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经基金托管人复核,2019年6月30日基金净值如下:
■
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2019年7月2日
护航蚂蚁集团上市
中资券商或迎发展良机
投行迎来“大时代”
中国基金报记者 章子林
最近一段时间里,蚂蚁集团牢牢牵引着资本市场的目光,从超快的IPO审核到巨额的募资金额,每一个动作都自带“热搜”潜质。而蚂蚁成“大象”的背后,多达20余家券商投行的保驾护航也功不可没,在这其中,中资券商占比不小。
有业内分析人士指出,在各种政策红利之下,今年券商投行业务也迎来了“大时代”,无论是项目数量还是收入均较往年有较大提高,而伴随着蚂蚁上市,中资券商无论是收入还是规模上都或将迎来一场狂欢的盛宴。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投行业务在迎来大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行业格局的重新洗牌,行业马太效应加剧之下,不少中小机构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要想突围,走精品投行路线或不失为一条可选路径。
“投行天团”护航蚂蚁集团上市
中资券商或迎发展机遇
根据蚂蚁集团招股文件,此次其AH两地上市分别发行新股不超过16.7亿股,合计募集资金345亿美元,而这个数额直接刷新了全球资本史上规模最大的IPO记录。
蚂蚁俨然已经成“大象”。而值得注意的是,伴随2万亿蚂蚁上市,其背后庞大的“投行天团”也引来不小的市场关注。
从招股资料来看,蚂蚁A股IPO的联席保荐机构及主承销商包括中金公司、中信建投证券,联席主承销商则有中信证券、华泰联合、申万宏源和中银国际。一个项目集齐了“三中一华”,其吸引力可见一斑。
而在港股方面,其背后的投行也是星光熠熠。蚂蚁集团选择了中金公司、花旗银行、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为牵头行,其他承销商还包括瑞信、建银国际、农银国际、巴克莱、法国巴黎银行、中银国际、招银国际、星展银行等19家国内外金融机构。总的来说,蚂蚁金服上市背后有多达23家中资和外资投行保驾护航。
投行人士何南野表示,在蚂蚁集团打新中,无论是中资券商还是外资券商,本身都是定价在决定着,各家公司根据自身对股票价值的判断,给出自己的申购价格。从路径上看,投行主要通过网下申购参与打新,社会公众投资者则通过网上参与认购。而对于各家来说,需要定一个合理的申购价,并正好落在区间内,如此才能确保按照申购价格从高到低的规则实现打新中标。
有业内人士表示,蚂蚁集团上市意味着多数中资券商无论是收入还是规模上都将迎来一场集体狂欢。
有数据测算,投行将从蚂蚁集团此次IPO中获利3.4亿美元,手续费约为IPO总价值的1%。而值得注意的是,相比其他众多保荐人,中金公司或许从中受益颇多。
据彭博计算,中金公司也将借助此次蚂蚁集团IPO,使其今年承销规模一举超过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跻身全球第三,仅次于瑞信和花旗。而在去年,中金公司的排名为第四。华创证券表示,当前国内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均已实施落地,未来注册制全面推行,券商销售定价能力越发重要,中金公司经过多年海外展业的积累,对注册制的适应程度较国内同业更具优势,未来公司投行业务市占率或将进一步提升。
不仅如此,中资券商在全球IPO市场中的占有率也或将随之走升。彭博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球前50名新股承销商中,中资券商从去年的15席飙升至24席, 市场占有率达到31%,是至少20年来最高水平。
投行迎来“大时代”
洗牌之下行业“马太效应”加剧
实际上,在蚂蚁上市之前,今年投行生存环境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在政策“大礼包”的放送之下,今年券商投行业务无论是在项目数量还是规模收入等方面均有较大程度的改善,可以为说,今年投行迎来了自己的“大时代”。
