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炫的发布会场景,可与小米手机相媲美。与vivo手机相类似的还有一款手机,就是oppo。两款手机,vivo和oppo,无论是从手机品牌名称,还是从手机款式,都十分相像,如同双子星。
vivo手机CEO是沈炜,oppo手机CEO是陈明永。不过,有意思的是,这两款手机vivo和oppo有一个共同的幕后老板——段永平。
40岁退隐江湖,身价不可估量,却又极其低调,很少曝光。然而,风靡一时的“小霸王”、“步步高”、“vivo”、“oppo”,还有互联网大厂网易、拼多多,都与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vivo、oppo手机幕后大佬段永平
不管是在城市街道的门店,还是在地方县城的小店,双子星手机品牌oppo和vivo,就像餐饮界的肯德基和麦当劳,服装领域的VERO MODA和ONLY,只要见到其中一家,另一家就如影相随、不离不弃。
《中国企业报·青 财经 》了解到,oppo成立于2004 年,创始人为陈明永。2011 年进军智能手机领域,推出国产第一款侧滑安卓智能手机oppo X903。另一家手机品牌vivo,创立于1995年,创始人是沈炜。同样是在2011年,vivo也进入智能手机领域,推出旗下第一款音乐手机vivo V1。
周杰伦、杨幂、杨洋、李易峰、陈伟霆、迪丽热巴、张震、鹿晗、TFboys组合等十余位明星,都曾是oppo手机代言人;另一边vivo手机也不甘示弱,请了宋慧乔、宋仲基、崔始源、倪妮、彭于晏、周冬雨、鹿晗、迪丽热巴、刘雯等一众明星来代言,有意思的是,鹿晗和迪丽热巴都代言过oppo和vivo手机品牌,反正两家手机十分相像,孪生子一样,傻傻分不清。
这种斥巨资邀请当红明星来代言的做法,对打开市场具有闪电式的效果,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oppo和vivo手机广告,被大量投放到零售卖场、公交站牌和地铁等人流密集处。有数据显示,2015年oppo手机全年销量超5000万台,而vivo手机出货量也达4320万台。
简单直接的明星代言,可以吸引一部分消费者的购买力,有利于市场的打开。但此种投入大量费用邀请明显代言的重宣传行销方式,对 科技 品牌本身也是一种损伤。
起初阶段,oppo和vivo手机侧重品牌广告宣传,相对而言技术研发投入比较薄弱,采用的是高价低配的策略,自家旗舰机型经常用中端7系或者骁龙810,很少使用旗舰芯片,而一些中端机型都使用旗舰芯片,这就导致oppo和vivo的手机性能不如其他手机厂商,这就给消费者留下“高价低配”的印象,且主要盛行于县城,因此有“厂妹村姑专用手机”之称。
不过,近几年随着智能手机行业的洗牌,乐视、酷派、锤子手机等品牌的没落,甚至出局,oppo和vivo手机,凭借出色的拍照功能,自带美颜效果,再加上强劲的续航闪充功能,还有更大的存储器,在众多智能手机中逆流而上,从三四线城市打入一线城市市场,手机销量也随之提升,成为继华为、小米之后崛起的智能手机品牌。
oppo和vivo这两个手机品牌,形同孪生兄弟,实际属于一个派系——步步高系,背后的大佬是段永平。
段永平的“步步高”
“人间自有公道,付出就有回报。说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步步高!”功夫巨星李连杰代言的步步高VCD广告,曾在90年代家喻户晓,风靡一时。
步步高VCD,就是步步高公司当年的爆款产品。步步高公司创始人,就是人称“阿段”的段永平。
事实上,早在创立步步高公司之前,段永平还是“小霸王”电子厂负责人。
1961年出生于江西南昌的段永平,16岁时高考恢复顺利考入浙大无线电工程学系。1988年,27岁的段永平,只身奔赴广东中山,加入“日华”电子厂,也就是后来的“小霸王”电子厂。
一年之内升为“日华”电子厂厂长的段永平,很快就发现,整个厂没有技术,也没有产品,年亏损200万。
彼时,日本任天堂的红白机(Famicom)风靡全球,但对八九十年代的中国而言,却是个新鲜玩意儿。
段永平马上洞察出其中的商机,凭借自己的电子技术,带领研发团队,2个月就开发出质量与任天堂差不多,但价格却只要4分之1的 游戏 机,即小霸王 游戏 机。
1991年,日华电子厂改名为小霸王电子工业公司。小霸王 游戏 机一面世,就深受市场欢迎,电子厂很快扭亏为盈。在 游戏 机基础上,段永平加个键盘,换个包装就推出小霸王“学习机”。
