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文 | 杨旭然
根据专精特新的定义,可以看到这是对于一家企业成功的几个衡量标准:
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
粗看之下都是用以赞许企业的溢美之词,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个词的达成都需要满足极高乃至于苛刻的要求:专业意味着技能上的擅长与领先,精细意味着深究领域里的每一个细节,特色意味着难以被人模仿,新颖则通常需要突出的创造力。
而所有这些关于企业的优点和成就,都需要一个共同的基础:时间的沉淀与积累。
一家专精特新机构的成长需要十多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注重专业能力养成、口碑传播的投行领域更是如此。“荣正咨询”的成长史,就是一部如阿甘般不断奔跑的创业史。
创始人郑培敏在上世纪90年代从清华大学本硕毕业之后,很快就进入资本市场。按常规路径,进入投行之后会有两条不同的专业道路:进入券商机构一路拼搏,从基层干到高管;或下海奔私,创立投资机构到市场中搏杀,成为众人眼中的“资本大佬”。
但他却做出了和很多人预期截然不同的选择:创办了专注于股权激励咨询业务的“荣正咨询”,一路经营至今已有24年。在这个过程中,郑培敏销掉了股票账户,拒绝了所有关于上市公司内幕信息的交流和“朋友关系”,且几乎没有涉及任何多元化业务。
郑培敏放弃了成为众人眼中更加光鲜、更有财富与社会地位的“资本大佬”的可能性,选择从资本市场与人力资源的中间地带着手,做中国特色的“草根投行”。
但也正因为这个选择,我们有机会看到一个24年间只执着于股权激励的“精品店”,占到整个A股聘请股权激励中介机构的上市公司70%左右的有效市场率——妥妥的隐形冠军。也能由此看到股权激励这件事在中国资本市场中生根发芽,走向繁荣。
01
回报来自“难而正确的事”
2022年的当下,股权激励已是一门显学,成了企业留住人才的关键工具和筹码。
硬科技企业为主的科创板尤其明显。截至2022年5月末,A股科创板共有235家科创公司推出300单股权激励计划,板块覆盖率为55%。另外,也有越来越多的国有控股企业、地方国有企业也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大潮下开始接受并积极推进相关的激励政策。
“基本上平均每个晚上都要有三~五个公告放出来”,郑培敏观察公司的业务情况,和巨潮资讯网、全景网等信息披露平台的信息时看到。“荣正咨询”作为一个机构、作为股权激励的代名词,正高密度地出现在资本市场中,这和20多年前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
“荣正”的创业开始于1998年,当时市场上对于股权激励有概念、有意识的企业家并不多。那时的中国企业更多属于机会导向型——找到做项目、做业务的机会,抓住它并发展壮大。
相比内部的人力资源价值,当时的企业家更看重外部市场机会、人际交往和政商关系。
早期中国股权激励市场的情况,更像是那个经典的营销学故事:两个推销员去荒岛上推销鞋,但发现岛上的人都光着脚,对鞋完全没概念。
彼时的郑培敏认为这是机会,而非问题和风险。根据他的观察,在上世纪90年代末,股权激励之于美国资本市场、硅谷创业市场已经不是新鲜事物,而是被各类企业所广泛接受的管理工具,但国内当时900多家上市公司对此的接受几乎为零。
另外,当时股权激励更多与国企改革联系在一起,例如有“国企改革泰斗”之称的陈清泰,就推崇股权激励能够在改革中发挥作用和价值。
上世纪90年代前后,中国特殊国情下的国企改革如火如荼,产生了不少相关的股权激励需求,这成就了早期“荣正咨询”的业务,郑培敏参与了国内不少重磅的改革项目,一度被人称为“MBO教父”。
2000年初,当时还不到30岁的郑培敏,已经是几位“资本大佬”的座上宾,为几个著名的“资本系”做专业化的顾问服务。但在交流的过程中,郑培敏发现了其中的巨大风险,最终决定主动放弃顾问身份,不再参与,冷眼旁观。
短短几年之后,庞大的资本帝国、上市公司系统轰然倒塌,“大佬”锒铛入狱,虚幻的百亿财富成了过眼云烟、灰飞烟灭。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这也证明了郑培敏对于资本运作的清醒和理性。对资本市场的了解越是深入,他就更加坚定于做有前景、有价值,但在当时看起来更难做,更“没油水”的股权激励业务,从中国特色的“草根投行”做起,远离资本市场中的光怪陆离。
郑培敏将自己的创业史总结为在“宽度一厘米,深度一公里”的世界里深耕。如首网红歌曲《孤勇者》所唱的,其实每个最终浮出水面的成功创业者,都有不为人知的水下隐忍和沉默的孤独期,最终能穿越周期的只是少数。
02
24载“赢之道”
按照管理学界的标准,要成为隐形冠军并不容易。企业不仅需要“专精特新”,还要在所在细分市场中占据行业最重要的生态位。
