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聆讯(基金公司)上市聆讯后有发行不成功的吗

2022-08-29 5:45:35 证券 yurongpawn

上市聆讯



本文目录一览:



8月17日晚间,有市场消息称,万物云据悉本周寻求香港IPO批准,并在本周晚些时候决定IPO时间。

公开资料显示,万物云于今年4月1日正式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如能顺利通过聆讯并上市,或将成为今年第6只在港股资本市场上市的物业股。

对此,有接近万物云的消息人士表示,一切以公告为准。

今年8月初,万科A曾经公告称,分拆万物云境外上市获得中国证监会核准。

公告披露称,证监会核准万物云发行不超过1.80亿股境外上市外资股,每股面值人民币1元,全部为普通股。完成本次发行后,万物云可到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多次公开表态不拆分物业上市的万科,终于在今年4月官宣拆分“万物云”独立上市,并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书。

变身万物云

公开资料显示,万物云前身为万科物业,成立于2001年2月,最早是万科公司的物业服务部门。在公司发展早期,万科物业主要是为万科地产开发业务服务,市场存在感并不高。

2015年开始,万科物业开始市场化运作,公司发展步入快车道。截至2018年底,万科物业营收突破100亿元,合同面积突破5.3亿平方米,其中住宅项目2209个,商企项目635个,成为住宅物业领域的龙头。

2019年,万科物业与国际房地产顾问“五大行”之一的戴德梁行成立合资公司,并推出商写物业品牌万物梁行,补齐了自身在商业物业领域的短板。

2020年10月,万科物业从“万科物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万物云空间科技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万物云正式诞生。

此前披露的招股书显示,万物云是中国领先的全域空间服务提供商,也是独一无二的由社区、商企和城市空间「三驾马车」业务体系协同驱动的服务供应商。

经营数据方面,2019年至2021年,万物云的收入分别为139.27亿元、181.45亿元、237.0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0.46%;相对应的年内利润分别为10.40亿元、15.19亿元、17.1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8.37%。

物业管理面积方面,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万物云提供物业服务的在管住宅物业总建筑面积约为6.60亿平方米,并于22个城市拥有47个城市空间整合服务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万科方面此前曾经多次表态并不急于拆分物业独立上市。

但在万科2021年年度业绩会上,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曾经表态称:“孩子长大,胃口变大了,家里不够吃了,所以需要独立去发展。如果还放在万科内部,独立融资的机会都没有。父母应该鼓励孩子长大成人。”

年内第6只上市物企?

今年3月10日,金茂服务成为年内首个登陆港股资本市场的物业企业。

截至8月17日,2022年内已成功上市的物业企业仅有4家,其中包括力高健康生活、东原仁知服务和鲁商生活服务。此外还有5月通过介绍形式回港上市的贝壳。

而刚刚通过聆讯的苏新服务如无意外,也将于8月24日正式登陆港股资本市场。

据此前不完全统计,2021年共有16家物企/房企登陆港股,更早的2020年,这一数量更是达到了24家。

“物业上市的最佳窗口期在2021年底就已经过去了。”有业内人士表示。

此外,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仍有13家房企、物企在港交所排队等待聆讯。

这其中包括万达商管、融汇悦生活、龙湖智创生活等二次提交招股书的企业。以及万物云这样仅有的头部物业公司。

有分析人士表示,目前头部物业公司已基本完成资本市场布局,在港交所提高主板IPO盈利要求的背景下,中小型公司上市进程或受阻。

亿翰智库此前研究报告指出,自物业板块估值回归理性以来,资金多保持观望态度,市场也急需新的优质标的来搅动,再次释放行业活力。

就在不久前,另一家仍未登陆资本市场的巨无霸物企龙湖智创生活二度提交了招股书,并更新了财务数据。彼时,有分析人士认为,龙湖智创生活未能通过聆讯并二次交表,或与龙湖物业未能就估值等因素与港交所达成一致。

目前,压力来到了万物云这边,能否一次性通过聆讯,并成为第6只顺利登陆港股的物企呢?




基金公司

(原标题:刚刚,重磅出炉!基金公司最新业绩50强榜单来了!)