Wind数据显示,截止今年前三季度,56家投行合计保荐了338家公司首发上市,首发承销保荐规模3557.38亿元,累计为券商创收175.81亿元。
从数据来看,前三季度,中信建投、中金公司、中信证券的IPO保荐成绩名列前三,IPO承销保荐规模分别为668.62亿元、402.72亿元、338亿元,此外,海通证券、国泰君安、国金证券、华泰联合证券前三季度保荐规模也均超100亿元。
不仅如此,投行的丰收也直接催升了券商今年前三季度的业绩。如中信建投证券在三季报中提到,前三季度公司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85.02亿元,同比增加54.61%,主要是本期经纪和投行业务手续费净收入增加所致,而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大增逾***的华林证券,其前三季度投行业务手续费净收入为1.16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21.66%,主要是证券承销业务增加所致;前三季度,海通证券紧抓科创板与创业板注册制机遇,项目储备丰富,第三季度公司主承销IPO达15家,其中3家为科创板,而受益于创业板注册制落地,公司前三季度投行累计实现收入38.7亿元,超过经纪业务收入,其中单季投行收入同比增长136%......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投行业务在迎来大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行业格局的重新洗牌。一方面,在大企业上市背后,龙头券商应声而出,另一方面,行业马太效应加剧,也让不少中小机构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
平安证券投行相关人士认为,在各类金融改革政策的利好刺激下,券商投行作为资本市场的核心参与者,投行业务的内外部增长通道将会被全面打开,行业收入蛋糕将会随大量企业上市而增加,同时,券商也有望因跟投分享企业成长的溢价。
“不过,在这之下,投行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在注册制下,中介机构责任将进一步压实,对投行团队的能力、资金实力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投行市场分化将更加严重,马太效应进一步加剧。大型券商投行将向航母级投行进发;中小投行将走与自身资源禀赋相匹配的精品投行之路”,上述投行人士表示。
有分析人士指出,对于中小券商来说,抓住“牌照”这一稀缺资源转型精品投行,实现突围也并非不可能。兴业证券指出,国内券商牌照管制未来会有所放松,但并不会陷入无序竞争,券商牌照仍然是稀缺资源。国内非头部券商拥有投行牌照,已获得精品投行业务先发的护城河。除此以外,国内非头部券商已具备人力资源基础,考核激励体制相对灵活,在转型精品投行业务上,也具备人力和制度的优势。而当前国内产业集群 效应越来越显著,为非头部券商投行深耕所在优势区域产业提供了可能。
蚂蚁估值方式引争议
券商定价能力受考验
中国基金报记者 李迪
作为新经济企业的代表,蚂蚁集团的估值方式引发了不少争议。随着注册制改革不断推进,更多不适用传统估值方式的新经济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券商的定价能力也将受到考验。
估值方式引争议
蚂蚁集团到底值多少钱?
自蚂蚁集团上市进程开启以来,“蚂蚁到底值多少钱”、“到底用什么估值方法”、“为什么给蚂蚁这样的估值”等一系列问题争议颇多。
部分机构将蚂蚁集团视为拥有巨大用户规模的互联网公司,再使用企业价值倍数法进行估值。
以海外投行巴克莱为例,分析人士指出,巴克莱首先预测出蚂蚁集团2019年的预期息前税后经营利润为55亿美元,然后基于比较保守的28倍“企业价值/经调整营业利润”比值得到蚂蚁集团的企业价值为1550亿美元。
也有机构会把蚂蚁集团视为拥有巨大用户规模的互联网公司,即首先找到对标公司,然后按照平均单用户市值*用户总规模的指标来得到蚂蚁集团的估值。