成龙代言小霸王学习机广告
小孩子大爱小霸王学习机,因为只要家长不在,学习机秒变 游戏 机,玩个天昏地暗。家长和孩子的需求完美结合,小霸王风光无限,名利双收,年销售额增至10亿元,成为商界传奇。
1995年,随着“小霸王”如日中天、名声日盛,段永平与小霸王电子厂分歧越来越大。
离职小霸王,段永平带走了几个人,这里面就有后来成为vivo创始人的沈炜,oppo创始人陈明永。
在与中山一江之隔的东莞,段永平创办了步步高电子公司,主要经营复读机、电话机、VCD、学习机等热门电子产品。
不仅如此,洞察到电视普及带来的巨大广告效应,段永平还竞争***标王,步步高在1999年和2000年蝉联两界标王。大量资金投放到广告营销,步步高品牌起来了,业务范围也不断扩大,先后进入视听、通信等行业,迎来鼎盛时期。
盛极必衰,鼎盛往往也意味着开始衰落。
2000年,段永平将步步高公司业务分成三条线:
第一条线是教育电子业务,主营步步高点读机、学习机等,即后来的步步高教育集团;
第二条线是视听业务,主要经营VCD、DVD、MP3等电子产品,由陈明永负责,这就是后来的oppo集团;
第三条线是通信业务,主营无绳电话、步步高音乐手机等产业,由沈炜负责,最后成为vivo集团。
段永平事业上及时的“断”,造就了他人生的“步步高”。
互联网世界隐秘的投资大佬
2000年,段永平将步步高公司“一分为三”后,40岁的他移居美国,过起了闲云野鹤的退休生活。
直到看到“股神”巴菲特的书,“买一家公司的股票就等于在买这家公司,买它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段永平开始涉足股权投资,互联网世界就是最好的舞台,“投资你看得懂的、被市场低估的公司”。
互联网世界第一次泡沫破裂,在美上市不久的网易,就遭遇了股价的持续暴跌。苦于无人敢买的丁磊,正好去找段永平请教。
了解了互联网的价值,段永平开始大量吃进网易股票,以不到1美元的价格,购买了200多万股。一年之后,网易起死回生股价涨至70美元,段永平出手时赚了100多倍的投资回报。
这让段永平在投资界一战成名,也让他尝到了股权投资的甜头。
除了对“股神”巴菲特敬重有加,段永平还对另一位 科技 界的大神——乔布斯,无比敬仰。2012年开始,段永平带领很多vivo、oppo的员工,一起低价购买苹果股票。他曾预言,苹果的利润将在5年内达到1000亿美元。之后苹果公司的崛起,让段永平的投资收益高达几十倍,是苹果公司的大股东,造就了投资界的“阿段”。
退隐江湖的段永平,在投资界成为幕后的大佬。除网易、苹果公司的投资外,还投资过拖车租赁公司UHAL、美国电气巨头GE,以及茅台、腾讯、万科、创维等公司。其中,最广为人道的是投资拼多多黄铮。
2006年,段永平在eBay上以62.02万美元,拍下他敬仰的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机会。站在风口浪尖,只能带一人前往的情况下,段永平选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小伙,此人就是黄铮,现在是拼多多创始人。
与段永平同属浙大校友的黄铮,2007年从美国回国创业,不仅拿到了段永平的天使投资,还拿到步步高的一块电商业务。
在段永平的“指导”下,黄铮创立的拼多多,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下沉”打法,逆流而上。2018年7月25日,拼多多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这也意味着段永平又一笔成功的股权投资
2020年7月,拼多多成立近5年、上市近2年之际,40岁的黄铮像他的“老师”段永平当年一样,卸任拼多多CEO一职,并退出公司董事局,在幕后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
不知道是因为同是浙大校友的关系,还是在黄铮这个年轻人身上看到曾经年轻时候的自己,段永平与黄铮之间的故事,在互联网创投圈流传甚广,成为一段传奇。
传奇总有落幕的时候。
段永平虽然退隐江湖多年,但江湖上一直流传段永平的传奇故事。
文/青青
儿时的段永平是学“毛选”积极分子,复读一年考上大学,好不容易端上铁饭碗,没多久就连带着北京户口一起砸掉,南下进了一个破旧电子厂做厂长;一手把厂子带大,却辞职创立步步高,步步高成了,他又搞全员持股,员工没钱不要紧,借钱给他们,还钱靠分红,赔钱不用还;公司蒸蒸日上,段永平却交棒给陈永明、沈炜、黄一禾。
