么我们很有可能并不是在股市、房市的低点买入的股票和房子。然而资产最终回归的价值却是向低点趋近的,这意味着我们手里的资产最后所值的钱相比我们当初的买入价实际上是缩水了,而缩水的这部分价值就成为实打实的损失。当这样的损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时就会造成国家整体宏观经济的动荡。

1985年9月22日《广场协议》签订后日本股市和房市进一步上涨。人们关于房价上涨的共识变得越来越强烈。在此之前的三十年间日本经济正处于战后高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日本一线大城市的房价一直在稳步上涨。人们根据这一经验推断今后的房价也会继续涨下去。当时日本坊间开始流传这样一种说法:日本工业几乎什么都能造,然而唯独没法生产更多的土地出来。

经济发展是呈几何级数无限膨胀的,然而土地资源的存量是有限的。这样土地就必然成为一种供不应求的稀缺资源。当时世界上的顶级公司聚集在日本的主要核心城市。尤其东京还是亚洲的金融中心,是世界500强企业总部最多的城市,这种城市的房价不涨简直有违天理。当所有人都这么想时也就会不约而同把资金投入到房地产市场,那么房价自然就在这种人为操作之下越涨越高。

与此同时日本银行的信用扩张需求进一步刺激了这种炒作行为。1986年日本央行连续五次大规模降息,市场上一下子就变得资金充裕起来。资本家们在获得更多的资金之后会往哪儿投呢?也许有人会觉得应当扩大再生产:生产更多的产品卖给消费者从而赚更多的钱。问题在于生产是由订单驱动的。市场上的资金一下多了起来,然而消费者的需求并没跟着一下子膨胀起来,那么你多生产的产品卖给谁呢?

资本家们也相信房价会上涨这一共识:扩大再生产在他们眼中是有风险的,然而投资房地产却是一本万利。这样市场上的资金很自然就大量流入了房地产业。当时日本人玩的房地产游戏叫“土地转卖”。所谓“土地转卖”就是:先找一块地,把上边的人都拆迁了,然后把拆迁完的土地高价卖掉。接手方随后又加价卖给下一家,下一家接手后再加价转卖。这样地价就跟坐了火箭似的窜上去了。

这一时期正是日本制造业最辉煌的时期:这时日本企业在国际上本身就代表着信用和质量。因此日本企业能在国内外的股市债市上融到大量资金,融到资金之后就把之前欠银行的钱给还上了。银行本来就是靠发放贷款过活的。现在日本企业把贷款全还回来了,那么日本银行还怎么发展呢?银行一看这时制造企业暂时已不需要贷款,而房地产业正方兴未艾,所以这时的日本银行往往也热衷于贷款给房地产商。

这一时期日本的房地产商往往是从银行借钱囤房囤地后再高价转手给下家。以东京为代表的日本大城市的房价开始快速飞涨:1987年东京的房价比上一年涨了23%,1988年又在1987年的基础上涨了65%。日本房地产市场一路飙升之际股市也毫不逊色:到了1989年日本股市比起1986年已上涨了486%。这时日本股市的总市值是美国股市的1.5倍。日本一国的股市就占到了全世界股市总市值的45%。

到了1989年日本政府开始感受到泡沫越来越大所带来的压力:房市和股市的泡沫越来越大,银行又借给了投机者大笔资金。万一发生连环违约势必把银行拉下水,那么届时日本的整个金融体系都将受到冲击。在这样一种形势下日本央行从1989年起开始温和上调利率、降低货币供应。1989年底极其讨厌通货膨胀和投机行为的经济学家三重野康就任日本央行的行长。

这哥们上台后连续五次上调中央银行贴现率,到了1990年8月利率已由超低的从2.5%一路飙升到6%。与此同时日本大藏省要求所有金融机构控制不动产贷款,日本银行要求所有商业银行大幅削减贷款,到1991年日本商业银行实际上已经停止了对不动产业的贷款。这下日本的股市和房市都断了货币供应。货币政策的突然转向首先挑破了日本股票市场的泡沫:1990年日本股票价格开始大幅下跌(跌幅达40%以上)。

股价的暴跌几乎使所有银行、企业和证券公司出现巨额亏损。日本的地价因此也紧随股市之后开始剧烈下跌,房地产市场泡沫随之破灭。1990年到1992年日本股市跌了一半多、楼市的跌幅也达到了46%。在这一过程中上百万亿日元的资产化为乌有。比直接的经济损失更严重的是日本国民的民族自信心被挫伤了。战后复兴时期朝气蓬勃的“昭和男儿”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颓废的“平成废宅”。

