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计利息是银行预提的准备付给存款人的利息,每季计提后付给客户。应收利息是在银行贷款的单位或个人每月应支付给银行的贷款利息。其实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收取利息的方式不一样。
本科目核算企业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本科目可按持有至到期投资的类别和品种,分别“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等进行明细核算。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主要账务处理。
企业对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应着重于该金融资产的持有这打算“持有至到期”,未到期前通常不会出售或重分类,主要应解决该金融资产实际利率的计算、摊余成本的确定、持有期间的收益确认以及将其处置时损益的处理。
投资收益企业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资,然后处置时,可以通过“债权投资”等相关二级科目进行处理,其中“债权投资”科目主要用于核算企业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债权投资的账面余额,科目可以按债权投资的类别和品种设置对应的二级明细科目。
购入时的会计处理购入时,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10,贷:银行存款 95,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15。4×(P/A,i,5)+110×(P/S,i,5)=95,用“插值法”计算出实际利率i。
(1)“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借方核算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面值,贷方核算处置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面值。
此科目属于资产类科目,应当按照持有至到期投资的类别和品种,分别“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等进行明细核算。其中,利息调整实际上反映企业债券投资溢价和折价的相应摊销。
持有期限不同 持有至到期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持有期限是长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持有期限一般大于1年。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持有期限是短期。
交易性金融资产 是指企业为了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投资。比如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等。
持有目的不同: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持有是为了近期获利。但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字面理解,即持有时间段不限制,又灵活。没有交易性金融资产是近期出售。没有持有至到期投资是长期持有一直到期(债券的核算)。
1、(1)企业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对持有至到期投资进行后续计量。◆实际利率应当在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资时确定,实际利率与票面利率差别较小的,也可按票面利率计算利息收入,计入投资收益。
2、如果把持有至到期投资债券持有至到期的话它所确认的投资收益有两部分,一个是面值*票面利率的部分,另一部分是溢价或折价部分。
3、期限为3年,票面年利率为5%,每年年末支付当年度利息。因此购进时,第一年的利息就已经支付过了,即在2010年12月31日支付。
4、持有至到期投资如果将债券持有到期的话,其累计确认的投资收益就是应收利息-溢价或+折价 1200*5%=60 是一年的利息,3年期债券在第二年初购买,所以还剩2年。
5、其实严格说来:投资收益=本期计提的利息 它是在一个会计年度内核算的方法。你若是把它放到整个债券5年期内来看 投资收益=1250-1000+59*5=545元(即现金流入-现金流出)。
1、你若是把它放到整个债券5年期内来看 投资收益=1250-1000+59*5=545元(即现金流入-现金流出)。
2、(1)企业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对持有至到期投资进行后续计量。◆实际利率应当在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资时确定,实际利率与票面利率差别较小的,也可按票面利率计算利息收入,计入投资收益。
3、持有至到期投资如果将债券持有到期的话,其累计确认的投资收益就是应收利息-溢价或+折价 1200*5%=60 是一年的利息,3年期债券在第二年初购买,所以还剩2年。
4、投资收益意思就是你投资到所赚的钱,持有至到期投资就是短期的债券投资,所谓债券投资就是只拿利息,跟公司盈亏不带关系。顾名思义就是指借钱给人。那你赚的就只有利息。
5、问题一:确认投资收益在前。因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减值是根据摊余成本和未来可收回金额进行比较后得出的,而摊余成本的计算一定会涉及投资收益的确认,所以先确认投资收益和摊余成本,再确认减值损失。
6、即1000*5%=50。也就是说,A实际上,只用了9867来购买了此份债券。所以,图二债券的账面价值是9867,图一的账面价值是20544。如此一来,计算方式没有不同,都是账面价值*实际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