不想干就不干,这就是段永平。
此前读到一篇谈鲁迅的文章中,有一个观点,说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便是在当下中体验永恒,西方文化则是在永恒中体验当下。我对此深以为然,段永平的本分,指引着OPPO、vivo甚至拼多多做当下对的事情,并且努力把事情做对;乔布斯、马斯克、贝佐斯们,则用在当年看似遥远的智能手机、电动车和载人航天,通过梦想驱动现实。价值观无关对错,毕竟没有人能确定我们的终点。
年初,团结出版社出了一本《段永平传》,雪球则将他的问答集结成册,出版《段永平投资问答录》。前者虽未获主角首肯,不过却答复粉丝“可以当故事书看看”,后者取自公开发言,自然都是段永平所思所想。
读书就是这样,千万别指望靠一本书囊括一个人,我从这两本书中摘取一些片段,随机聊聊,搞不准倒有些新奇的收获。
做对的事情,把事情做对
1、对的事情往往和能长久有关系,投资上尤其如此。所谓不对的事情,其实并不总是很容易判断的,有些事情相对比较容易判别,比如不骗人;有些不那么容易,比如是不是该早睡早起。
2、有很多觉得不对的事情,都是通过长期的思考和别人以及自己的经验教训得来的,比如我们公司不为别的公司代工。所谓要做对的事情,实际上是通过不做不对的事情来实现的,这就是为什么要有stop doing list,意思就是“不做不对的事情”,或者是立刻停止做那些不对的事情。
3、也许每个人或公司都应该要积累自己的stop doing list,如果能尽量不做不对的事情,同时又努力地把事情做对,长时间(10 年20 年)后的区别是巨大的。
4、Stop doing list不是一个技巧或者公式,而是思维方式:Stop doing list没有捷径,如果发现错了,就要立刻停止,因为这个时候成本是最小的。很多人放不下眼前的诱惑,30年后还在那,错了一定要停,要抵抗住短期的诱惑。
5、把事情做对。看上去比较容易理解,但其实也没有看上去那么容易。把事情做对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中间会犯很多的错误。如何坚持做对的事情,为了把事情做对,过程当中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
6、在把事情做对的过程当中,其实是没有办法避免犯错误的,比如打高尔夫的人,是没有办法避免偶尔把球打下水的,能做的仅仅是如何能降低犯错误的概率。厉害是攒出来的,OPPO跟苹果比,我们在做对的事情上是一样的,但是在把事情做对上可能有些差距,但我们有积累,我们比大多数公司厉害。
7、从做对的事情和把事情做对的角度讲,投资里做对的事情就是买股票就是买公司,就是买公司的生意,就是买公司未来的净现金流折现,这点其实不用看书,懂了就懂了,不懂看啥书帮助都不会太大。
8、从把事情做对的角度看,投资就是要看懂公司的生意,有些书也许是可以帮助你看懂一些生意的。老巴的股东信是涵盖了两者的,如果反复看还是没帮助的话,别的书估计帮助也不大。我本人是没看过啥书的,但做过企业对理解企业有很大帮助。
9、我现在已经不在一线了,所以没有参与决策,做与不做(小家电)都和我没关系,这其实是一个发现错了就马上停的好例子,不然大家现在看到的可能就是OPPO豆浆机而不是手机了,我知道当时停小家电是有几个亿损失的,今天看来决策是真对啊!这也是我们之所以是我们,取决于我们不做的那些事情,简单但非常不容易。
段永平有一个阶段最爱谈的就是“本分”和“平常心”。本分指“做对的事情,把事情做对”,平常心则指类似佛家“一念心清净,莲花处处开”的心态,二者相辅相成,后者是境界,前者是标准。
作为段的信徒,缔造了OPPO、vivo的陈永明、沈炜与拼多多的黄铮,对本分的理解却不同。步步高当年信奉不搞多元化、不跨国经营、全员持股等措施,都是段永平认为的本分,是做对的事,OV此后的战略也如出一辙。因此可以说,段永平、OV的本分是自我审视的工具。
当拼多多美股上市时,拒绝因超募上浮发行价,这是本分;在此前的舆论事件的员工遭遇也是本分。段永平说本分是检视自己的工具,总是拿“本分”当“照妖镜”去照别人是不妥的。对拼多多来说,本分则升级成了对内审视的强大工具。
“本分”更多是选择。当你弱小无助、地位卑℡☎联系:,本分是一种选择;当有一天你的能力和地位水涨船高,本分也是种选择。因此我们能看到段永平选择急流勇退的佳话,也看惯了屠龙少年终成恶龙的故事。没有一如既往的本分,当然也就不要提平常心了。
什么是价值投资?