最两天都是在迎新年中度过,大家都将正式开启2022年的征程。在这一特别的日子里,总结下基金公司投资能力能作为一个较好的开端。

市场永远都存在不确定性,最近10年牛熊更迭中,究竟哪家基金公司脱颖而出?大基金公司中谁最领先?

最近5年市场由熊转牛风格变化较大,哪家公司能迅速抓住机会?

最近3年市场结构性机会突出,究竟哪家公司最能获得超额收益?

2021年基金公司是最强王者?

海通证券日前发布的最新业绩统计揭开了这些疑问的答案。

10年“王者”银河、兴证全球、中欧位居前三

10年,真的是非常之漫长,A股市场极大的波动对每个基金经理来说都是极大考验,10年可谓是经历了多轮市场牛熊、风格轮转,这一长期业绩可以说验证基金公司长期投资能力的最重要指标之一。这也值得每位投资者重视,这体现的是基金公司投研平台的实力。

海通证券数据显示,2012年1月4日至2021年12月31期间市场波荡起伏,先是自2012年是中小盘成长股逐渐腾飞的开始,在这一期间表现突出,尤其是2014年四季度至2015年上半年出现大牛市,上证指数创出历史性第二高峰。

然而,2015年下半年牛市嘎然而止,2016年初还出现熔断,经过2016年至2018年的调整,价值风格逐渐显现优势,市场更在意企业内生价值,各大行业龙头股明显溢价,并在2019年、2020年迎来结构性牛市,消费、医药、科技等黄金赛道表现神勇。2021年市场波动及分化较2020更大,演绎一波结构性行情,新能源、光伏等领域表现出色。

这十年间“核心资产”逐渐被市场追捧表现突出,其中一批公司“长跑”能力突出。具体来看,银河基金成为最近十年权益类基金绝对收益榜冠军,最近10年权益基金平均收益达到562.34%,在64家基金中排名第一。也是目前唯一一家10年收益率超过500%的基金公司。

兴证全球基金紧随其后,以479.83%的收益在64家基金中排名第二。中欧基金则以436.14%的收益率在64家基金公司中位列第三。富国基金、汇添富、诺德、景顺长城、汇丰晋信排名第四至第八,这些基金公司整体收益均超过400%。

此外,新华、中信保诚、国联安、中银、金鹰、万家、国海富兰克林、易方达、交银施罗德等最近10年的权益基金绝对收益也超过340%。

从基金公司规模来看,海通证券专门设置了权益类基金大型基金公司、中型基金公司和小型基金公司绝对收益排行榜。

从最近10年的业绩来看,大型基金公司的平均收益高于中小型基金公司,其中最近11年大型基金公司平均收益为349.7%,而中型和小型的仅为268.18%、262.24%。这也说明大型基金公司较为强大的投研实力,能让基金公司更及时地把握市场机遇获取较好收益,“马太效应”明显。

从近两年看,易方达、兴证全球、富国、中欧、汇添富、景顺长城、交银施罗德等头部基金公司拥有较好感召力,新基金发行较强,资金正流向此类“头部公司”。

7年“牛熊周期”之下万家、民生加银、诺德领跑

A股市场往往“牛短熊长”,而7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段,因为A股一轮牛熊周期往往在七八年左右。因此7年业绩考验的是一家基金公司在一轮牛熊周期之下的表现。

从7年期(2015年1月5日到2021年12月31日)来看,2015年正是成长股市场走强之际,是一波成长股结构性牛市,而2016年至2018年市场震荡之后,2019年以来又出现一波结构性行情,随后一直是这一结构性行情的演绎。

在这7年市场震荡之中,一波抓住了市场机遇的基金公司获得较好收益。绝对收益排名看,万家旗下权益类基金平均收益率达到394.56%,在73家公司中排名第一,显示出该公司在最近7年市场中抓住了市场机遇。

民生加银、诺德、财通、兴证全球旗下权益类基金平均收益率分别为309.53%、290.65%、289.9%、280.9%,排名第二至第五,收益率均超过280%。

而交银施罗德、景顺长城、银河、银华、中欧、新华7年期绝对回报也超过250%,显示出较强的中期投资能力。这些公司核心投研稳定,较好地把握住了机会。

从基金公司规模来看,同样是大中型基金公司业绩更好。11家大型基金公司7年收益平均值为226.28%,而8家中型基金公司的平均收益则为192.65%;纳入统计的54家小型基金公司这一业绩数据仅161.81%。