201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翻译出版了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的《低欲望社会》一书。这本书揭露了日本目前所面临的现实处境:越来越多的日本年轻人在日益沉重的社会竞争压力下失去了上进心和欲望。人们对明天不再抱有希望,也不再谈论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甚至也已懒得结婚生孩子。少子化、老龄化、相对较高的自杀率、失去上进心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布的人口动态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日本新出生人口数仅为94.1万,由此创下自从1899年有统计数据以来的最低值,同时连续两年跌破100万大关。同年日本新婚情侣数为60.7万对,这比上年减少1.4万对。日本厚生劳动省据此估算:日本人口将在2053年跌破1亿,到2065年日本人口将比2015年的1.27亿减少三成,届时日本社会超过40%的人口都是老年人。

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现象已造成日本国内市场的萎缩、经济的下滑、创新的停滞。人口的萎缩必将导致日本经济的衰退,年轻人会由于不堪重负而选择离开日本。尽管日本作为一个发达国家在之前的长期积累已使国民持有大量的金融资产,企业也有高额的内部准备金,然而却未能有效运用资金。无论是货币宽松政策或公共投资都无法提升消费者信心。

企业在减少成本的同时又不背负裁员的恶名,所以就往往大量雇佣非正式员工。一批靠打零工为生的“飞特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这些人没固定工作,只能到处打零工为生。这些人里有家庭主妇、有学生、有老年人。一边是疲于生计的2000万“飞特族”,一边又是200万年轻的“啃老族”。这就是日本的现状:经济不景气,老人们占据着高层岗位,年轻人则越来越看不到希望。

早在1996年新加坡前领导人李光耀就曾对日本未来的国运预言道:“日本在未来相比邻国将日渐趋于平庸”。日本从1995年至今二十多年来的发展基本上验证了李光耀的说法。表面上日本经济所谓“失去的二十年”好像肇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房地产和股市泡沫的破灭。如果我们再进一步细究似乎是1989年三重野康就任日本央行的行长后通过一系列措施主动挑破了房地产泡沫。

也许有人会问:“如果日本当年不主动刺破房地产泡沫,而是任其发展又会怎么样呢?”其实与其说日本当年是主动刺破房价泡沫,那么倒不如说是日本当时其实实在是一种无奈之举。日本房地产和股市的泡沫至少在80年代就已形成,然而当时日本并没想过要主动刺破房价泡沫。事实上日本政府曾多次对房地产进行过调控,可无论如何调控也改变不了房价不听使唤的现实。

80年代时日本楼市事实上已存在失控的风险,可这时日本政府并没主动刺破泡沫的勇气决心。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实际上已发展到相当危险的地步。这时主动刺破泡沫实际上是一种壮士断腕、割肉止损的无可奈何之举。从历史上看每一场房地产泡沫都伴随着大片区域的经济危机:美国在2008年爆发的次贷危机最终就造成了全球性经济危机。这与美元的全球地位有关,更与美国的房产泡沫有关。

1998年香港回归祖国后第二年发生的那场金融危机究其源头也是房产泡沫。这场波及中国香港、中国大陆、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尼、日本、韩国等地的亚洲金融危机最初就肇始于东南亚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破灭。在更早以前间接诱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1929年全球经济大萧条究其源头也与房地产泡沫有关。由此可见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往往容易引发整个国家宏观经济的大动荡。

如果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日本不主动刺破房地产泡沫会怎样呢?从我们在上文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日本实际上已形成了全民炒房的热潮。当时日本的银行和老百姓的钱大多压在房地产中。如果当时日本不主动刺破房产泡沫,那么泡沫势必会继续膨胀到自我破裂为止。到那时受到影响的就不只是房地产业了,而是会把整个日本经济都拉下水。

由于当时日本的银行大量贷款给房地产商,所以一旦房产泡沫破裂势必会把银行拉下水。届时老百姓存在银行的钱势必会大量缩水,那么违约还不起房贷的人就会越来越多。一旦出现这样的局面意味着日本的整个金融体系都将受到冲击。在这种形势下物价会越来越贵,而人们的收入会大幅缩水。伴随着银行、企业的倒闭会使失业现象越来越严重,从而在全社会造成普遍性的混乱和恐慌。

