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08月28日讯 南方隆元产业主题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简称:南方隆元,代码202007)08月27日净值上涨1.81%,引起投资者关注。当前基金单位净值为0.9540元,累计净值为0.9540元。
南方隆元基金成立以来收益-8.05%,今年以来收益32.68%,近一月收益5.30%,近一年收益17.92%,近三年收益35.51%。
本基金成立以来分红0次,累计分红金额0亿元。目前该基金开放申购。
基金经理为蒋秋洁,自2015年07月24日管理该基金,任职期内收益10.23%。
最新基金定期报告显示,该基金重仓持有中国国旅(持仓比例7.57%)、中炬高新(持仓比例6.66%)、中国平安(持仓比例6.61%)、贵州茅台(持仓比例5.38%)、五粮液(持仓比例4.76%)、闻泰科技(持仓比例4.15%)、分众传媒(持仓比例4.12%)、广联达(持仓比例3.75%)、牧原股份(持仓比例3.73%)、海康威视(持仓比例3.63%)。
报告期内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19年上半年,市场以快速反弹开年,投资者信心得到明显修复。2019年一季度,部分经济宏℡☎联系:观指标呈现小幅复苏迹象,并有逐月好转趋势。同时,中美贸易谈判进入缓和期,阶段性谈判结果向乐观方向发展。在各种友好政策的推动下,一季度局部经济表现是超出预期的,居民和企业的预期也从去年过度悲观中得到了修复。2019年二季度,经济宏℡☎联系:观指标有所回落,少部分早周期行业持续改善。中美关系在本季度中对市场形成明显扰动。在漫长的大国博弈中,资本市场还会随两国关系有持续的波动。在不确定的外围环境下,国内经济也在经历新旧经济增长动能的逐步转换。国内经济已经从高速发展进入到高质量发展方向。在潜在经济增长速度下移、地产和基建未出现强刺激、以及海外经济疲弱的情况下,经济状况还有出现底部区域反复的可能。从长期视角出发,我们仍然在不断寻找未来十年中能够成为中国经济新动能的优势产业。本基金密切关注市场环境的变化,秉承一贯风格,寻找景气度不断向上的行业进行配置,以求给投资者带来长期稳定的收益。本基金本报告期总体以中等偏高仓位运作,寻找从底部复苏的行业机会;同时,优中选优,借助行业龙头的自身调整能力减少经济下行周期对投资收益的影响
截至报告期末,本基金份额净值为0.883元,报告期内,份额净值增长率为22.81%,同期业绩基准增长率为23.18%。
管理人对宏观经济、证券市场及行业走势的简要展望
展望2019年下半年,我们仍面临来自内外部的不确定性,美国货币政策走向、中美贸易摩擦态势发展、英国是否脱欧、地缘政治变化等都对未来一段时间的全球经济有明显影响。国内经济持续处于新旧动能的换挡期,经济周期的强度、结构和长度都可能发生变化。积极的方面是,我们看到国内众多行业通过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式在不断加固和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国内工程师红利依然在释放期;高精尖行业持续有所突破。同时,我们一直坚信,我们拥有强大的国内市场,这一市场的深度和广度还在不断提高。无论此轮经济周期的强弱,我们依然有信心看到优秀的企业讲在科技进步、消费升级、服务升级、国际化的趋势中获得更强的竞争能力与盈利能力。(点击查看更多基金异动)
本文所称的“爆款基金”是指首次募集有效规模在100亿元以上的偏股型基金。特定时期“国家队基金”、CDR基金等政策性基金不属于本文的研究范围。另外东方红、睿远的部分基金,虽然冻结资金超百亿,但由于采取了限制规模和比例配售措施,实际募集规模不到100亿,也不在本文研究之列。
由于成立于牛市高点,这些基金大多业绩欠佳,有的至今仍没回本。本文站在“以史为鉴”的高度,对其中几个代表性“爆款基金”的成因、运作等进行分析,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示。按上述原则,我们提取了自2007年9月以来的“爆款基金”(数据截止2019.6.19,下同),以时间为轴,给大家一一道来。
