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近期,银行板块有些“忙”。6月以来,包括北京银行、齐鲁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高管对自家股票进行增持,尽管增持原因略有不同,但普遍表示高度看好公司未来发展前景和市值。同时,今年二季度,不少银行迎来机构密集调研。
多家银行高管增持股票
近日,多家银行高管增持自家股票,但增持原因略有不同。
具体来看,齐鲁银行、苏州银行及瑞丰银行于近期发布《稳定股价方案公告》,由于连续20个交易日的收盘价均低于最近一期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触发稳定股价措施,因此公司高管将给予增持维稳。
从增持方式来看,瑞丰银行和苏州银行拟采取在该行领取薪酬的时任董事(独立董事除外)、高级管理人员增持股票的措施稳定股价。瑞丰银行时任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增持金额合计不低于102.98万元;苏州银行时任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增持股份金额合计不低于205.91万元。
齐鲁银行则表示,将采取由持股5%以上的股东增持股份的措施稳定股价。同时,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和投资价值的认可,公司现任领取薪酬的董事(不含独立董事)、监事长、高级管理人员增持公司股份。本次增持金额合计不低于5420.65万元。
除去“被动”增持外,近期,还有银行高管采取“主动”增持方式。6月17日,北京银行发布《关于部分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买入公司股票的公告》,表示该行13位高管人员于2022年6月15日至17日期间以自有资金从二级市场买入该行股票,成交价格区间为4.49元/股至4.58元/股。同时,这些高管人员还承诺所购买股票自买入之日起将锁定2年。
根据公告计算,北京银行高管本次合计买入216.19万股,合计增持金额预计在970.7万元-990.2万元之间。
相较之下,苏州银行近期的高管增持股票数量被市场投资者调侃略缺“诚意”。深交所官网数据显示,6月20日,该行董事、高管赵琨通过竞价交易,增持该公司1000股,成交均价为6.05元/每股,增持金额为6050元。不过,该行的股票增持计划将于未来6个月内实行。
估值将得到有效修复
除了多家银行高管忙增持,二季度以来,上市银行还迎来机构的密集调研。
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20日,本季度有21家银行累计被调研157次,共有1517家机构参与调研。其中,常熟银行、宁波银行最受机构关注,二季度以来,有超过300家机构参与对常熟银行和宁波银行的调研。区域性银行尤其受到机构关注,城农商行占比居多。
事实上,从今年二季度业绩来看,区域性上市城农商行确实表现惊人,几乎垄断业绩增幅前十名,净利润同比增速不低于20%,资产质量表现良好,个别银行拨备覆盖率超500%。
整体来讲,无论是银行高管出于对自家股票未来前景的信任而进行增持,还是机构密集开展对上市银行的调研,这种“回暖”反映出当前市场对银行股估值将得到良好修复的普遍预期。
业内认为,当前银行板块的股价、估值已经处于双底部。随着“稳增长”政策持续加码,经济迎来复苏,银行股估值有望修复。例如,浙商证券分析师梁凤洁称,5月信贷社融多增是序幕,预计随着6-8月量质改善、供需两旺,有望实现信贷社融增量2022年以来的首次连续多增、增速首次逐月抬升。市场对宽信用持续性的预期将迎来拐点,从而催化银行股行情。
特别是今年以来,银行股普遍遭遇持续低迷的股价和市净率。招商证券在研报中指出,2010年至2022年,银行板块市净率估值已由2010年初的2.9倍降至0.58倍左右。也就是说,现在银行每1元钱的净资产,在股市上只能给出五毛八的价格,堪称“白菜价”。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即使后期银行板块得到一定的估值修复,也会有强弱分化。
独立财经评论员郭施亮对《国际金融报》
“未来国有大行可能承担适度让利实体的任务,其投资更注重持续性的股息率水平,股份行注重不良率与拨备率水平,对拨备率高于300%的银行,可能主动性更强一些,更有效应对之后的风险考验。”郭施亮认为,未来银行股可能会呈现强者恒强状态,关注银行资产质量的持续改善预期,随着疫情好转,实体经济得到提振,银行的资产质量与利润空间有望得到提升,并提升银行股的估值定价预期。
《管子》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句话出自于《管子·乘马》
管子,也即是管仲。
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
这句话的意思是:事情总是在谋虑中产生;然后为之努力,你就可以获得成功;但是如果你如果过于骄傲,或者傲慢,就会失败。
管仲为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在他的辅助之下,齐桓公成就了霸业。
管仲
他留下的名言对后代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句话告诉我们:
埋头苦干不一定会成功,做事要经过深思熟虑再做出抉择,选择合适的路子。
比如南辕北辙。
如果方向错了,再多努力都没用,还不如留在原地。
“虑”,讲的就是深思熟虑,对一件事情经过反复斟酌,再确定下来。