由此可见如果当时日本政府选择对房产泡沫放任不管,那么结果只能是等到泡沫自我破裂后把整个国家经济都推入到困境中。相比之下主动刺破泡沫尽管也会对日本经济造成颇为严重的损失,但毕竟还能将其大体控制在房产、股市范围内,而不至于造成全国性的经济和社会动荡。日本在当时选择主动刺破泡沫其实是为了及时止损,否则越往后拖只会使风险越拖越大。




日本股市历史走势图

声明」本文为财说得明白分享,各平台转载均需联系财说得明白”,获得授权


日本股市的最高位38957点,将近39000。出现在1990年的年初,到现在也才29000点。30年过去了,日本股指还没有涨回到之前的高点。

一个下跌了30年的市场,一个30年还没有回到高位的市场,按道理是很难赚钱,但实际上,不少基金投资者在这个市场上,却获得不错的收益。

A股上证指数在2007年的时候达到6124点,后来2015年的时候5178点,其他时间里不断地想办法爬坡,但一直爬不上去。这个同样不容易赚钱的市场,我们能不能用相似的方法想办法赚钱呢?

01

上图就是这30年来日经225指数的走势,即使是日本这样的走势,其实你的方法对的话一样是可以赚钱的。

日本股市其实是一个大的微笑曲线,非常合适进行基金定投。

最初在38000点买的当然不赚钱,但是后来不断定投过程中,买入的到现在都赚钱。

不过,对于很多人来说,从90年开始定投一直到现在不太可能,毕竟这里长达30年,除了还房贷,估计没有人能够有这么好的耐心。

但是,还是那句话,只要用对方法,在这一个大的微笑曲线里面,我们还可以猜出几个微笑曲线,也就是说,在过去的30年里,定投日经指数的基金,可以容纳4轮的定投,同样可以获得不错的收益。

02

第一轮,从1990年到2000年,时间比较长,因为有一段时间是波动的,其实主要赚钱是赚了波动的时候的一部分钱,这一部分对应的时间大概是10年。

在这段时间,可能经常会觉得自己是亏损的。但在亏损的那些时间点,就是你后来赚钱的根本点。

我们换一种角度,在某个时候你是亏的,但是你在这个时候买的就是最便宜的,直到一波涨上去之后,你才突然发现原来之前在亏损的那一些基金都是后来能赚钱的原因。

如下图的红圈位置。

反过来,如果基金一直在上涨,赚的钱不多,因为成本越来越高。反而像以上这一种情况下,是赚得比较多的。

第二轮,定投是从2000年开始,这里有一个坑跌了下来。这里是一个比较完美的微笑曲线,而且时间不长,大概是6,7年左右就可以止盈了。我们不一定能够在最高位卖的,按照我一贯以来左侧交易的习惯,可能在上涨的过程中,在中段就已经止盈了,不过在这一段时间你也赚了不少。

第三轮,哪怕你在这个高位开始,也就是2007年开始,到2013年,也已经可以止盈了。因为在这其中,有一段时间是跌得比较厉害,但是这个地方就是后来你赚得最多的那一段。这一个时间段又是一次比较完美的微笑曲线,

第四轮,从2013年起的定投,肯定是赚钱,只不过它没有走出微笑曲线的,反而在不断买入的过程当中,成本越来越高。这一种情况下的定投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比较容易持有,也比较容易坚持,但反而收益率并不高。

03,在A股同样可以

过去30年日经指数跌了下去,虽然到今天还没有涨到当初的高位,但也足以容纳大概3到4轮的定投。

在这种市场下投资,不见得会差到哪里去。即使在一个所谓很差的市场,用对方法也能赚钱。哪怕买的基金是在高位开始,只要股市有震荡有足够好的波动。当重新涨回上来的时候,你就能赚钱。

我们在A股市场上,其实是一样,当然在A股市场上就不要买指数基金,买主动管理的基金效果会更好。

我的第一轮基金定投,从2003年到2007年翻倍了,止盈卖出。然后第二轮是2008年到2015年,这次用了7年,也终于翻倍。接着第三轮是2016年到2020年中,同样成功翻倍。

虽然不知道A股什么时候重新回到5178点或者6124点,但只要方法对,年化收益率10%并不难做到。

财说得明白,带你看懂财经现象背后的真相。

关注财说得明白公众号,加入基金交流社群,交流更多基金理财知识。

长按下方大拇指有惊喜,你的每个点赞都是我们创作的动力,点赞越多更新越快。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日本股市》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日本股市、融通蓝筹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最新留言

Fatal error: Allowed memory size of 134217728 bytes exhausted (tried to allocate 96633168 bytes) in /www/wwwroot/yurongpawn.com/zb_users/plugin/dyspider/include.php on line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