数据CHOICE,截止2019.6.19
一、2007年:巨轮出海,折戟沉沙
2005年6月6日,上证指数探底998之后开启了一场大牛市,一直到2007年10月16日的6124点,涨幅513.6%。这是自中国资本市场成立以来持续时间最长、涨幅最大的一轮牛市,股市赚钱到了“怀疑人生”的地步。作为间接入市的公募基金也无往而不胜,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到2007年9月上证指数超过5000点,风险开始聚集。证监会已暂停审批偏股型基金,一些基金公司(如华夏基金)则将偏股型基金暂停申购。基金都买不到了,股市还在涨,着急啊。此时QDII基金开始试点,南方、嘉实、华夏、上投摩根各获得300亿人民币的外汇额度。“赚老外的钱去!”,这句极富煽动性的口号应运而生。都叫“基金”,基金就等于赚钱。很多不知道QDII为何物的投资者加入了认购大军。四个基金全部比例配售。
后面的情况大家都知道,出海不久便赶上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净值腰斩。而今12年已过,净值最高的华夏全球也才0.971,仍未回本。
数据且慢,截止2019.6.19,下同
这四只基金发行时间不好,产品设计和运作也是表现不佳的原因。
一是费率损耗较高。这四只都是主动QDII,管理费1.85%/年,托管费0.35%/年,一年运作成本为2.2%。这12年即使啥都不干,光这一块就提计了26.4%。二是汇率风险估计不足。当时人民币兑美元接近6,现在接近7,十二年汇率损失接近15%。三是海外投研水土不服。范勇宏老师在《基金长青》一书中对此进行深刻反思,也谈到了这一点。
现在主流QDII产品都是指数基金,很少发行主动管理型的产品了。指数化投资费率低廉,也是欧美成熟市场的主流投资方法。这都是用真金白银买来的教训。
2007年11月之后有长盛同德主题、南方隆元产业、华夏行业、易方达科讯四只基金网友分享规模超百亿。虽然也是发行在高点,但表现都远超过那四只QDII。虽说在2008年都很惨,但在2009和2015年的牛市中都给了大家赚钱的机会。这四只基金目前都是正收益,最高接近50%,全部跑赢沪深300。
二、2009年:钟摆运动,再至上沿
霍华德.马克斯在《投资最重要的事》一书中提出了“钟摆论”:投资市场就像挂钟的钟摆一样,始终围绕中心点摆动。随着2008年市场的钟摆摆向一个极端之后,2009年开始回摆。随着“四万亿”的推出,市场大幅反弹,净值翻倍基金又开始出现。到年底的时候,随着赚钱效应的发酵,市场情绪又达到了高潮,好了伤疤忘了疼。殊不知,此时市场的钟摆又已经接近上沿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催生了华夏盛世这只巨无霸,募集规模达187亿元。
我当年也曾参与了华夏盛世的认购,想法是这样的:第一,华夏基金是当时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基金公司;第二,投资总监刘文动亲自操刀。实力最强基金公司的投资总监,那肯定是最牛的人。王亚伟的基金都是封闭的买不到,投资总监应该不会比王亚伟的差。这种想法应该是很有代表性的。
后来阳琨(下任投资总监)也加入管理团队,华夏基金应该还是很重视的。但其后并没有太多的惊喜,净值基本随沪深300波动。市场调整了4年,这只基金也跌了4年,随后在2015年的牛市中也给了大家赚钱的机会。但这只基金在2015年9月阳琨卸任之后表现不佳,到现在净值只有0.593,规模只剩下不到10亿,不及当年的零头。
三、2015年:一哄而上,一哄而散
2015年的市场情况,大家应该还记忆犹新。在“一带一路”和“互联网+”这两条主线的牵引下,市场展开了一轮“人造牛市”,后因严查配资而泡沫破灭。投资者一哄而上,一哄而散。