5年长期业绩领先信达澳银、农银汇理、景顺长城名列前三

其实最近5年A股往往经历了一次由熊转牛的更迭,能够业绩领先的通常是能在熊市中抗跌、牛市里抓住机遇的长跑优秀者。因此,从长期业绩来看,基金公司5年期业绩排名最受关注。

海通证券数据显示,从2017年1月3日到2021年12月31日的5年间,股市起伏较大。2017市场风险偏好明显较低,随后整体市场起起伏伏,而在2019年市场逐渐回暖,逐渐开始了3年的结构性行情。

这五年间一批公司“长跑”能力突出。具体来看,信达澳银成为最近五年权益类基金绝对收益榜冠军,最近5年权益基金平均收益达到313.87%,在101家基金中排名第一。信达澳银也是5年期业绩中唯一一家超300%的基金公司,并和后来者拉开差距。

农银汇理基金紧随其后,以196.78%的收益在101家基金中排名第二。景顺长城基金、中欧、财通、诺德、易方达、银河、工银瑞信、万家排名第三至第十,这些基金公司整体收益均超过165%。

从最近5年的业绩来看,大中型基金公司的平均收益高于小型基金公司,其中最近5年大型和中型基金公司平均收益为142.75%、132.93%,而小型的仅为105.95%。这也说明大中型基金公司较为强大的投研实力,能让基金公司更及时地把握市场机遇获取较好收益。

3年结构性行情之下信达澳银、农银汇理、创金合信领跑

3年期业绩同样是基金投资者关注的焦点,尤其是最近3年是明显的结构性牛市,更突显出各大基金公司抓住黄金赛道的能力。

从3年期(2019年1月2日到2021年10月31日)绝对收益排名看,五年期冠军的信达澳银继续领跑,旗下权益类基金平均收益率达到289.88%,在123家公司中排名第一,显示出该公司在最近3年、最近5年市场中均抓住了市场机遇。

农银汇理、创金合信、红土创新旗下权益类基金平均收益率分别为273.52%、264.09%、263.39%,排名第二至第四,收益率均超过260%。此外,鹏扬、汇丰晋信、宝盈、上投摩根、恒越、工银瑞信旗下权益类基金3年期绝对回报也进入前十,显示出较强的中期投资能力。

从基金公司规模来看,11家大型基金公司3年收益平均值为156.3%,而9家中型基金公司的平均收益则为153.53%,纳入统计的103家小型基金公司这一业绩数据为137.72。

2021年10家公司收益超30%

“分化”是2021年A股市场的关键词,这是一个行情极端分化的年份,不仅不同行业间的分化明显,如景气度比较高的新能源全年表现突出,偏上游的强周期个股全年走势比较强,但过去两年涨幅较大、估值较高的消费、医药等核心资产2021年以来的调整时间和调整幅度较大;而且,2021年小市值个股整体表现明显优于大盘蓝筹股;产业结构上,上游大宗原材料类个股2021年表现较好,而偏下游的消费类个股表现较差。

用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2021年不少主流指数都呈现上涨态势,上证指数时隔28年后再次收获年线三连阳。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全年分别上涨4.8%、2.67%、12.02%,均连涨三年。但是沪深300则下跌了5.2%,上证50更是大幅下跌10.06%,凸显指数表现的较大分化。

从行业表现来看,中信一级行业中,2021年电力设备及新能源表现最好,全年涨幅达到50.41%,基础化工、有色金属、煤炭、钢铁的涨幅也超过40%。此外,电力及公用事业、建筑、汽车、综合等也表现不错。但消费者服务、非银行金融、家电、房地产等表现较差。

在这一结构性行情之下,整体公募基金抓住了“黄金赛道”的机遇,整体表现要好于主流指数。海通证券数据显示,122家基金公司2021年获得正收益,更有10家基金公司收益超30%。