安信证券投研人士按照2018年4月12日的收盘价,计算出蚂蚁集团的对标公司PayPal和腾讯,每用户市值分别约为391美元和487美元;ii)考虑到蚂蚁集团的发展水平相对更早期,采用二者每用户市值平均值的70%得到每用户市值约307美元,乘以蚂蚁集团在当时的用户规模5.2亿,得到蚂蚁集团的估值为1597亿美元。
富途证券相关人士认为,目前市场上出现的估值方法由于都是在两年前进行的,而与当时相比,蚂蚁集团已经变化很大,因而皆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要么就是无法反映蚂蚁集团的多元业务,要么就是对标公司不完全准确、估值方法存在争议,也有机构仅将金融业务纳入重要考量范畴,但忽视了科技服务以及股权投资等价值。”
据富途相关人士分析,从蚂蚁集团现有的人才架构、专利、科技硬实力等方面考量,选择将其视为创新型科技公司进行估值比较合理。“自2003年开始,蚂蚁集团先后推出了支付宝App、支付二维码、余额宝、花呗、芝麻信用、刷脸支付、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跨境汇款和相互宝等。跨越时间,连续推出多款亿万用户的产品,足以验证蚂蚁集团具备持续的创新能力。”
除此之外,也有不少投行将蚂蚁集团视为为金融开发平台,基于蚂蚁集团的平台属性和多元化业务,对蚂蚁集团的各版块业务进行分别估值,然后进行加总。更有投行认为,可以将蚂蚁集团视为一家类似于PayPal的第三方支付公司进行估值。
注册制改革不断深化
券商定价能力受考验
蚂蚁集团估值方式引发热议,恰恰反映了新经济企业的估值难题。注册制改革不断推进,IPO发行定价越来越市场化,不适用传统估值方式的新经济企业也越来越多,市场对券商定价能力的要求增强。
一创投行董事总经理李兴刚认为,“在企业估值定价方面,全面注册制下采取市场化的询价发行机制,尤其是在面对特殊行业、特殊发展时期的公司,需要券商在全面了解企业自身的业绩状况、核心技术、生产经营模式、未来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基础上,选择最为恰当的估值方法进行估值定价,以此满足资本市场的要求。”
华东一家券商投行人士表示,我国资本市场将逐步全面实施注册制,对券商投行的要求更加多维,券商投行起的作用将不仅仅是通道作用,这也使得业务的议价空间增大。
投行人士何南野表示,在蚂蚁金服这种大项目中,除了战略投资者的定向配售,参与网下申购的投行的竞争程度其实都差不多,很公平,中不中标核心看定价,需要各家投行定一个合理的申购价,并正好落在区间内,如此才能确保按照申购价格从高到低的规则实现打新中标。
整体来看,相对于蚂蚁集团的发行价,市场对其估值较高。广发策略戴康团队表示,由于发行前市场给予蚂蚁高估值,二级市场溢价有限且短期回调亦有限。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对蚂蚁集团的估值不仅对其二级市场表现影响重大,还对整个市场的估值体系和市场结构有重要影响。戴康团队认为,“长期看,蚂蚁集团的示范效应主要体现在估值体系重塑,A股趋于美股、港股化,即优质成长股可能长期被市场赋予高估值。”
兴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王涵也提到,蚂蚁上市对未来A股上市企业市场结构将有较大的改善作用,作为少数在国内上市的互联网巨头,蚂蚁登陆A股会使得市场结构与宏观经济结构趋向一致,使A股对宏观经济有更强的代表性。
蚂蚁上市掀起打新狂潮
中资券商猛推高杠杆融资
中国基金报记者 张莉
2万亿蚂蚁集团上市引发全民疯抢,其中港股市场打新更是掀起一场狂欢,引发热议。据悉,由于蚂蚁集团的港股IPO公开发售认购火爆,竟然导致有券商系统一度“崩溃”。更有不少中小机构更是围绕此次蚂蚁打新大做文章,推出各类打新等营销活动,打新场面十分火爆。
除此之外,为借蚂蚁打新吸引用户,不少中资券商还陆续推出多类高杠杆融资服务,杠杆倍数最高达30倍。不过在业内看来,打新融资杠杆倍数并不是越高越好,背后也暗藏风险,值得投资者重视。
投资者打新“蚂蚁”热情高涨
订单火爆致券商系统“崩溃”
由于此次蚂蚁集团A+H上市,港股市场打新也快速被带动起来。有数据显示,首日投资者打新热情高涨,蚂蚁集团IPO孖展暂录超过2000亿港元,其中最高单家券商融资额超过280亿元。