随着显著的赚钱效应,投资者的情绪开始盲目乐观,这段时间又诞生了一大批巨无霸。但此时的主角变成了易方达、工银瑞信等基金公司。2015年4月至6月先后产生了景顺长城沪港深精选、东方红中国优势、易方达新常态、中邮信息产业、易方达新丝路、富国改革动力、工银瑞信互联网加、嘉实事件驱动、汇添富医疗服务等一批爆款基金。我们以易方达的两只基金:易方达新常态、易方达新丝路为例,做一下分析。
易方达这“两新”,一是由明星基金经理坐镇,二是使用了当时最热门的主题。宋昆是14-15年最牛的基金经理,他的易方达新兴成长抓住互联网+概念,不到一年时间里涨幅接近2倍。4月份他和樊正伟的易方达新常态轻松募集147亿。5月中旬到了市场情绪最顶峰的时候,仅靠“新丝路”这三个字,樊正伟一个新人竟然能募集287亿。由此可以看到市场的非理性到了何种程度。类似的还有工银瑞信互联网加等。
易方达的这两只爆款基金前途迥异。易方达新丝路2015年11月张坤、郭杰加入,投资风格逐渐由成长切换至价值,持仓逐渐转向以白酒、消费、医药为主,在2017年底将亏损缩小至11%。2018年以后由张坤主理,投资风格延续至今,显著跑赢沪深300指数。目前新丝路规模仍有107亿,属于规模较大的基金。
而易方达新常态则没有这么幸运了。宋昆管理到2018年年底,一直以成长风格为主,跌了三年多,净值最低时只剩0.3元。今年1月更换基金经理后有所起色,但由于前面欠账太多,净值仍只有0.382元,认购者回本遥遥无期。
四、2018年:时间验证,任由评说
2015年之后,随着市场的低迷,很难再出爆款基金了。2017年的白马股小牛市再次激发了压抑已久的做多热情。整个2017年投资者都是将信将疑,直到2018年年初大盘的15连阳,大家才相信“牛来了”。这回来的更猛:327亿,但谁也没有想到这次是兴全基金。
兴全合宜在2018年随着市场大幅下跌造成浮亏,投资者大多是质疑和不满。2019年以后随着净值提升,大家逐步开始理性评价这只基金。
从基金本身来看,兴全合宜这一年半大幅跑赢了沪深300指数且还有一定的正收益。就一个300多亿庞大规模、且成立的时间点不是很好基金来说,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应该说是已经尽力了。但如果无法给投资者带来理想的回报,估计也很难获得真正的认可。兴全合宜毕竟成立时间只有一年多,运作时间还不长,先不宜下结论,不如交给时间去检验、评说吧。
从上面可以看出,要形成“爆款基金”,以下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一是投资者乐观的预期,这是根本原因;二是有一个优秀的过往业绩,这是背书;三是销售机构的力推,这是推手。三者互为条件,共同作用,共同催生“爆款基金”。大家可以看到,这几个基金成立之日,便是市场见顶(或阶段性见顶)之时。当所有人都乐观的时候,市场就离见顶不远了。
对基金公司而言,这种“爆款基金”所带来的“弊”其实远大于“利”。除了提计一些管理费之外,似乎没见有其他益处。大浪淘沙,上文所列开放式基金,除东方红中国优势、景顺长城沪港深精选、易方达新丝路、嘉实事件驱动等少数基金由于业绩较好,仍维持较大规模之外,大多都只剩下二、三十亿的规模,有的甚至不到10亿,投资者选择用脚投票。这种“爆款基金”给投资者造成了巨大伤害,给基金公司品牌带来的损伤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到兴全合宜之后,绝大多数基金公司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很多基金发行时都主动限制规模。旗下优秀的基金经理,往往坐镇限制规模的定期开放式基金,而不是像之前那样一味追求规模。这应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但是,“好发不好做,好做不好发”仍然是基金发行的一个怪圈。什么时候投资者能以逆向投资来思维时,A股就离成熟市场不远了。
财联社(
仅2月份,便有谭丽、杨瑨、孙鲁闽、罗安安、骆帅等知名基金经理宣布自购其管理的基金产品。更早之前,陆彬、杜猛、李晓星、冯明远、葛兰多位明星基金经理也先后宣布跟投新发基金,出资金额多在100万元至500万元不等,以表达对后市的看好和信心。