10、区分所谓是不是价值投资,最重要就在于投资者是不是再买未来现金流(的折现)。事实上我的确见到很多人买股票的理由,很多时候都和未来现金流无关,但却和别的东西有关,比如市场怎么看,比如打新股一定赚钱,比如重组的概念。我有时会面带℡☎联系:笑看看CNBC的节目,那些主持人经常满嘴说着专业名词,但不知道为什么,说了这么多年,也不知道他们自己在说啥。
11、认为A股只是在博傻的想法是大错特错的,其实A股中最后真正赚大钱的还是那些价值投资者,和别的任何市场一样。不要被表面的东西所迷惑,长期而言没价值的股票是不被“填权”的,填了也会回归本原,A股和美股的差别可能是系统性风险大一点而已。
12、我投资没犯过错误,投机犯过错误,百度的时候被夹空了,亏了1到2亿美金,然后在那时会错失很多机会。一定要先看商业模式,理解企业怎么挣钱。95%的人投资都是专注在市场上,这就是不懂投资,一定要专注在生意上,公司是要挣钱的。
13、我在乎利润、成本这这些数据里面,到底是由哪些东西组成的,要知道真实反映的东西是什么,而且要把数据连续几个季度甚至几年来看。跟踪一家公司久了,就知道他是在说谎还是在讲真话。好多公司看起来很赚钱,现金流却一直在减少,那就危险了。
14、如果需要计算器按半天,才能算出来那么一点儿利润,还是不投的好。我认为估值就是个毛估估的东西,如果要用到计算器才能算出来的便宜,就不够便宜了。
15、投资不是比赛,厉害不厉害是很难定义。人们对投资“厉害”与否,往往喜欢用某短时间的回报比例还衡量,但这不科学,因为有很多因素会影响短期回报,比如下面几个例子:
能力圈:懂投资的人回报未必能一直比市场好,尤其是有时候能力圈内没得可投时;
Margin:有些用margin甚至是用很多margin的人,是有可能在某些赌对的时段内表现很好的,但出来混一定会还的;
把握性:巴菲特说,他的投资一般是在他认为有95%把握时才出手(我觉得也许没那么高),但实际上很多人60%把握就出手了(或者更低,他们一脚深一脚浅的),可能10000个60%出手的人力总能在某个时段找到回报特别好的,但未必就是因为这些人很厉害;
用功程度:所谓懂投资的真正含义,我个人理解其实是懂得不投不懂的东西,但投资回报的好坏,其实是取决于投资人能否找到自己懂的好的投资标的,这就需要很用功才能经常找到好的目标(巴菲特的标准是一年一个),像我这种等待苹果掉头上的人,4年能找到一个就很不错。
价值投资在中国也有几个代表人物,比如高瓴资本的张磊,喜马拉雅资本的李录,以及巴菲特的中国信徒段永平,其他如但斌、林园等人物,也都宣称是价值投资的信徒。
但究竟什么是价值投资?张磊在《价值》中说,价值投资需要结合时代背景来不断地创新和发展,高瓴要完成从发现价值到创造价值的进化。也就是说,相较于单纯的一级或二级投资,高瓴横跨一二级市场的核心优势,重点是创造新的价值。
李录则综合了格雷厄姆与巴菲特的经验,认为通过投资可以帮助公司接近真实价值,增长内在价值,最后分享投资回报。
机构化运作的张磊、李录向公众阐述的更多是理念,单打独斗的段永平则不吝于分享自己的实操,比如今年二次抄底腾讯,又如他也不否认自己也有投机的爱好,“just for fun”。
有人说巴菲特之所以伟大,不在于他拥有的财富,而在于他年轻时候想明白了很多事,并用一生来坚守。因此关于投资的方法论,只要长期是赚钱的,都有参考意义,更重要的则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什么时候卖股票
16、我有个理解,就是无论什么时候卖,都不要和买的成本联系起来,该卖的理由有很多,唯一不该用的就是“我已经赚钱了”。买的时候也一样,这只股票曾经到过什么价位最好不要当做你买的理由。
17、我判断的标准就是价值,这也是我能拿住网易8、9年的道理。我最早买网易平均价在1块左右(相当于2010年0.25美元),大部分卖的价钱大约在30-35美元,在持有的这8-9年中,我可能每天都会被卖价所诱惑,我卖的理由是需要换GE和Yahoo。
18、事实上,网易涨20-30倍时我们还追加了一些,能够拿得住,最重要原因还是对公司及其业务的了解,还有就是平常心了,不要去想买入的成本,把焦点放在能理解的未来现金流上。前面买的低再买就有心理障碍了,最重要的还是理性吧,假使你今天刚刚冬眠结束,想起来看看有啥可以投资的,然后再决定,卖的时候也差不多是这感觉。