据富途相关人士透露,蚂蚁集团10月27日在香港市场开启招股,富途同步开启认购通道,招股情况非常火爆。
“10月27日上午认购开始,富途率先释放100亿港元的融资额度。短短二十分钟后,认购金额已经突破100亿港元,认购客户数突破3万人。10月30日认购结束,富途最终认购客户数突破206,780人,最终认购金额突破481亿港元。此次蚂蚁打新,通过富途认购的人数和金额双创新高。”上述富途相关人士表示。
另据老虎证券相关负责人透露,10月27日上午老虎证券开启蚂蚁集团港股的打新通道,最高支持20倍杠杆,不到15分钟时间,后台数据显示,认购蚂蚁集团的金额已超100亿港元。有投资者表示,利用20倍杠杆申购蚂蚁10000股,申购金额达到80.8万港元。
据某中型券商相关人士透露,由于蚂蚁上市吸引了很多投资者参与打新,部分投资者担心打新中签率过低,因而转战向港股打新。从农夫山泉上市的经验看,港股打新阶段,很多杠杆资金撬动认购规模,帮助投资者获得更高的中签率,这就引来知名企业港股上市的追捧热潮。
除此之外,更多中小机构还推出了围绕“打新蚂蚁”的营销活动,以此吸引相应流量。据悉,有新兴券商华盛证券推出了“0本金认购蚂蚁”的活动,用户注册登录账户并且开通融资账户后便可领取“0本金”认购蚂蚁的资格,但领取名额总数存在一定限制。值得注意的是,该活动仅支持融资账户参与,仅拥有现金账户的投资者无法参与。
据悉,蚂蚁集团拟发行16.71亿股H股,其中面向散户投资者的公开发售4176.8万股,占比2.5%;面向全球机构投资者的国际发售部分约16.29亿股,占比97.5%,另有15%超额配股权。
由于打新蚂蚁订单激增,有市场消息称,已有中资券商当天启动申购后一度出现系统卡顿情况。该券商用户表示,参与蚂蚁集团打新时,自己注册的客户端页面多次显示“系统繁忙”,或者也出现“认购高峰,正在排队”字样,系统拥挤情况非常明显。
为了应对庞大客户规模的涌入,部分券商也快速升级自身的系统能力,以防止出现交易期间订单激增、系统宕机的情况。据富途相关人士透露,在自研暗盘方面,其自研港股暗盘系统支持高达300笔/秒的订单处理速度,比其他券商快近40倍。
“在多只新股同日上市、暗盘交易单数激增的情况下,也完全有能力在10分钟内升级系统至每秒可以处理3000单暗盘交易,有效避免出现高峰时段的排队以及订单提交失败的情况,力求保障投资者的体验和利益。同时,也支持在落单、改单等交易体验上更胜一筹。”上述富途相关人士表示。
杠杆资金疯狂涌入
刷新港股打新历史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蚂蚁集团港股申购阶段,认购新股的杠杆资金更是刷出历史新高。据记者了解,华泰国际就蚂蚁IPO的散户认购提供33倍的杠杆,这个倍数在市场中算较高的,此外,该公司也准备了近400亿的融资额度给零售客户。其他券商也大多准备了超百亿的融资额度。
汇丰银行发言人曾在公开媒体中称,截至10月27日18:00,该行已接获超过500亿港元的蚂蚁IPO贷款申请,此前该行已为客户预留超过1000亿港元资金作蚂蚁集团新股认购贷款。
据富途证券数据,截至10月30日,蚂蚁集团融资认购额达481亿港元,孖展倍数超120多倍,最终认购人数突破20万人。这也意味着此次蚂蚁集团IPO已超过农夫山泉,成为富途这家杠子券商平台历史上认购金额和认购人数最多的新股。
另有港资券商透露,由于当日蚂蚁港股认购火爆,造成很多香港本地中小型券商的杠杆资金额度已经快速耗尽。“前几次知名企业赴港上次,暗盘交易非常火爆,也出现了融资金额供不应求的情况,这也说明整个市场对于类似蚂蚁集团这样的头部企业非常追捧,这也刺激了场内打新杠杆资金规模快速提升。”
不过,针对此次打新蚂蚁的风险,也有部分机构表示,本次蚂蚁打新热情高涨,但并不代表杠杆倍数未必越高越好。据了解,在此次蚂蚁打新背后,不少港资中小机构或第三方平台迅速推出多倍数杠杆融资的渠道提供给中小投资者,加剧了此番打新蚂蚁集团的热炒,但这些机构的资质并不能获得官方机构的认可。
“一方面,提高中签概率的关键因素是认购额,对外宣称的杠杆倍数并不代表真的有额度分配,充足的额度更重要。如果没有额度,杠杆倍数形同虚设。另一方面,由于港股上市首日有一定概率破发,过高的杠杆会让投资者面临更大的亏损风险。此外,部分互联网券商尽管可以提供极高的杠杆打新融资,但整个交易未必是通过联交所的正规渠道,其中可能隐藏合规风险。”富途相关人士表示。