从历史来看,基金公司自购规模峰值多数发生在A股下跌区间,近年来自购基金类型转向股票型基金。而在基金公司员工的自购名单中,张坤、谢治宇、丘栋荣等人管理的基金出现频次较高。
近期频繁自购
如今,跟投已成为基金经理表达自己与投资者利益深度绑定的一种方式。尤其是2022年以来,由于市场调整加剧,投资者情绪低迷,一大批明星基金经理相继宣布跟投,显示自己与投资者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决心。
2月28日,嘉实基金旗下知名基金经理谭丽拟管理的嘉实价值创造三年持有结束募集。在发行期内,谭丽出资200万元,自购了这一产品。
2月25日,汇添富基金宣布,旗下知名基金经理杨瑨基于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和公司主动投资管理能力的信心,本着与广大投资者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出资100万元申购汇添富数字未来。
这只成立于2021年2月24日的产品,成立规模达到了99.90亿元。在发行期,该基金还实现了超募,末日配售比例达到52.01%。然而,截至2021年年底,该基金规模仅剩67.33亿元。
同天,孙鲁闽管理的南方宝裕成立。这只发行规模达到17.27亿元的产品,有效认购户数为4.26万户。本着与广大投资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孙鲁闽出资100万元认购了该产品。
孙鲁闽于2003年4月加入南方基金,历任行业研究员、南方高增和南方隆元的基金经理助理、专户投资管理部总监助理、权益投资部副总监,现任联席首席投资官、董事总经理。
2月23日,南方基金旗下另一位基金经理骆帅也宣布出资200万元认购其管理的南方发展机遇一年持有。2009年7月加入南方基金的骆帅,为清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现任南方优选成长、南方绩优成长等10只产品的基金经理;2月11日,南方基金旗下基金经理罗安安也宣布认购其正在发行的新基金——南方新兴产业。
更早之前,陆彬、杜猛、李晓星、冯明远、葛兰多位明星基金经理也先后宣布跟投新发基金,出资金额多在100万元至500万元不等,以表达对后市的看好和信心。
如1月26日,中欧基金宣布,葛兰将在30个交易日内申购中欧医疗健康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中欧医疗创新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合计200万元,并持有三年以上;1月19日,汇添富基金宣布,刘江出资120万元申购汇添富高质量成长精选2年持有;1月10日,名将杜猛宣布出资500万元,认购其管理的上投摩根沃享远见一年持有;1月7日,汇丰晋信研究精选公告,拟任基金经理陆彬及公司研究团队出资 600万元认购该基金;1月6日,汇添富基金宣布,吴振翔出资100万元认购其管理的汇添富 MSCI 中国 A50……
有个别基金公司人士告诉
华南一家中型公司知名基金经理透露,除了生活中必要的开支,他的收入绝大部分投入到了自己管理的产品中,“这算是和持有人利益深度捆绑的一种方式,也是日常投资理财的方式,这让我更有动力去管理产品,专注做好投资。”
事实上,基金经理自购旗下基金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表达了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决心。
这些“顶流”也在自购
基金经理自掏腰包的情况在近两年逐渐平常化,其中也不乏顶流基金经理。
2020年2月,睿远基金旗下第二只公募基金——睿远均衡价值三年持有发行期间,基金经理赵枫就宣布自购3000万元,锁定4年,同时自购的部分不参与比例配售。这也是目前为止,基金经理一次性出资金额最大的自购。