19、我理解“不卖”指的是绝对好股,长线持有一定是买对好股的前提下,很多人往往在被套时才想起长线来,本来打算拿10天,结果因为亏钱而改拿10年,这种决定往往会让人亏更多。
20、所以投资其实和短期市场没关系,所以没有谁比谁更聪明的问题,但每个人了解的东西不一样,我认为投机就是认为自己可以比市场快一步。如果一个投机者认为市场比自己聪明的话,从一开始就不会介入进来了。当然,最后大部分证实了确实是市场更聪明。
21、当年找到投资标的,贵或者便宜都是从未来10年或更远的角度看的。比如,如果你觉得一家公司未来肯定会完蛋,那么现在什么价格都是贵的。同样,我也接受“树长不到天上去”,但为什么觉得涨了很多的公司,就不能再投资了呢?这是两个完全没关系的东西。
22、几年前有个某公司的第二大股东聊到该不该卖某公司,什么价钱卖的问题。我说这个看着早晚为0的公司,什么价卖都是好价钱吧?尽量避开哪些看起来10年后日子会不好过的公司很重要,偶尔错失一些机会不会伤害到你的。
23、记住老巴那句话:不打算拿10年的股票为什么要拿10天呢?我就是想通了这句话,才把我手里的UNG全部亏本卖了,如果当时不卖的话,到现在为止每股要多亏6、7块钱,总数大概要亏超过1亿了。当然还有一句话是我自己的:发现错误要尽快改,不管多大的代价都可能是最小的代价。
24、如果你在坑里,至少别再往下挖了,产品完全没差异化的公司,将来早晚会出问题,航空公司就是很好的例子。
2018年高瓴卖掉京东股票时,张磊被指责“扔掉了价值投资的面具”,我对这点非常疑惑,似乎很多人对价值投资抱有一种嘲笑似的敌意,价值投资就是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能卖掉股票吗?
段永平持有网易近10年,大赚一笔后最终也是卖掉完事;巴菲特去年买了航空股,又匆匆清仓。俗话讲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是师傅,因此何时止盈、止损,是价值投资最关键的环节。
关于判断卖出的时机,张磊、段永平、巴菲特等价值投资者可能不尽相同,不过显然价格都不在他们做出判断的条件之列。即买入与价格有关,卖出与价格无关。
长长的坡,厚厚的雪
25、对的生意、对的人、对的价钱,Price没那么重要,生意和人最重要。好的生意就是长期能产生很多净现金流的模式,文化跟创始人有很大关系。
26、什么公司是长在长长的坡上,滚着厚厚的雪呢?我举我看着像的。
27、苹果是吧?三星、OPPO、vivo和华为这类公司,似乎也都在长长的坡上,但雪没那么厚,不过这些公司还是要感谢苹果,因为苹果雪也不算太薄。
28、当然,那些追求“性价比”的公司,大多数是在为自己的低价找借口,恐怕是既没有长长的坡,也没有厚厚的雪,长寿公司大概不太强调这个概念,老百姓心里有杆秤,好货不便宜。
29、茅台当然是,虽然偶尔会损失一点点雪。网易也应该算, 游戏 做成这个样子,有谁不玩儿 游戏 呢?腾讯、谷歌也应该算。
30、Amazon?当然是长长的坡,但上面的雪不太厚,不然怎么能亏20年?京东不会比Amazon好的。阿里也应该算吧,虽然我很钦佩马云,但有些业务早已超出我这种退出江湖人的理解范围了。现在我对Amazon认识有些改变,觉得这个企公司企业文化和生意模式都很厉害,但也不知道应该值多少钱,看不懂就不碰了。
31、这里长长的坡不光指行业,也包括企业本身能否长跑,所以企业文化很重要。我喜欢阿里和谷歌主要是认为他们企业文化很好,在变化快的世界里往往有优势。我投腾讯和Facebook没找任何内部高管聊,虽然我也认识腾讯高管(球友)。我的标准很简单:好的商业模式、企业文化,加上合理价钱。
32、2020年7月清空了Facebook,算是赚了不少。由于自己不用FB的任何东西,所以对其理解一直没有达到很透彻的程度。对近一段时间,抖音就把他吓成这个样子,说明还是有弱点的,卖出也符合“对自己不够了解的公司,涨也想卖跌也想卖”的情况。
“长坡厚雪”,巴菲特用滚雪球来比喻复利的价值,作为巴菲特的中国信徒,段永平对这个比喻也十分认同,经常被他用来点评市面上的股票。
关于段永平点评的水平与对错,诸位看官自行判断,不过我从这些看似随性的判断中发现,之所以段永平在网络的口碑不断发酵,除了对“中庸”这一文化的认同外,“真实、不装”这种更加符合现代审美的表达,可能是更直接的原因。