尽管蚂蚁集团上市引发打新狂潮,但不少机构对其上市后的表现则预期不一。深圳有私募机构基金经理明确表示,其管理的基金已经参与了蚂蚁打新,打新后的收益值得期待,“由于很多资金中新股后在上市当天会选择出逃,短期会有股价波动带的风险,不过,从长期来看,蚂蚁集团的前景空间都非常广阔,前提需要抗住上市后的波动。”
编辑:舰长
在历经13年的颠簸后,首批出海的4只基金或将在本周内全部回归面值。 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按照最新数据,首批出海投资的4只基金——南方全球精选基金、华夏全球股票基金、嘉实海外中国股票基金、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基金的净值分别达到1.241元、1.353元、1.139元、0.999元。这意味着只需0.1%的上涨,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基金即可在本周内回归面值,那么,首批出海的4只基金也即全部实现净值翻红。 首批出海的4只基金早期将核心资产指向了银保、地产、能源,成为基金净值落后的因素之一。而将核心仓位指向科技股成为4只基金先后解套回本的原因,并呈现基金经理抛弃传统产业的思路越早、净值回归面值越快的特点。 自2007年出海遇挫后,首批四只QDII基金一度长期亏损,受全球熊市调整因素,期间均出现净值腰斩,而回本的拐点均在2017年以后。 根据基金披露的信息显示,华夏全球股票基金在2017年8月首次回归面值,南方全球精选基金是在2019年9月回归1元面值,嘉实海外基金则在2020年7月回本。截至目前,华夏全球股票基金、南方全球精选基金、嘉实海外基金回本后的收益率,已分别达到35.30%、24.67%、13.90%。这一业绩情况,也是上述三只基金成立13年来的收益率。 虽然期间亏损严重,且运作时间长达13年,但由于首批4只基金在募集阶段受到资金追捧,许多中国投资者和散户梦想通过购入这些可在海外投资股票的基金,分享“美国梦”、“欧洲梦”、“日韩梦”。 因此,这些基金最初的募集规模均高达300亿左右,虽因长期亏损导致的严重赎回,首批4只出海的基金规模,截至目前也均在30亿以上。 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基金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只,截至目前依然有41亿的资金规模,也是首批4只中最后一只即将回本的基金,目前其净值已达到0.999元,距离面值仅为0.001元。海外市场轻℡☎联系:的向上波动,即可令这只基金及其持有人见到曙光。 首批出海的4只QDII基金,此前为什么会遭遇长期亏损? “这与牛市高位入市有关,也与持仓方向偏离未来有关,”有华南地区的基金公司人士评价称,股票指数高歌猛进的阶段,散户资金入市兴趣越大,也意味着投资风险越高,而基金经理的持仓也偏离了全球市场中科技股崛起的主线。 2007年的二三季度,可能是人人做“股神”的快乐阶段,这为首批出海基金的资金募集提供了散户的基础,但当首批4只基金开始入市投资时,全球牛市已接近尾声。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开始爆发,全球出现了许多大型金融机构的破产、倒闭,熊市刚刚拉开大幕,这给首批出海的4只基金蒙上了阴影。 此外,基金经理持仓的方向也偏离了主线。即便考虑熊市下跌因素,但若集中持有主流的科技股,13年时间依然可获得翻数倍的机会。 券商中国记者发现,首批4只基金在入市最初阶段,买入的股票清一色指向了传统产业,且主要是在香港市场上市的中国大型国企,而欧美大型科技、消费类的股票未能进入主流持仓。 比如在2007年第四季度,华夏全球股票基金的前十大股票分别是工商银行、中国海外发展、中国神华、中国银行、中国石化等。南方全球精选基金的前十大股票分别是中国中铁、中国移动、新鸿基地产、中国电信、中国神华、中石化、中海油等。 显而易见的是,对地产、银行、煤炭、石油等传统产业股票的执念,极大地影响了基金的业绩表现。 因此调整股票持仓、基金经理换人成为回本的关键因素。随着上述4只基金将越来越多的仓位指向了科技股、互联网股票、医药股,基金净值回本出现曙光。