郑培敏将“荣正咨询”做成隐形冠军级企业的逻辑归结为四点:远见、坚持、创新、合规。按照他的说法,要做到这几点并不容易,需要“看得到、挺得住、做得巧、别惹事”,而所有这些都有一个共同的底层逻辑,就是“赢在价值观”。
这其中最大的困难就在于“挺得住”。在国内几乎是从零到一地普及、扩展股权激励业务绝非易事,“荣正咨询”从创业起就聚焦于“宽度1厘米”的细分领域,意味着对单一业务的全情投入,和对更多成功可能性的放弃。深耕了24载之后已经挖到了甘甜的泉水,取得了如今股权激励咨询服务领导品牌的地位。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人力资本价值在中国资本市场中价值放大的时间节点,与科创板、注册制的时间相吻合,共同成就了“荣正咨询”股权激励业务最近几年的大爆发。
而股权激励业务的大爆发,又贴合了“荣正咨询”立足于投资银行与人力资源复合交叉领域的特征——股权激励工作依托于资本市场,大多数专业人力资源公司对此认识不足;以券商为代表的常规投资银行,又缺乏人力资源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只有“荣正咨询”全面客观地看待、把握住了股权激励业务的本质。
这种专业的交叉学科定位,正是郑培敏所谓“做得巧”的内涵,同时也是专精特新中“新”的所在。
另外,在资本市场中做业务,其最重要的底线就是合规,对市场抱有敬畏之心、不做内幕交易、不做操纵市场。这是“荣正咨询”展业的基本要求,也是其稳定发展至今的重要因素。
“荣正咨询”的复合型专业能力,和其股权激励“精品店”的特点,充分体现在了其客户规模体量的资本市场价值上:
科创板是“荣正”颇具优势的业务板块。自2019年科创板开设以来,已经有400家各类企业挂牌上市,这400家企业中有210家进行了股权激励,而“荣正”参与了其中的106家;
另外一部分重要的业务来源是央企、国企和地方国企。2020年5月30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了《关于印发<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工作指引>的通知》,推动中央企业扩大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这份公告也成为了近年来央企、央企控股公司、国企开展股权激励部署的标志性事件。
“荣正咨询”在改革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根据郑培敏的统计,几乎所有的央企和央企的子公司上市做股权激励,都有他们的身影:要么是团队执行操作的(如中国三峡、中国铝业、东方电气等大型央企、国企机构),要么是郑培敏以国务院国资委央企股权激励评审专家的身份参与审核的。
此外,“荣正咨询”还服务了包括山西汾酒、青岛啤酒、上海电气等地方国企机构,很多省国资委批准的第一家本地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都出自“荣正咨询”,如山东、江苏、浙江、上海等;
除了这两部分客户之外,国内大型民企集团也是“荣正”重要服务的客户,其中包括了“宁王”宁德时代、“光茅”隆基绿能、用友网络等。其中用友网络与荣正共进行了10次左右的合作,并在2021年“荣正咨询”首次开放外部机构投资入股时,就领投了A轮融资。
市场上对股权激励业务有核心需求的主流企业客户群体,都已经与“荣正”达成了全面的合作。
“荣正这两年的大发展,得益于科创板,得益于注册制”,郑培敏表示。表面上看是撞了风口,实际上更深刻的根源在于经营上的逻辑,也就是远见、坚持、创新与合规这四条“赢之道”。
03
两条升级路径
2022年相对不利的宏观环境和资本市场行情里,A股上市公司没有放缓上马股权激励的脚步。根据“荣正咨询”的统计,2022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公告数量(427个)与去年同期公告数量(426个)相比依然能够保持基本持平。
其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数据是,在上半年A股的股权激励案中,多期股权激励计划227个,占比53.16%,比首期案例还要多,这意味着已经有相当多的企业对于股权激励的效果感到满意,并开始将激励进一步深化。
2022年5月19日,随着山东中小板上市公司“共达电声”公告发布股权激励政策,“荣正咨询”服务过的A股上市公司数量正式达到了1000家,遥遥领先于所有同业机构。
近两年的业绩爆发,表明此前“荣正咨询”做专卖店、精品店的逻辑得到了市场的充分印证。
企业家们对于股权激励的重要性,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越来越多地将其视为企业发展的刚需。郑培敏也由此判断,近两年“荣正”业绩的繁荣并非昙花一现,而是仍将持续。
如今的“荣正咨询”营业收入已经破亿元,并引进了包括“用友网络”、“万得”等多家战略股东、启动了上市计划,中国特色的“草根投行”开始展示出更多可能性。那么,它未来的发展路径会是怎样的?