经过仔细考虑后,我们再为之而努力,那样才会事倍功半。
“务”指的应该就是务实。
脚踏实地去深耕。
这是一种做事的态度。
而失败源自于“傲”。
指的就是一个人骄傲自满、浮夸、刚愎自用。
当一个人处于这种态度的时候。
他必定凡事一意孤行,所有的劝解都进不了他的耳朵。
而失败也将在不远处等着他。
可见,“务”与“傲”,完全就是两个不同的方向。
也是做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
最后总结一下:
首先,我们做事之前,要考虑周全,确定事情是不是值得我们去做。
做这个事情是否具备“天时、地利、人和”。
其次,事情确定下来之后,我们在有计划,有步骤为之而努力。
再次,做事过程要戒骄戒躁,切记不要刚愎自用,骄傲自满。
这样去做一件事情,成功的机会才会大很多。
最后祝大家在奋斗的路上一帆风顺!
证券之星讯,根据6月24日市场公开信息、上市公司公告及交易所披露数据整理,苏州银行(002966)最新董监高及相关人员股份变动情况:2022年6月23日公司董事,高管王强共增持公司股份4.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为0.0011%。变动期间公司股价上涨0.67%,6月23日当日收盘报6.04元。
苏州银行近半年内的高管增减持详情
苏州银行的高管列表及最新持股情况
该股最近90天内共有9家机构给出评级,买入评级5家,增持评级4家;过去90天内机构目标均价为8.8。证券之星估值分析工具显示,苏州银行(002966)好公司评级为2.5星,好价格评级为4星,估值综合评级为3星。(评级范围:1 ~ 5星,最高5星)
苏州银行的股价应声下跌,这究竟发生了什么?
分享 | 商业大咖研究院
后疫情时代,区域经济仍是复苏主驱动力,区域深耕优势明显的城商行无疑要“挑大梁”,要成主力军。
作为苏州唯一一家上市的城商行,苏州银行(002966)在10月底发布的三季报显示:
该行前三季度发放贷款和垫款1987.68亿元,较年初增幅9.80%,其中对公贷款增速达到12.97%。当期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4.62亿元,同比增长3.60亿元,增幅17.12%,成绩吸睛。①
然而,该季度报发布之后,苏州银行的股价应声下跌,这究竟发生了什么?
亮眼成绩单
在疫情反复的大时代下,多数银行复苏与压力并存。
合规监管、实体为主、利差收窄、宏观经济承压、叠加提质化险等等一系列的政策,宏观、℡☎联系:观概念并行,就像是在走独木桥,前方是坦途,脚下是深渊。
苏州银行能给出上述较为突出的答卷,实属不易。近些年,苏州银行都在持续优化资产,都在加强做精和做强。
此次苏州银行公布的三季报显示,截至报告期末,苏州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17%,相较于年初下降了0.21个百分点,达到八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不良贷款是指在评估银行贷款质量时,把贷款按风险基础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其中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
此外,苏州银行的拨备覆盖率410.43%,较年初提升118.69个百分点;拨贷比4.80%,较年初提升0.78个百分点。②(拨备覆盖率是考察的是银行财务是否稳健,风险是否可控,***为最佳状态)
截至6月末,银保监会数据显示:
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不良率分别降至1.45%、1.42%、1.82%;上述三类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分别增至225.33%、208.41%、191.47%;
不难看出,苏州银行在降不良贷款率和拨备覆盖率上下了功夫,且效果显著,走在同行的前列。
作为上市银行中的“初生牛犊”,苏州银行行事稳健倒像是一头深耕多年的“老牛”,各项指标均处于稳健合理水平,资产质量持续优化,风险抵补能力不断增强。
不过,苏州银行也并不是一上来就如此稳健的。
早在2018年,也就是上市的前一年,苏州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和拨备覆盖率都不甚理想,各级资本充足率也面临很大压力,能否如期上市都成为悬而未定之事。好在经过明确风险偏好,苏州银行查缺补漏,才得以顺利上市。
上市三年,苏州银行不良贷款率连年下降,而拨贷率和拨备覆盖率则实现稳步提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在城商行中表现良好。(核心资本,又称一级资本和产权资本,是指权益资本和公开储备)
苏州银行不俗的风险管理背后,则是雄厚资本的支撑。
截至报告期末,苏州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47%,处于上市城商行中上游水平。2021年4月,苏州银行成功发行50亿可转换债券(可在流通市场出售进行变现),加强自身防御,风险管理能力。
近些年苏州银行的“三头六臂”,面对复杂的经济金融环境,逐渐变得游刃有余,成功吸引了许多机构的侧目。
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9月27日,共有828家调研机构对17家上市银行调研125次,苏州银行、张家港行位居调研量前两位。
如此优异的成绩,被看好的姿态,苏州银行的股票为何迟迟不涨,时常飘绿,不断下跌,难以匹配其亮眼的业绩?