2020年第三季度的基金信息显示,华夏全球股票基金的前十大重仓股票包括特斯拉、亚马逊、苹果、℡☎联系:软、英伟达、阿里巴巴等。 华夏全球精选基金在4只出海的基金中,成为第一只回本的基金,某种程度上与转变思路有关。在这4只基金中,华夏全球股票基金是最早将仓位从传统行业切换到科技互联网领域的基金。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其他3只基金直到2019年依然有相当大的仓位,集中到银行、保险、地产、能源等传统行业,这使得其他3只基金的回本较华夏全球精选基金整整晚了两年。 直至2020年,以科技股为核心的持仓主线,才在首批出海的4只基金全面确立,这也成为上述基金净值加速上涨,乃至全面回本的重要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这4只基金中,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基金是市场最为关注的一只QDII基金,它的回本意味着QDII基金的运作将一扫阴霾。 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基金曾长期保持最高认购纪录,其在2007年10月的牛市高位开始预热,发行阶段吸引了超过1000亿资金的追捧,这一纪录保持了长达12年,直到又一个大牛市出现。在2020年2月,睿远基金公司旗下的睿远均衡价值三年混合有效认购资金高达1223.8亿元,才打破上投亚太优势基金保持的纪录。 该基金的净值最低时一度跌破0.33元,但在基金经理的力挽狂澜下,上投亚太优势基金的净值又从0.33元附近上涨到0.7元,此时在2017年的5月,相当于基金的净值从低位上涨翻了一倍。 华夏全球股票基金第一个回本,起码证明了这一点——及时从传统行业调仓到科技行业,是4只出海基金回本和净值上涨的关键。 根据上投亚太优势基金披露的持仓信息看,该基金在2020年第一季度开始逐步减少能源、金融、地产的持仓。而在2019年内,上投亚太优势基金的十大重仓股票中,有5只股票均为传统产业的股票。 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上投亚太优势基金经理在2020年内的思路调整极为明显,2020年第一季度末,传统产业股票在基金持仓的十大股票中的数量减为3只,而从第二季度开始,传统产业股票的数量在前十大股票中已只剩下1只,比如在第二季度末,十大股票中的传统产业股票只有友邦保险。 第三季度末的持仓继续凸显了上投亚太优势基金对新兴产业的重视,截至2020年9月底,该基金十大股票中仅有的一只传统产业股票为印度信实工业。 印度信实工业在今年7月份市值超过了埃森克美孚公司,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巨头。虽然信实工业以能源业务起家,但实际上业务涵盖复杂,该公司也是印度电信行业的主要玩家,并涉足了生物医药、5G研究、互联网电商等。在今年八月份,根据外媒报道,印度信实工业一度可能接盘抖音印度版,据称中国公司字节跳动当时在与印度信实工业进行初步谈判,为其短视频应用TikTok在印度的业务争取资金支持。 从上述信息看,上投亚太优势基金十大股票中,唯一的一只传统产业股票,实际上也披上了科技与互联网的外衣,显示基金经理的思路、持仓方向,较2019年及以往发生重大变化,这为该基金实现回本提供了条件。 截至最新披露的季报,上投亚太优势基金的科技股主要指向了中国内地、中国台湾、韩国的科技公司,包括阿里巴巴、腾讯、台积电、台湾联发科、三星电子、美团、药明生物等。 “由于超配在中国台湾、韩国的科技板块,低配东南亚,因此超赢业绩基准。”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基金经理在季报中解释基金净值上涨的原因。券商中国记者也注意到,截至三季度末,上投亚太优势基金在中国台湾省、韩国两个市场的仓位合计达到33%。市场人士猜测,该基金投资台湾省、韩国的主要出发点在于,这两个地区的半导体公司在全球占据主导地位。 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基金表示,继续看好整个东北亚的市场,尤其是科技板块,将会受益于未来中国的半导体的崛起。