对此,郑培敏规划了“一纵一横”两条升级路径:“纵”的是继续深化股权激励业务,下沉客户群,去服务更多的成长性非上市公司;“横”是扩宽围绕上市、拟上市公司的非牌照专业服务——包括合规信披、财经公关、ESG、投资者关系相关咨询等等。
这些业务扩展,会让“荣正”成为一家服务体系更丰满的市值管理综合服务机构。但需要注意的是,此市值管理非彼市值管理,荣正的市值管理业务与“伪市值管理”泾渭分明,是不涉及任何内幕交易、操控股价的,功能强大的正规、专业、阳光化的市值管理,是通过向资本市场更加积极、精准地展示企业价值而获得投资者认可的市值管理模式。
在具体策略上,“荣正”选择通过与市场上成建制的团队实现股权、业务上的全面合作进入相关领域,相当于赋能市场上现有的人力与团队资源,并快速展开业务上的协同。
更多能够为企业带来实际效益的业务增量,则来自于股权激励业务的下沉。这里下沉的定义并非是要扩展村镇市场,而是在资本市场的外围探索业务机会——包括准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创业公司群体等等。
根据郑培敏的预期,凡是有志于上市登陆资本市场的企业,无论大小,都是“荣正咨询”的目标客户与合作伙伴。相比目标客户规模体量的大小,企业对人才价值重要性的认识,才是与“荣正”产生合作更重要的基础共识。
04
写在最后
郑培敏告诉《巨潮WAVE》,目前“荣正咨询”过亿元的收入构成中,有75%来自上市公司相关业务,非上市公司业务占到其中25%。根据他的规划,未来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业务要占到公司股权激励收入整体的1/3以上,同时,非股权激励咨询收入也要逐步提到总收入的20~30%。
北交所的设立、新三板的激活,为大量原本沪深上市无望的企业提供了另一种可能。郑培敏判断,在北交所和新三板上市的企业数量未来会更多,它们需要人才,也需要制定股权激励计划。
“宽度一厘米,深度一公里”的股权激励世界,并没有那么狭小逼仄。当年的中国特色“草根投行”,如今已长成为茁壮的树苗。坚持做难而正确事情的“荣正咨询”,正把专精特新和隐形冠军的道路越走越宽。
深交所2020年12月23日交易公开信息显示,华西股份因属于当日跌幅偏离值达7%的证券而登上龙虎榜。华西股份当日报收8.59元,涨跌幅为-9.86%,偏离值达-10.61%,换手率7.94%,振幅11.75%,成交额6.33亿元。
12月23日席位详情
龙虎榜数据显示,今日卖三为机构席位,该席位净卖出940.19万元,占龙虎榜净卖额的9.17%。
今日龙虎榜单上出现了深股通的身影,占据了买一、卖二的位置,净卖出1931.85万元,占当日成交总额的3.05%。
榜单上出现了3家实力营业部的身影,分别位列买四、卖一、卖五,合计买入1351.01万元,卖出1.12亿元,净额为-9819.09万元。
买四为中信证券上海分公司,该席位买入1092.46万元,卖出6.31万元,净买额为1086.16万元。近三个月内该席位共上榜14次,实力排名第62。
卖一为财通证券杭州解放东路证券营业部,该席位买入19.84万元,卖出1.01亿元,净买额为-1.01亿元。近三个月内该席位共上榜31次,实力排名第41。
卖五为中国中金财富证券北京宋庄路证券营业部,该席位买入238.71万元,卖出1090.46万元,净买额为-851.75万元。近三个月内该席位共上榜561次,实力排名第7。
注:文中合计数据已进行去重处理。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大数据生产,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同花顺(300033)金融研究中心3月22日讯,有投资者向大庆华科(000985)提问, 请问董秘大庆华科公司官网是公司指定的信息披露媒体吗?谢谢。
公司解答表示,《中国证券报》和巨潮资讯网(http//www.cninfo.com.cn)为本公司指定的信息披露媒体,本公司所发布信息均以上述媒体刊登的为准,敬请注意投资风险。 感谢您对公司的关心和关注!谢谢!