股票离奇下跌
苏州银行是银行中的好手,可在二级市场里却是一潭“死水”。
截止日前,苏州银行的股价为6.76元/股,徘徊在发行价之下已经许多年,丝毫不见上涨的痕迹。
2021年8月底,苏州银行发布半年报,股价应声下跌;当苏州银行发布三季度报之时,他们的股价同样下滑。
即便苏州银行给出的成绩亮眼,成色十足。这与其他上市企业,全然相反。
似乎成了一个魔咒!
那苏州银行的股票为何会在取得优异成绩的情况下会止不住的下跌?
一只股票的价格涨跌,十分复杂,和很多因素有关,其中上市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弱,就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然而盈利能力强弱却和股票价格不挂钩的也存在,比较典型的就是今天的主角——银行股。
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银行首屈一指。
以2020年的各家年报来看,具体到个股,前十大盈利的公司则主要集中于银行板块。
工商银行排名第一,2020年归母净利润为3159.06亿元,平均日赚8.65亿元。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平安等公司位列第二到第五位,归母净利润均超千亿元。
其他四大银行的净利润也达到了两千亿元的水准,算是“满山金元宝”,不存在盈利驱动力不足的情况。
为什么盈利能力强的银行股很难涨呢?
首先,银行的成长空间有限!
投资一句话,投的就是未来。对于股票投资者来说,一只股票的未来,大于它的过去,成长价值和空间占据投资心理的大头。
由于银行业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行业,发展空间已经有限,甚至即将见顶。除非这个行业找到新的盈利突破口,将银行业的天花板拉高,能让投资者看到它的更多价值和美好未来才行。
行业发展空间的限制,就让大部分银行未来可预测的成长空间已不大,因此难以吸引更多投资者。
水库丰盈,想要从中再哺育更多鱼虾蟹鳄,的确难为银行股了。
其次,银行盈利固然强大,但投资者却难以得到对应利润。
股价涨不动,投资者想要从银行股中获得利益,只能期待分红。
如果银行股的利润可以拿出来分红,收益极为可观。以工商银行来说,一年3000多亿的净利润,分到每股上也有0.9元左右,以其4—5元一股的股价,年化收益率可高达18%—20%!
这个数字,足以超越市场上大部分理财产品,股票基金等。如果一只股票有20%的年化率,足以吸引很多投资者购买它的股票,这只股票的股价自然而然会水涨船高。
可实际上银行的分红次数少,且只拿少部分净利润来分红。
虽然未分配的利润从名义上仍然属于投资者的,但银行实际上难以变现,正如高挂熏肉,闻着香却够不着。
因此就算银行赚得再多,只要没办法变现,就没法充分享受盈利带来的好处,盈利多对投资者来说意义也就不是那么大了。再无法转化到投资者手中,再大的盈利亦是空中楼阁。
最后,银行股的基础雄厚,换句话说就是盘大。
想要将一个大盘的股价推向高点,需要巨额的资金。想要实现短期内的股价上涨,困难不止一星半点。
总结而言,苏州银行成绩优异,走在城商行的排头位置,可他的股价却难以上涨。
注:
①:2021-10-30,澎湃网,《苏州银行2021年三季报出炉:规模、净利持续两位数增幅》
②:2021-10-29,搜狐网,《苏州银行三架马车共振 “苏式稳优”拆解 》
③:2021-08-30,今日头条,《苏州银行营收净利双增长,中报发布反致股价下跌》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苏州银行股价》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苏州银行股价、务是什么意思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