另外也看好印度将在疫情高峰之后逐渐恢复正常。四季度市场核心变量是基本面,最大的不确定性是美国大选带来的市场波动。综合来看,基本面上行趋势在强化,不确定性在弱化,国内外需求共振有利于市场进入盈利驱动的上行趋势中。 券商中国是证券市场权威媒体《证券时报》旗下新媒体,券商中国对该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过去一年,国内主要股票指数经历了一轮“过山车”,2020年底上证50指数、沪深300指数快速大涨,今年二月份见顶回落,至今仍处于下行通道。数据显示,截至11月30日,最近一年,上证50指数、沪深300指数的表现分别为-8.91%、-2.60%,而同期纳斯达克100、标普500、日经225以及恒生指数的表现分别为33.78%、27.95%、6.15%以及-11.31%,上证50、沪深300仅跑赢恒生指数。为了追求更加可观的投资回报,配置一定的海外资产成为了内地居民的必选项,因此,以主动管理型QDII基金为代表的境外投资也越来越受投资者关注。
首尾业绩差值接近80%
2020年11月30日至2021年11月29日,主动管理型QDII基金之中,首尾业绩差值接近
80%。净值涨幅居前的基金中,天弘越南市场A的表现最为亮眼,业绩回报达到56.47%,超过第二名添富全球医疗混合接近20%。紧随其后的是嘉实美国成长股票美元汇、易方达全球医药行业混合发起式美元份额、富国红利精选混合美元、鹏华美国房地产)美元现汇、国富全球科技互联混合美元现汇、嘉实全球房地产、诺安全球收益不动产、工银香港中小盘,上述基金表现同样不俗。
截至日期:11月29日
与此同时,易方达亚洲精选股票、国投瑞银中国价值发现、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混合、嘉实海外、华夏大中华混合、华宝海外中国混合、添富全球消费混合人民币A、建信新兴市场混合、中国世纪混合人民币份额、华夏全球股票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其中,易方达亚洲精选股票的业绩表现最差,最近一年净值回撤为23.51%,国投瑞银中国价值发现、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混合以及嘉实海外中国股票(070012)混合的回撤幅度也接近20%。
截至日期:11月29日
越南股市表现亮眼
分析业绩表现较好的基金可以看到,天弘越南市场A的投向主要是越南市场,投资于越南主题企业发行的股票、存托凭证等的比例不低于非现金基金资产的80%。过去52周,越南VN30指数由951.92点涨至1587点,过去一年涨幅为59.92%,略超天弘越南市场A的净值表现。
其余几只基金大多投资的是医药“巨头”、美股科技“巨头”以及全球不动产和地产。添富全球医疗混合业绩比较基准是标普全球1200医疗保健指数收益率*40%+中证医药卫生指数收益率*40%+一年期人民币定期存款利率(税后)*20%,森松国际、药明生物、联合健康、雷普里根、Catalent、丹纳赫、康诺亚、Moderna、昭衍新药以及查尔斯河。而嘉实美国成长股票则重仓了℡☎联系:软、苹果、谷歌、亚马逊、Meta、英伟达以及特斯拉等。
易方达张坤“踩雷”教育股
最近一年回撤幅度较大基金大多数是因为重仓了港股,易方达亚洲精选股票、国投瑞银中国价值发现、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混合、嘉实海外(070012)中国股票混合、华夏大中华混合、华宝海外中国混合、添富全球消费混合人民币A、建信新兴市场混合的十大重仓中港股占比都较高。不过,上投摩根的中国世纪混合重仓的大多是A股,华夏全球股票重仓的大多为美股。
值得一提的是,管理易方达亚洲精选股票的正是“顶流”基金经理张坤。今年以来,该基金回撤幅度为-24.77%,仅最近6个月的净值回撤就已经超过了17%。一方面,易方达亚洲精选股票重仓的港股市场整体表现不佳,另一方面,上半年张坤“踩雷”了新经济公司以及K12教育股。受“双减”政策影响,好未来和新东方-S年初至今股价分别下跌93.01%和8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