正股刚刚“戴帽”不久,股价已跌至谷底,可在另一边,这家公司的可转债却频现大涨行情,溢价率接近1000%。这么魔幻的事情就发生在蓝盾股份的身上。
蓝盾转债价格涨破300元,溢价率一度接近1000%
6月8日,“妖债”蓝盾转债盘中拉升,涨幅扩大至20%遭遇临时停牌,价格达到了300元/张。10时13分30秒复牌后,蓝盾转债价格维持高位震荡。截至午间收盘,涨幅19.71%,转股溢价率达983.43%全市场最高,转债价值仅27.807元。
蓝盾转债近24个交易日累计上涨121.33%。6月1日公司发布公告表示,蓝盾转债价格涨幅较大且与公司基本面严重偏离。为敬请广大投资者对市场的各种风险有充分认识和理性预期,谨慎投资。
值得关注的是,在2020年10月,蓝盾转债也出现持续暴涨的走势,价格一度突破500元。
债务逾期、立案调查 蓝盾股份戴帽股价不足2元
而另一方面,*ST蓝盾作为正股在4月29日刚刚“戴帽”,5月6日,公司股价跌至1.2元的历史新低,近期随着转债的大涨而有所回升,目前涨幅约5%,报1.64元。
与此同时,公司的基本面也是糟糕的“一塌糊涂”。
5月31日*ST蓝盾收到深交所关注函,要求其对两大事项进行说明。
2021年12月29日,蓝盾股份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2021年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亏损15.5亿元,且2021年年报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近期,公司披露拟向法院申请重整及预重整的公告。
深交所要求公司结合前述事项,以及公司及主要子公司经营情况、债务逾期情况、公司及实际控制人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的情况等事项,说明公司可转债涨幅是否与基本面存在严重偏离,并以单独公告的方式向投资者充分提示经营风险、业绩波动、债务风险等。
对此,*ST蓝盾回复称,2020年以来,受资金流动性不足等因素影响,公司陆续出现债务逾期、债权人提起诉讼、公司及实际控制人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等事项,日常生产经营受到较大不利影响,偿债能力及盈利能力受到削弱;截至2022年5月18日,公司累计债务逾期未偿还金额为278615.06万元;同时,由于涉诉事项被申请诉前财产保全及诉讼财产保全,公司部分银行账户、资产已被法院冻结/查封,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存在不确定性。详情请查阅公司在巨潮资讯网披露的《关于深圳证券交易所年报问询函回复的公告》(公告编号:2022-050)。上述事项如无法妥善处理,可能会进一步导致公司资产被冻结或强制执行,加剧公司资金紧张的局面,对公司的日常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此外,公司存在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2021业绩大额亏损且2021年年报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及其他风险警示、拟向法院申请重整及预重整等风险事项。
综上,近期公司可转债涨幅较大,其价格已偏离合理价值区间,与公司基本面严重偏离。敬请广大投资者理性投资,注意投资风险。
同时,深交所要求*ST蓝盾结合公司及同行业上市公司股票及可转债价格走势等,详细分析公司近期可转债价格涨幅较大且与正股价格走势存在较大偏离的原因,并就可转债价格波动情况进行充分的风险提示。
对此*ST蓝盾回复称,近期,“蓝盾转债”价格严重脱离与公司股价之间的关联,已偏离合理价值区间,且与市场宏观环境、行业情况及经营情况无关,主要受市场资金影响所致。敬请广大投资者理性投资,注意投资风险。
第二,深交所要求*ST蓝盾核实说明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是否存在或筹划应披露未披露的重大事项,公司是否存在向特定投资者泄露未公开重大信息、违反信息披露公平性的情形,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方是否存在买卖公司可转债的情形。
对此,公司回复表示,经核实,公司及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柯宗庆先生、柯宗贵先生不存在应披露未披露的重大事项,不存在处于筹划阶段未披露的重大事项,公司亦不存在向特定投资者泄露未公开重大信息、违反信息披露公平性的情形;在上述可转债交易异常波动期间,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方不存在买卖公司可转债的情形。
另外,在*ST随后发布的风险提示公告中,公司也提及了多项风险,除去公司债务逾期、债权人提起诉讼、公司及实际控制人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公司股票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及其他风险警示、公司收到中国证监会《立案告知书》等事项,还包括:
·公司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所持公司股份存在质押违约风险并出现被司法拍卖的情形,其所持公司股份的99.9991%已处于质押冻结状态。
·2022年5月23日,公司召开2022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拟向法院申请重整及预重整的议案》。截至目前,公司尚未向法院提交重整及预重整的正式申请。法院能否决定公司进行预重整,公司的重整申请能否被法院裁定受理,以及具体时间尚存在不确定性。如法院裁定受理公司提出的重整申请,深圳证券交易所将对公司股票交易叠加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如公司因重整失败而被宣告破产,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相关规定,公司股票及“蓝盾转债”将面临被终止上市的风险,敬请广大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巨潮咨讯》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巨潮咨讯、华西股份股吧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