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利好消息
美国与加拿大之间一条主要原油输送管道发生泄漏,在美国引发环境污染和原油供应紧张担忧,导致油价8日一度显著上涨。
加拿大TC能源公司旗下基斯通输油管道系统中一条通往美国西南部得克萨斯州的输油管道7日晚出现压力下降。TC能源公司说,这条管道位于美国中部堪萨斯州华盛顿县的部分发生泄漏,原油流入当地一条小河。
TC能源公司没有说明泄漏原因及漏油量,但表示已关闭这一管道,对泄漏管段采取“隔断”措施,并在河中设置水栅,以防泄漏原油顺流而下。
导致能源公司的信用利差扩大。
11月原油价格变动,全球主要央行掀起加息潮,全球经济衰退风险的担忧加剧,美元表现强势,在金融风险加大、年底流动性趋紧的背景下,当时油价下跌导致能源公司的信用利差扩大,市场预期美联储将可能从12月开始放缓加息步伐。
乌克兰局势动荡升级,欧盟对俄罗斯实施石油制裁方案,OPEC+将于11月开始减少产量配额200万桶/日,供应端仍面临不确定性风险。整体上,北半球取暖油需求季节性上升,精炼油供应趋紧,OPEC+采取减产措施稳定市场,欧盟对俄石油制裁生效窗口临近,供应端风险推动油市。美欧央行持续采取紧缩政策遏制通胀,全球经济衰退风险上升,需求放缓忧虑限制油价上行空间。预计原油期价呈现区间震荡回升走势。
一,油价下跌本质原因之一:供需失衡,供大于求。
首先,油价的下跌从本质上看,处于供大于求的现象。根据欧佩克的预期,2015年全球原油需求为每日2890万桶,是2003年以来最低水平,该需求水平低于上月欧佩克成员国的日均产量及维也纳会议所确定的每日生产3000万桶的目标。雪上加霜的是,美国能源信息署同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原油库存近期持续增加,库存增加暗示需求疲弱。2014年以来,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实际石油需求增长缓慢,页岩油供应增加和欧佩克稳产,国际石油市场出现的供应过剩情况是油价下跌不可否认的诱因之一。
二,油价下跌本质原因之二:国际局势和人为意图的刻意打压
然而,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国际油价的一跌再跌已经不能简单地用供需失衡基本面来分析,更多的是和人为因素的博弈。长期来看,页岩油从供给增长和价格传递两个层面降低国际原油价格,同时这种供应的多元化有利于减少国际油价波动,加剧美国和欧佩克之间的原油产量博弈。这就有形成了另一种市场声音-“意图的刻意打压”。美国为了控制国际经济的脉搏,首先要对中东国家形成能源上的控制。节前伊朗石油部长表示,如果欧佩克再不团结一致,原油价格恐跌至每桶40美元的低位。而有海外媒体披露称,伊拉克将对明年南部巴士拉港口出口的重质油给予更大幅度的折扣。在上月的欧佩克紧急会议上,尽管阿尔及利亚和委内瑞拉建议采取行动稳定油价,沙特石油部长欧那密仍维持维也纳会议上的论调,坚决不减产。很明显,沙特要把美国页岩油扼杀在摇篮里,再加上华尔街投行在唱空。油价一跌再跌是有主力持续做空。至于底在哪,根据对页岩油成本的数据跟踪,沙特心中有个底价。通过这轮大跌,我们也可以观察到页岩油的成本。原油一跌再跌,是需求持续放缓,供应过剩不断累积爆发的一个结果。此外,供应过剩的量持续得不到改善,再加上欧佩克放弃担当市场调节者角色,进而引发市场价格战。
三,影响之一:油价大幅下跌,制裁俄罗斯经济的“重拳”
俄罗斯全国的GDP有近50%来源以原油和天然气出口,本次的下跌打压,同时也是对俄罗斯国家经济的一种制裁。种种迹象表明,油价的下跌与国际的策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四,影响之二:油价大幅下跌,拖累大宗商品连锁反应
另一方面,原油价格的下跌,引起了大众商品的连锁反映,铜、糖、猪肉、大豆等产品均出现供给过剩现象,而对市场的投机机构来说也是雪上加霜,早在2008年,东航、中航集团和中远集团在国际油价历史最高点时,与高盛、美林、摩根士丹利等境外投行签订了高额石油期权合约,油价快速下跌,3家企业不得不双倍赔付,截至2008年底共赔付人民币8亿元。油价下跌,金银避险需求刺激价格上涨我们可以看出油价目前持续破位已经开始拖累全球经济复苏进程。最对来说反而构成利好刺激,因人们在担心经济放缓的同时,避险需求则会提升,金银显然成为首选。这也是为什么最近在油价下跌过程中,金银表现一直比较强劲的原因。
受原油价格战的影响,周一全球股市尽黑,塑料期货也全线走低,前两日上调的塑料报价,今日悉数回调,涨转跌只在一瞬间,而一切的导火索直指国际油价。上周五,OPEC与俄罗斯谈崩,无法达成进一步减产150万桶/日的协议,周六,沙特就立马发动“全面油价战争”,大幅调低其不同级别的主要原油定价,削减的幅度至少是20年来最大。