在2019年时,段永平对当时阿里巴巴的“二选一”政策发表了看法,用脚投票卖出股票;此前对Amazon持负面看法,后来者主动坦陈自己看错了,但依然看不懂。
作为OPPO、vivo的精神领袖,面对自家对手苹果,不仅不吝于赞赏苹果的伟大,更直接持有苹果股票。此类的言论当然还有不少,这种不用屁股决定脑袋、言行一致的人设,在当下企业家人人自危的舆论环境中实属难得,受到欢迎也就无可厚非了。
据相关报道段永平是苹果最大的个人股东,段永平将苹果视作全球最有发展潜力的万亿公司。
1、9月30日,段永平在斯坦福与华人学生进行了交流。《段永平连答53问,核心是“不为清单”》分享了他对投资和经营企业的心得,非常精彩。
2、段永平是是步步高,oppo,vivo的创始人,大老板;做投资,他抄底网易,投出拼多多,拍下过巴菲特午餐。段永平无疑是中国商界中的传奇,这不仅体现在他一手做出了小霸王和步步高两家家喻户晓的企业,还在于他培养和提携了OPPO的陈明永、vivo的沈炜、拼多多的黄峥、网易的丁磊等一批优秀的企业家,更重要的是,其商业思想正成为中国企业界研究、探寻、学习的对象。
3、既能自己上马做实业,又能下马培养接班人,商业思想还能产生广泛影响,放眼中国,很难找出第二个像段永平的企业家。不过段永平还有一个厉害之处,就是其是中国做投资最厉害的人,有媒体称,段永平90%的资产都是通过股票投资得来的。亚马逊的老板贝佐斯曾问巴菲特:「您的投资理念非常简单,为什么大家不直接复制您的做法呢?」 巴菲特当时就说了一句:「因为没有人愿意慢慢地变富。」和巴菲特共进午餐后的段永平也曾说:「其实我也不愿意慢慢变富,我只是不知道怎么才能快速变富而已。」
4、段永平2011年已经重仓苹果,并持股8年之久。1988年,那时候中国还没有股市,巴菲特已经开始买进可口可乐了,并一直持有至今。而以上提到的大佬,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买进好股票,然后慢慢等待。慢,有时恰恰意味着快。
很多人并不知道,步步高、OPPO、vivo从前是同一个老板:段永平。
段永平,还曾经做出过另一个家喻户晓的品牌“小霸王”,后来又自己创建了“步步高”。
1999年,他把步步高的业务一分为三:变成了后来的OPPO、vivo和步步高。
国际化的OPPO交给了陈明永,通讯事业交给了沈炜(后改名为vivo),教育事业部交给了金志江。三家共享渠道,既竞争又合作。
随后,2002年,40岁的段永平就去美国定居,开始了他的投资事业。
在去美国之前,段永平放弃控股,每家公司只拿10%的股份。他和3个公司的负责人说:放手去干,干好了分钱,干不好关门,别有负担。
据说,几家公司都为段永平,保留着办公室的位子。提到“阿段”,也都会恭恭敬敬的喊一声“董事长”,他算是3家共同的“精神领袖”。
结果OPPO、vivo蓝绿大厂很争气,做得越来越好,稳居全球手机出货量前五。
根据IDC的统计数据,2017年国内手机市场,前四名都是国产手机,苹果被挤到第五。
前五名分别是:华为第一(份额20.4%),OPPO第二(份额18.1%),VIVO第三(份额15.4%),小米第四(份额12.4%),苹果第五(份额9.3%)。
段永平不仅是OV两家的老板、股东,他居然也是苹果的股东。
2012年,当时苹果市值在3000亿美元左右,段永平和OV员工就大量买入苹果股票,而现在苹果市值全球第一,已经超过了1万亿美元。
他表示:自己的大部分海外资产,都用来投资苹果了。至于段永平买了多少苹果股票,目前还是个秘密,但以他的身价来说,绝对不会是个小数目。
段永平有中国“巴菲特”的称号,他也曾和“股神”巴菲特一起吃过午餐。
2006年,段永平以62万美元价格,和“股神”巴菲特一起共进午餐。他也是第一个这么做的中国人,在当时引起很大轰动。 朋友你甘心一辈子打工吗?看懂互联网发展趋势实现创业梦想,收入实现六位数+壹叁陆柒贰柒伍零880开始赚钱吧! 他相信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从不投机,不懂的领域不投,对有把握的企业会重仓,并长期持有。他的成功的投资案例很多,而且网易、拼多多的成功都和他有很大关系。
对于苹果,段永平评价说:“苹果是一家出色的公司,它是我们学习的模范”。
今日话题:对OV的大老板段永平,也是苹果的股东,你怎么看?