数据显示,2021年表现最好的是中庚基金,年内业绩达到48.27%,排名第一。紧随其后是东方阿尔法,2021年收益为43.68%。此外,江信、信达澳银、东方、先锋、恒越、农银汇理等公司业绩也不俗。排名靠前的基金公司,旗下有不少产品较多地配置新能源等领域,把握住结构性行情,表现较优。

数据说明:

1、基金管理公司绝对收益是指基金公司管理的主动型基金净值增长率按照期间管理资产规模加权计算的净值增长率。期间管理资产规模按照可获得的期间规模进行简单平均。

2、主动权益类基金包含主动股票开放型、强股混合型、科创强股混合型、偏股混合型、平衡混合型、灵活混合型、灵活策略混合型和主动混合封闭型基金,不含指数型、生命周期混合型、偏债混合型基金、港股灵活策略混合型、港股偏股混合型、港股强股混合型和QDII基金,主动固定收益类基金包括纯债债券型、准债债券型、偏债债券型基金、可转债基金、短债基金和非摊余成本法的封闭债基,不包含货币基金、理财债基、摊余成本法封闭债基和指数债基。

3、大、中、小型公司的划分:按照海通证券规模排行榜近一年主动权益(主动固收)的平均规模进行划分,按照基金公司规模自大到小进行排序,其中累计平均主动权益(主动固收)规模占比达到全市场主动权益(主动固收)规模50%的基金公司划分为大型公司,在50%-70%之间的划分为中型公司,其余为小型公司,小型公司还包括旗下存续时间最长的产品成立不满1年的公司。

数据来源于wind、基金公司官网及海通证券研究所




上市聆讯后有发行不成功的吗

最担心的一幕正在发生。

不久前,投资界从北京一家知名独角兽内部获悉——管理层决定撤回公司赴港IPO的计划。谈及撤回原因,知情人士坦言,现在二级市场机构投资者积极性不高,融资受阻,“要发行估值就要打折扣,还是再等一等吧”。

这并非个例。一位投资圈朋友梳理了最近几个极具典型的案例——某总部位于华东的独角兽因为找不到充足的基石投资人,不得不暂缓港股IPO进程;还有原计划在今年上半年冲刺港交所的生鲜电商独角兽,也开始摇摆了。

找不到基石投资人——我们访谈了一圈投行、券商以及创业者人群,得到了一个相似的答案。“基石投资人暂缓出手,这应该是目前不少公司中断IPO的主要原因。现实摆在眼前,IPO发不出去了。”

最冷上市季:港股总募资跌9成

正在排队的IPO,撤了

2022,IPO肉眼可见地放慢了脚步。

不久前,清科研究中心公布了一组数据——今年第一季度,全球通过IPO和企业债发行进行的融资规模降至2.3万亿美元,创下6年新低。而中企境外上市的整体表现也处于历史最低谷——2022年第一季度,中企境内外上市数量98家,同比下降32.4%。

我们把目光聚焦到港股方面,情况揪心。报告显示,第一季度共有12家中企在港交所IPO上市,同比下降53.8%;其中3家还是以介绍方式实现IPO;总IPO融资额仅约合人民币90.80亿,同比大幅下降超九成,令人唏嘘。

然而,一边是大量公司排队赴港IPO,另一边港交所却是一周未出现新股聆讯。

“最难受的就是这些在排队的公司,它们已经关闭了一级市场融资的大门,却迟迟打不开二级市场那扇窗。”北京某知名机构创始合伙人担忧道,“今年整个IPO速度放慢,我们有一些项目在年内没有发出来,比较遗憾。”

这一幕在餐饮公司身上更为显眼。自全球疫情发生以来,遭受重创的线下餐饮因现金流紧缺改变了对资本的认知,为了活下去开始接触资本市场募资。悄然间,中国餐饮重回VC/PE视野,餐饮上市潮浩浩荡荡。

过去六个月,不少餐饮公司向港交所发起IPO进攻——快餐连锁IPO乡村基、绿茶餐厅;新面馆第一个IPO和府捞面;麻辣烫第一个IPO杨国福;粤式火锅连锁餐厅捞王;披萨大王达美乐.....都在排着队IPO,港交所俨然成了一个美食广场。