顶流基金经理张坤也在自购自己的基金,他目前管理着易方达优质企业三年持有、易方达蓝筹精选混合、易方达亚洲精选股票和易方达优质精选混合四只基金。根据基金2021年半年报,张坤持有这四只基金的份额均超过100万份。如果按照最新披露的净值计算,张坤持有4只基金的金额超过1100万元。
丘栋荣管理的基金在今年表现颇为亮眼。在2021年初中庚价值品质一年持有期混合发行期间,中庚基金曾公告称公司和基金经理分别出资1000万元和615万元进行认购。
事实上,丘栋荣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放弃买房而把大量资产用来跟投自己的基金。
2018年12月,中庚基金首只公募中庚价值领航混合基金发行时,丘栋荣认购了1000万份;2019年4月,中庚小盘价值发行时,丘栋荣认购500万份;2019年7月在发行中庚价值灵动期间,他又认购了101万份。这意味着,丘栋荣合计持有自己的基金至少有2216万份。
此外,信达澳银冯明远也是喜欢跟投自己基金的基金经理。目前,冯明远独自管理的基金有8只,其中信达澳银领先智选和信达澳银智远三年持有三只基金均是在2021年6月以后成立的产品,并未披露相关数据。
在其余的6只基金中,冯明远持有信达澳银新能源产业、信达澳银核心科技、信达澳银科技创新这三只基金份额均超过100万份,持有信达澳银现金智造、信达澳银研究优选的份额在50-100万份之间。也就是说,冯明远持有自己的基金份额合计不少于400万份。
哪些基金更受内部“青睐”?
不仅仅是基金经理,基金公司的自购在2022年以来也较为凶猛,以易方达基金、广发基金、南方基金等为代表的基金公司,纷纷表示鼓励高级管理人员、基金经理以及全体员工积极申购/认购旗下股票型、混合型公募基金,并长期持有。
在已经实施自购的基金公司自购层面,以南方MSCI中国A50联接基金逾2亿元公司自购,为今年以来最大手笔的一次自购。其次为国泰基金自购国泰科创板两年定开自购8000万元,以及兴证全球基金自购兴证全球合衡三年持有自购5000万元。
中金公司的研报显示,从历史来看,基金公司自购规模峰值多数发生在A股下跌区间,近年来自购基金类型转向股票型基金。2021 年四季度,基金公司净申购季度规模达到11.58 亿元,突破历史新高。此外,自2015 年以来,基金公司净自购规模(股票型+混合型)阶段性峰值发生在2015 年三季度、2018 年一季度、2020 年一季度及2021 年一季度,与A股下跌区间相对应。
而基金公司内部人员也有自己“心仪”的内购对象。
根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剔除货币基金,截至2021年二季度末,管理人员工持有份额超过1000万的基金共有59只,包括权益基金、固收+、纯债基金、QDII基金等多个种类。
其中,公司员工持有份额最多的是汇添富养老2030三年持有,截至去年二季度末,公司员工持有4656.17万份,基金公司员工持有比例达到11.24%。谢治宇管理兴全合润紧随其后,公司员工持有份额为4519.34万份。
华夏养老2040三年持有、易方达亚洲精选、睿远均衡价值三年持有和建信臻选在公司员工中的持有份额均超过了3000万份。
而南方优势产业、易方达蓝筹精选、中心证券臻选价值成长、中庚小盘价值、兴全趋势投资、中庚价值品质一年持有、天弘港股通精选和兴全合宜在公司员工中的持有份额均超过了2000万份。
在上述基金中,由张坤、谢治宇、丘栋荣等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出现频次较高。
管理人员工多为拥有专业知识的基金从业人员,相较于普通投资者,他们更了解自家产品,以及自家基金公司、基金经理的风格。在统计的数据中,能够获得员工积极认购的基金,也多由知名基金经理或实力强劲的基金经理管理。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南方隆元基金今日净值天天基金网》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南方隆元基金今日净值天天基金网、高毅邻山1号远望基金最新持仓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