如果你喜欢以上的内容,请收藏!
并为我们点赞、分享,这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谢谢!
段永平上世纪90年代就在中国商界风云一时,打造出小霸王和步步高两大品牌。笔者生于1980年代,但对那个时候的段永平没有特别的记忆。最早知道他是2006年6月30日,他以62.01万美元的天价拍得与“股神”巴菲特共进一次午餐。这个原本从公众视线中“淡出”的企业家,以投资家的身份再度回到公众视线。“与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慈善拍卖活动从2000年开始,而段永平是2001年移居美国的,当时他说想做这个事情已经两三年了,一直在考虑提高语言能力,以达到更好的交流。
2006年7月18日,第一财经频道《会见财经界》栏目中,秦老师曾专访段永平,那是他回国时约访的。专访中段永平说,自己对于投资的理解比较深刻了,但还想听听巴菲特的心路历程,因为自己的心态在有些方面还存在不确定,比如手里有现金、而又没有好的投资标的的时候该怎么办。段永平认为实业和投资没有本质区别,都是要做对的事情。他的网络常用ID是“too fast is slow”,也是这个ID让他不再神秘,被很多人识别到了。2006年巴菲特特别火,因为他捐出了370亿美元,这也带动了段永平“高调回归”,其实,拍卖获得和巴菲特的午餐机会,竟然引起这么大反响,对段永平来说是一种意外。如今这个视频的文字稿还在自媒体上流传,但没有注明时间。
2016年3月20日,彭博社发布了《专访段永平:神秘富翁披露如何在中国战胜苹果》,据称这是段永平十年来首次接受专访。在采访中,段永平首次谈及,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自己创立的OPPO与vivo两个品牌如何打败了苹果,他们的策略是生产配备高端功能的廉价设备,这已被市场验证是有效的。段永平隐居在美国的帕洛阿托(注:美国加州旧金山湾区的一座城市,隶属于圣克拉拉县),他更喜欢站在聚光灯之外,享受与妻儿在加州的生活。《商业周刊中文版》在彭博社的基础上,在2017年第6期上刊发了题为《神秘富豪段永平:“苹果无法在中国战胜我们”》的文章。段永平说,“苹果是一家卓越的公司,它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我们目前还没有超过任何公司的概念,我们把精力一直放在提升自我上”。实际上,段永平在乔布斯在世的时候就买了苹果股票,这次9月30日的最新发言中,他说“好公司是不需要卖的”。媒体总是喜欢抓宣传点,但段永平只是在表达自己对市场的观察和了解,他一直冷静,并不存在高昂的情绪和自豪感。
段永平几乎不接受媒体访问,但会去大学演讲。在他的母校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都讲过。1999年,亚洲周刊(《Asiaweek》)评选亚洲未来20位商业领袖,段永平位列其中,他被认为有“明晰的远见和创新能力”,又很“保守”,“他的保守对他很有好处”。那年,他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演讲中谈起了“本分”、“平常心”、“敢为天下后”和“归核化”,以及“做企业是一种生活方式”,现在的最新演讲中其实还保留着诸多不变的理念,这些核心思想一点都不显得过时。2009年11月10日,段永平又返校与中国人民大学师生交流,讲的是慈善人生这个话题。2010年2月28日,段永平向中国人民大学捐赠3000万美元,并到北京参加捐赠仪式。
2006年,浙江大学百年校庆时,段永平就捐赠过3000万美元。2009年10月30日,段永平在“第二届浙江大学MBA论坛”上强调的两种理念是“诚信”和“敢为天下后”。2011年,他又在浙江大学学生毕业典礼上讲话,他强调了三点:第一,做个胸无“大”志的人,这里的“大”是好大喜功的大。所谓胸无“大”志,指的是脚踏实地的做事态度。第二,做个有所不为的人。所谓做对的事情,就是知道是错的事情决不要做,知道做错了马上要改。守诚信、平常心、坚守本分。本分就是有所不为的意思。第三,做个正直的人,至少让人一生坦然。