然而理想很丰满,但现实甚为骨感。我们看到,尽管餐饮企业一家接一家提交港股招股书,但尚未有一家成功挂牌。其中初代网红餐饮公司——绿茶餐厅堪称最坎坷,一年来已经3次递表港交所,前两次接连失效,终于在今年3月通过上市聆讯,然而其材料再一次失效,至今未能如愿上市。

“疫情当下,急需用钱的餐饮公司才想着去二级市场融资,但现在的形势对它们并不友好。”上海一位专注消费的投资人担忧,港交所真的容得下那么多餐饮IPO吗?

几天前,内地现象级综艺《中国好声音》制作方——灿星文化再次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这已经是星空华文第四次举起IPO大旗。

还有,“辣条一哥”卫龙的港股上市申请资料失效。在此之前,卫龙曾分别于去年5月和11月先后两次冲刺港交所,甚至一度通过聆讯,但至今尚未上市;来自重庆的「水果大王」洪九果品在经历了长达半年的漫长等待后,于4月底向港交所更新了IPO招股书;还有货运公司快狗打车、花椒母公司花房集团、三次递表的喜马拉雅、医疗赛道的数坤科技及妙手医生......这个队伍已经很长很长。

当然,不止是港交所,A股也面临着同样的处境。数据显示,截至5月,年内IPO被否和主动撤单达77家,其中主动放弃IPO的公司超60家,包括了八马茶业、酱香酒企业郎酒、极飞科创、歌尔℡☎联系:、安杰思医学等等。

更不用说跌至冰点的美股了。

当IPO的时间轴被拉长,一些公司干脆就此偃旗息鼓,重新调整上市时间表,于是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直接撤回IPO。

“我们找不到基石投资人”

IPO发不出去

曾几何时,IPO敲钟是VC/PE最为期待的高光时刻。时过境迁,现如今大家心照不宣——“2022不是IPO的好年份”。

今年以来,排队赴港IPO的公司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煎熬。“不只是一直备受担忧的市场流动性问题,眼前更为揪心的是,连基石投资人都捉襟见肘了。”一位不愿具名的VC机构合伙人感叹。

找不到基石投资人——我们访谈了一圈投行、券商以及创业者人群,得到了一个相似的答案。“基石投资人暂缓出手,这应该是目前不少公司中断IPO的主要原因,现实摆在眼前,IPO发不出去了。”

香港一家长期从事境外IPO承销的机构负责人吕芳(化名)透露,目前机构投资者参与港股IPO路演的积极性并不高。

她向投资界分析,境外市场跟境内市场资金面不一样,我们大A股基本还是卖方市场,审批过了不太愁卖,但港股是询价机制,由投行给一个价格,机构去接受一个别的价格,公司上市的时候基本上位于一个合理的估值。

“问题就在于,现在港股要找基石投资人比较难。”从业这些年,吕芳觉得目前的市场有些魔幻。

什么是基石投资人?从概念来说,基石投资人是在企业港股IPO时,承诺以IPO价格认购一定数量的股份,并在上市后至少锁定6个月。一般多为主权财富基金、长线基金及对冲基金等国际机构投资者、战略合作企业、私募机构、富豪群体等。

也就是说,基石投资人需要承担发行价未知和半年锁定期两大风险的同时,依然坚定地认购这只股票,“相对于往年,基于大环境震荡投资者的信心受挫,风险偏好急剧下降。”

基石投资人不愿出手,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到今年的IPO惨况:一二级市场估值严重倒挂,破发潮历历在目。数据显示,今年港交所新股频现破发,一季度新股破发率高达6成,部分新股已经成为烫手山芋,无人敢接。

过去几个月,中概股回港潮浩浩荡荡,其中不少人采取了一种此前罕见的上市方式——双重主要上市,简而言之挂牌但不募集资金。从知乎到贝壳,皆是如此。然而不募集资金的背后是一个难以掩盖的尴尬——受市场状况的影响,如果在现阶段进行大规模募资,未必能募到心目中的资金,甚至可能会拉低估值。

