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2020年那会儿,你要是没跟朋友吹过牛,说自己买了点阿里巴巴的股票,你都不好意思在饭局上开口。那时候的阿里,那叫一个“YYDS”,简直就是中概股里最亮的星,是咱们村里的希望。大家聊天的话术都出奇地一致:“A股有茅台,港股有腾讯,那漂洋过海的美股,咱们的门面担当是谁?那必须是阿里巴巴啊!”当时你要是敢说一句阿里的不是,饭桌上那帮精神股东能立马跟你掰扯三个小时,从电商的护城河聊到云计算的星辰大海,仿佛他们自己就是逍遥子附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那时候,股价K线图跟窜天猴似的,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不是看旁边睡的是谁,而是打开股票软件,看看自己的身家又涨了多少。300美刀一股的阿里,大家觉得那只是个小山坡,后面还有珠穆朗玛峰等着去征服呢。多少人的梦想就是靠着阿里实现财务自由,然后辞职去大理开个客栈,过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躺平生活。那气氛烘托到什么程度?你买的不是股票,你买的是一张通往未来的船票,是一份参与民族企业伟大复兴的荣誉证书。
然而,命运的后颈皮,总是那么容易被现实给薅住。就在大家准备开香槟,庆祝蚂蚁集团这个“宇宙级IPO”诞生的时候,Duang!一则暂停上市的消息,像一盆冰水,从所有阿里股东的天灵盖浇到了脚后跟。一开始,大家还很淡定,纷纷表示:“不慌,技术性调整,是男人就扛住!”“这是黄金坑,是上天给我们这些没上车的人最后的机会!”于是,一群“聪明人”拿着计算器,一边算着市盈率,一边喊着“别人恐惧我贪婪”,英勇地冲了进去。
谁能想到,这哪是黄金坑啊,这简直是马里亚纳海沟,还是带拐弯的那种。从300多美刀的高点下来,每一次下跌,都伴随着一波抄底大军的英勇就义。280的时候,有人说:“跌这么多了,不可能再跌了吧?”然后他们冲了。250的时候,又有人说:“这都回到半年前了,铁底了!”然后他们也冲了。200的时候,大家看着腰斩的股价,开始怀疑人生,但还是有人咬咬牙:“都到这份上了,我还怕啥?加仓摊薄成本!”结果,成本是摊薄了,亏损的金额却更大了。
最让人破防的,还不是股价本身。而是你发现,连那些你奉为神明的大佬们,也跟你一样,被套得死死的。当股神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宣布建仓阿里的时候,多少“韭菜”热泪盈眶,感觉自己终于跟对人了,仿佛看到了黑暗中的一缕曙光。大家奔走相告:“看!芒格都买了,我们怕什么!”结果没过多久,芒格老爷子挥刀割肉,卖了一半,用实际行动告诉你:大佬也会亏钱,而且跑得比谁都快。这一下,信仰彻底崩塌了,大家感觉自己就像站在泰坦尼克号上,眼睁睁看着船长坐着救生艇先溜了。
更别提最早的“伯乐”软银孙正义了,这位曾经靠着投资阿里一战封神的大佬,后来也开始疯狂抛售阿里的股票,那架势,仿佛手里拿的不是什么优质资产,而是一块烫手的山芋。连最早的真爱都变心了,你我这些半路夫妻,又能拿什么来坚守呢?于是,持有阿里的股民们,心态也经历了一场奇妙的进化。一开始是“价值投资者”,天天研究财报,分析未来;后来变成了“长线持有者”,口头禅是“不卖就不算亏”;再后来,干脆变成了“装死派”,股票软件都卸载了,眼不见心不烦,主打一个“只要我看不见,亏损就不存在”。
这几年,阿里的股东们经历了什么?经历了反垄断的铁拳教育,经历了电商增长的天花板,经历了消费降级的现实毒打,还经历了中概股随时可能被“请出”美国市场的“分手威胁”。曾经的双十一,是购物的狂欢,也是股东的盛宴;现在的双十一,连GMV数据都不好意思公布了,股东们的心情,比付完尾款的“剁手党”还要复杂。
曾经,大家聚在一起,聊的是云计算的未来,是达摩院的黑科技。现在,大家聚在一起,比的是谁的成本高,谁亏得多。“兄弟,你多少钱的本?”“唉,别提了,220。”“那你还行,我260的山顶套房,至今没解套,每个月房贷还得还呢。”这种对话,充满了黑色幽默,听得让人想笑,笑着笑着又想哭。以前看的是股价,现在看的是笑话。
当初那个想去大理开客栈的朋友,现在还在格子间里勤勤恳恳地敲着代码,他说:“客栈是开不成了,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回本。”他手机里的股票软件,密码早就忘了,不是记性不好,而是他潜意识里根本就不想打开那个潘多拉的魔盒。从“为梦想窒息”到“为亏损窒息”,中间只隔着一个叫阿里巴巴的股票代码。
手机“叮”的一声响,打开一看,淘宝推送:“亲,您有一张2元无门槛红包待领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