从以上的事例叙述,我们可以看到,其实他一直都在参加公共活动,做他想做并认为对的事情,并不神秘。很多活动,只见校报宣传,着实低调。
其实,这么多年,段永平是“吾道一以贯之”,相同的理念,自己执行了二三十年,也苦口婆心说了那么多年。有时候我在想,是媒体常喜欢新意,所以要隔几年就热炒一段当年的话。这些话,都是基业常青的人一生奉行的不变的东西。段永平并不神秘,只是回归了日常和本质。
笔者在这个假期读了北宋晏殊的《解厄鉴》——中国版《人性的弱点》。这位北宋“太平宰相”大词人,官位和才华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几近他所处时代的顶峰。他入仕之后,一路升迁,最后位极人臣,官拜宰相。晏殊仕途如此之顺并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就,并不是缘于上天护佑,而是他深通解厄脱困之道的缘故。“驭情为先,而后可驭人生”,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最重要的是解厄脱困,化不利为有利,化灾厄为吉祥。
生之惟艰,何足道哉。但还是有办法的。他写了八卷——藏锋第一、隐智第二、戒欲第三、省身第四、求实第五、慎言第六、节愤第七、向善第八。这八个词语,送给2018年的所有人,特别是企业家。藏锋和隐智放在第一第二位,可见低调是多么重要,但一个人不能神秘。段永平每一次的演讲和对媒体的表达,都是相对正气和正能量的,且内容实质也是不变的。
人们津津乐道的总是段永平作为商界赢家的部分——“80后说,段永平‘纠缠’了他们一辈子,从游戏机到学习机,从DVD到智能手机”;是他投资网易、茅台成功的案例,但段永平真正值得注意的是他的定力和毅力。
段永平问巴菲特炒股的诀窍是什么?
巴菲特就悄悄的告诉他:不要做空、不要买自己不懂的行业公司、买股票就是买企业!
段永平公开承认自己的投资风格与巴菲特是一模一样的,就是搞自己懂的企业。他认为,自己能够取得投资成功在于对巴菲特的理解,更在于坚持执行巴菲特的理念。这里略摘录一些段永平的访谈,让我们了解他是如何理解巴菲特的:“投资其实很简单,但简单不等于容易。”
买一只股票就是买一个企业的现在与未来。
你必须看懂企业,看中好的企业,等它价值被低估时买入。0.8美元买网易股票的不单是我一个人,但坚持持有到100美元的就不多,所以发现价值有时候要靠运气。投资不在乎失掉一个机会,而是千万不要抓错一个机会。
投机和投资的很大区别就是:你是在动用大笔钱还是小笔钱;其二,当股价下跌时,投机和投资的态度正好相反,投资者看到股价下跌,往往很开心,因为还有机会可以买到更便宜的东西,而投机者想的是这公司肯定是出什么事情了,赶紧走人。”
“投资就是找到一个最好的公司,然后把你的钱投入进去。既然你认为最好,不把钱投到这样的公司里,而把钱投到不好的公司里,在逻辑上就是错乱的。”
“巴菲特怎么投资股票我并不关心,因为巴菲特投资股票最简单的原则是,当你买一支股票的时候,其实你是在买它的生意、买它的企业,所以你一定要搞懂你所投资的东西。我投资是我能搞懂的,巴菲特投资是他能搞懂的。
最重要的是我要关注我投资的公司是不是我能弄得懂。如果你发现这个企业的基本价值、基本面发生很大变化的时候,你可能就会卖掉这支股票。巴菲特也不是说从来没有卖过他的股票,他也是会卖的。”
“很少人有耐心。同时也很少人能够在投资方面成功。成功的人都必须是要有耐心的,所谓耐心是一个必要条件,当然也有个别人不小心赚到钱,跟你去******赚到钱没有区别。但是作为投资来说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个东西,你不长期坚持,没有耐心就没有机会得到一个很好的回报。耐心是一个真正所谓价值投资者一定要具有的,如果你不具有就没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