“我们在跟早期被投企业设计架构也会提醒他们,尤其是香港市场,估值往往就是境内的2/3,但是境内问题是发行不确定性强,两边都需要调整好预期。”华东一位消费投资人坦言,自己倾向于企业去A股,但如果是消费类,有的合规性改造比较难,不太容易上A股,所以国内消费公司往往选择去港股,但要被压估值。

找不到基石投资人,得不到理想中的估值和定价,创业者也很着急。上海一位投资人朋友透露,过去半年先后登陆港交所IPO挂牌的两家华东公司,因为路演不顺想出了一个“神操作”——互为基石投资方,抱团取暖。

而最常见的、也是最近几年才流行起来的解决办法是——缩小募资规模,维持一定的估值和相对稳定的股价。

“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能上就不错了。”上述投资人朋友如是调侃。

IPO造富时代远去

“是时候考虑并购退出了”

上市即巅峰,IPO开始越来越不赚钱。

就在昨天(5月16日),身后云集20余家创投机构的肿瘤NGS检测企业——世和基因科创板IPO获受理,预计上市后的总市值不低于30亿元。但招股书中提到,世和基因最后一轮融资的估值约为62亿元。换言之,为了上市,这家明星医疗公司估值砍了一半。这意味着,即使顺利完成IPO,后来进入的投资机构也将面临亏损。

IPO破发所酿造的断崖式曲线更是触目惊心。“新茶饮第一股”奈雪上市不到一年,已经从IPO首日的340亿港元市值跌落至80亿港元左右,还不及其在一级市场B轮融资时的12亿美元估值。

曾几何时,每一个IPO都是一场声势浩大造富盛宴。如今,这个时代正在渐渐远去。

这个变化堪称震撼。须知道长久以来,IPO都是中国VC/PE一直依赖的主要退出方式。清科研究中心数据也告诉我们,2022年一季度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共发生731笔退出案例,其中被投企业IPO仍为主要退出方式,数量达593笔占比超8成。

但是,当港股和美股IPO数量急转直下,A股也从新股破发走向频频弃购的尴尬,那么VC/PE该如何实现优雅退出?

不久前,晨壹投资在《是时候考虑并购退出了》一文中直接指出:“通过研究美国PE/VC退出从IPO主导走向并购主导的历程,中国IPO的赚钱逻辑被打破或许并不是短期现象,而是一个拐点的来临,是时候考虑并购退出了。”

历史的经验表明,随着投资者不断机构化、注册制落地IPO扩容,上市公司的流动性和市场表现一直在不断分化,小公司在资本市场上越来越难融资发展,被并购相比IPO或成为更优选择。

回想2018年,那个同样艰难的秋天,VC/PE们也在思考并购退出。

那一届清科年会上,一位创投大佬就曾表示:“退出这一块需兼顾资本市场的变化,寻找并购退出的出路。国内给并购提供了一些窗口,小额的快速并购,IPO被否后窗口期的缩短给并购退出带来实质性利好。”

当IPO造富时代的光环褪去,属于中国的大并购时代悄然而至。2021年初,红杉中国并购团队悄悄到位,接连创下多个典型并购手笔。

一个崭新的机遇来了。晨壹投资创始人刘晓丹曾判断,并购市场的繁荣往往会滞后于IPO爆发后两三年,大家普遍的感受是,A股也将逐步成为并购整合的主战场。

这是中国VC/PE下一个战场。




上市聆讯后多久上市

物业企业上市热度持续高涨。6月29日,德信服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德信服务”)、领悦服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领悦服务”)和康桥悦生活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康桥悦生活”)发布全球发售公告,将相继在7月中旬挂牌上市。

据机构统计,截至目前,已上市物企共达45家,其中2021年内新上市物企5家(包括华发物业服务更名);递表排队等待上市物企达24家,其中有6家已通过港交所聆讯;此外,方圆房服集团也将于6月30日更名为方圆生活服务。

业内人士指出,由于在港上市门槛即将提高,物企正抓紧时间抢占最后的上市窗口,今年下半年或迎来物业企业递表潮。未来,行业分化将进一步加剧,在资本市场回归冷静的当下,增强盈利能力和运营效率,做强服务,是物业企业企稳发展的重中之重。

在业内人士看来,由于在港上市门槛即将提高,今年下半年物企递表潮或将持续。图片来源/IC photo

三家物企同日发布全球发售计划,7月将上市

6月29日,近期通过港交所聆讯的三家物企——德信服务、领悦服务和康桥悦生活,接连发布全球发售公告,预计均将在7月中旬挂牌上市。

其中,德信服务拟全球发售2.5亿股股份(视乎是否行使超额配股权而定,下同),其中香港发售股份数目为2500万股(可予重新分配,下同),国际发售股份数目为2.25亿股(可予重新分配及视乎是否行使超额配股权而定,下同);发售价为每股发售股份2.66-3.44港元,预期将于今年7月15日起在港交所开始买卖。

同一天,领悦服务公告全球发售的预期规模及发售价范围。领悦服务拟全球发售7000万股股份,其中香港和国际发售股份数目分别为700万股和6300万股;发售价为每股发售股份3.75-4.55港元,预期将于今年7月12日起在港交所开始买卖。

此外,康桥悦生活也发布全球发售公告,拟全球发售1.75亿股股份,其中香港和国际发售股份数目分别为1750万股和1.575亿股;发售价为每股发售股份2.78-3.88港元,预期将于今年7月16日起在港交所开始买卖。

实际上,近段时间,有多家通过港交所聆讯的物企,发布了全球发售计划。在上述三家物企同日发布公告前,6月25日,朗诗绿色生活服务也发布了全球发售公告。该公司拟全球发售1亿股股份,发售价每股2.86-4.16港元,预期股份将于今年7月8日起于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房企持续分拆物业公司上市,多为区域型企业

新京报

具体来看,房企分拆物业上市的情况不在少数。比如,6月6日,中骏集团发布公告称,中骏商管已就建议分拆及全球发售向港交所提交聆讯后资料集;力高集团在6月9日晚发布公告,建议分拆旗下物业管理公司力高健康生活的股份,并将其股份于港交所主板独立上市;6月16日,禹佳生活服务在港交所第二次递交招股书;6月21日,中国证监会网站显示,鲁商发展拟分拆物业板块鲁商生活服务赴港上市,中国证监会已接收材料。此外,中梁旗下的中梁百悦智佳服务、阳光城旗下的上海智博生活服务也于6月初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书。

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物企也在6月迎来了集中聆讯期。据嘉和家业物业服务研究院统计,6月份,共有7家物企通过聆讯,分别为越秀服务、融信服务、朗诗绿色生活、中骏商管、德信服务、领悦服务、康桥悦生活,其中越秀服务已于6月28日上市。从递表时间来看,这7家企业多在1月20日-2月10日之间递表;而从企业上市用时看,除融信服务外,其他6家企业从递表至通过聆讯,平均时长为133天,较2020年所有延长。

“7月份将是这批企业的集中挂牌上市期,同一行业在一个月时间内迎来如此多的新上市企业,物业行业将在资本市场引起巨大的关注度。”嘉和家业物业服务研究院院长唐卓分析指出,这批企业具有两个共性,即多为区域深耕型企业,在区域的影响力较强,如康桥悦生活于河南及华中市场,朗诗绿色生活于长三角区域市场,领悦服务于成渝区域下沉市场等。此外,这批企业在2020年的营收成长性多居于40%-55%区间,与已上市物企保持统一水平。

从最新统计来看,截至6月29日,全部已上市物企数量达到45家,今年内新上市物企共有5家,其中包括华发物业服务更名;递表排队等待上市物企达24家,其中有6家已通过港交所聆讯;此外,方圆房服集团也将于本月底更名为方圆生活服务。

上市门槛再提高,下半年物企递表潮或将持续

问题在于,房企分拆物业上市的热潮,为何仍在持续?对此,同策研究院资深分析师肖云祥指出,这两年来物业板块上市的逻辑基本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大多以母公司是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主。通过分拆物业板块上市,可以优化企业债务及结构、获取资金等,其所融资金大部用于横向收购及服务能力建设。

“不难看出,近期上市物企的母公司大多为中小型开发企业,一直以来,中小房企融资都较为困难,特别是在‘三道红线’‘借贷两集中’政策出台后,此前资产负债率较高、负债压力大的中小房企都加速分拆物业上市,意在从资本市场获得便宜资金,优化债务状况。”肖云祥分析称。

与此同时,肖云祥还指出,近两年来,物业赴港上市尚处“风口”,资本市场给出的估值尚且合理。因此,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房企物业板块赴港上市依然积极。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20日,港交所新刊发的《资讯文件》中,将主板上市的年度溢利门槛上调了60%,要求最后一个财政年度的股东应占盈利不低于3500万港元,三年累计盈利不低于8000万港元,该标准将于2022年1月1日起生效。

在此之前,港交所曾在2019年修订《上市规则》,对“借壳上市”做了严格的规定,判定标准大幅收紧。对于内地企业而言,赴港借壳上市整体时间拉长,借壳交易不确定性增加,更多只能通过IPO,接受上市审核。

“此次新规出台之后,两大规则叠加,意味着主板IPO门槛提高,规模较小、盈利不稳定的小型企业将直接被拦在资本大门之外。”易居企业集团CEO丁祖昱如是说。

丁祖昱指出,新规正式实行后,房地产行业中各类轻资产业务的分拆上市将受到直接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将是物管企业,对于正在排队或正筹备上市的小型物管企业来说,未来上市压力着实不小。

“按照新规,正在排队的物企中,有2家将受到直接影响,分别是明宇商服和祥生活服务,如果年底前不能通过聆讯,在2022年1月1日后重新递表,就要受到新规的制约。”丁祖昱表示,目前距离年底还有半年多的时间,预计下半年会有更多中小物管集中闯关,赶在年底前递表。

在此背景下,物业企业赴港上市依然保持快节奏,下半年或将继续迎来物企上市高峰。中指研究院报告亦显示,预计到2021年末,物业板块上市公司总数量有望达70家,较2019年底的24家增长超150%。

港交所上市新规将于2022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届时房地产行业中各类轻资产业务的分拆上市将会受到影响。资料图片

业内:物业股应更注重经营盈利,挖深“护城河”

不过,新京报

江苏三三德玖物业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志伟指出,新近上市的物企共同点在于,规模仍然是上市的支撑,但瓶颈也较为明显,在房地产增量大不如前的情况下,规模增速已显出疲态。此外,缺乏经营亮点,依旧在传统业态和服务模式中挣扎,难以获得资本的高估值认可。而核心竞争力也较为同质化,业绩驱动依然停留在物业费和社区增值服务的“双轮”之上。

丁祖昱指出,此次港交所新规背后的政策导向更加明确,即更加关注盈利,而非高估值的概念炒作。在市场逐渐回归冷静,物业股重新受到审视的当下,迫使物企们更加关注未来的经营及盈利空间。

丁祖昱进一步表示,为顺利实现上市,预计物管行业将迎来新一轮兼并收购潮,物企的分化趋势显现。具体而言,对于大多数尚未上市的小型物企而言,若想上市就必须尽力达标盈利水平,而达标盈利水平的最快方式,无疑是加大兼并收购,扩大营收规模。而对于已上市物企而言,资本加持下进行的收并购也将只增不减。

基于此,丁祖昱指出,未来,行业分化将进一步加剧,资本市场的资金更聚集头部优质企业,而规模较小的企业或有边缘化风险。从长远来看,增强盈利能力和运营效率,做强服务,才是物业企业企稳发展的重中之重。

实际上,对于物企而言,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逐步进入社区生活,社区智能化已是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物企须升级原有业务,在同质化的产品中探索差异化、个性化,以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

中指研究院在一份物业报告中指出,回归物业服务本质,“守住门”和“做好服务”,是物业服务公司挖深“护城河”的重要抓手,能为公司带来更多收入,成为资产保值增值的“捍卫者”。

新京报

编辑 杨娟娟 校对 李世辉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上市聆讯》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上市聆讯、基金公司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最新留言

Fatal error: Allowed memory size of 134217728 bytes exhausted (tried to allocate 96633168 bytes) in /www/wwwroot/yurongpawn.com/zb_users/plugin/dyspider/include.php on line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