②据相关新闻报道,沙特国有油企——沙特阿美,在欧佩克+大会后就宣布了第一个营销声明。声明文件显示:4月卖往亚洲的原油定价下调4-6美元/桶;4月卖往美国的原油定价下调7美元/桶。此外知情人士也透露,4月沙特的原油产量可能会从本月的约970万桶/日增至1000万桶/日,沙特推出的“自杀式”石油运动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原油价格断崖式下跌,而随着原油价格的暴跌,化工期货震荡走低,其中包括塑料期货,今日,L2005低开跌停,PP期货暴跌,受此影响,塑料现货报价也呈现震荡回落,PP市场拉丝价格大幅下探,华东、华北、华南地区拉丝报盘探低150-250元/吨不等,PE线性价格也下调50-100元/吨,场内心态低迷,需求疲软,成交惨淡。

③那么后期原油市场走势如何,对塑料市场的影响又有哪些?首先就原油市场走势来看,业者多认为略显悲观,因为二季度,OPEC+如期增产,国际原油供应将大幅增加,此外,海外新冠肺炎加速蔓延,原油需求减少,因此在供大于求的压力之下,原油价格跌势可见。并且权威研究机构高盛也下调了二季度与三季度布伦特原油价格,预期下调至30美元/桶,并警告布油可能会跌至20美元/通左右,可见,短期原油走势不容乐观。

④那么随着原油价格的下探,塑料市场走势将如何发展呢?从当前塑料期货走势和塑料现货报价情况来看,原油大跌,塑料市场缺乏成本端支撑,且在下游复工速度依然缓慢的背景下,PP、PE价格有大跌预期。但长期来看,无论是PE市场还是PP市场,其行情走势都将回归基本面,虽然当前基本面情况不太乐观,但是随着下游需求的陆续恢复,基本面情况会有好转。从PE市场来看,3月中下旬基本面或有改善,供应上近期有多套装置检修,其次因卫生事件影响3-4月PE进口量也会减少,需求上3月中下旬棚膜需求将集中爆发,需求会大幅增多。PP方面,虽然库存仍处于相对高点,但目前国内PP装置处于小幅检修周期,并且受新冠肺炎扩散影响,口罩需求增速加快,对聚丙烯有利好影响,其次PP下游复工在即,刚性需求也会逐步恢复,因此PP基本面上也有向好预期。PVC方面,因为国内PVC主要以电石生产工艺为主,需求端主要受管材、型材等影响,因此油价走势对PVC市场影响有限,PVC行情相对较为乐观。

⑤综上,受原油暴跌、期货震荡回调的利空影响,短期PP、PE塑料报价弱势下调,但对PVC行情影响不大,PVC价格延续窄盘整理。长期来看,PP、PE市场走势仍将回归基本面,且随着下游复工刚性需求的恢复,油价走势对PE、PP行情的影响将逐步弱化。
是的。
报告首先在回顾历史上四轮原油价格大幅上涨行情后总结道:全球油价主要由供给与需求决定,同时货币因素也会对油价产生直接影响,地缘政治和原油库存通过影响原油的供给需求间接对油价产生扰动。
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1975:经济和政治因素都在这轮石油危机中扮演重要角色。经济层面来看,产油国与西方石油垄断公司的利益冲突是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
由于国际石油垄断公司对油价的控制,油价这段时间以前长期维持在1-3美元左右,产油国对资本主义旧的石油体系长期低价的不满与西方石油公司不肯让步,使得双方的矛盾日益尖锐。
政治层面来看,这次石油危机根本原因是阿拉伯国家主要想利用石油武器,要求美国等放弃对以色列的支持立场,迫使以色列退出占领的阿拉伯国家领土。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10月14日美国公开向以色列空运武器、19日向以色列提供22亿美元的军事援助,此后阿拉伯国家开始实施一系列削减产量、石油禁运措施将石油危机推向高潮。
第二次石油危机1979-1980:在这一轮石油危机中,一方面是战争导致的被动供应减少的客观因素,1978 年底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导致供给的严重不足,油价从13美元/桶一路攀升到34美元/桶,1980年9月22日,“两伊战争爆发”,产油设施遭到破坏,市场每天有560万桶的缺口,国际油价一度攀升到41美元/桶。
另一方面,市场的心理预期也扮演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78年洛克菲勒基金会在报告中称“世界将逐渐经历石油的长期紧张,甚至是严重的不足”,使得市场对油价上涨的预期不断升温。石油公司开始囤油,个体消费者开始抢油,推动原油供给每天约减少300万桶,原油需求每天增加300万桶。心理预期的自我实现推升油价加剧上涨。
第三次石油危机1990-1992:同样因为战争,1990年,伊拉克对科威特发动海湾战争,两国石油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石油产量骤降。8月初,伊拉克占领科威特之后,受到国际经济制裁,石油供应中断。仅仅3个月的时间里,国际油价从14美元/桶急剧攀升至42美元/桶,石油危机爆发。随后美国经济在1990年第三季度陷入衰退,拖累全球经济增长。
不过相比于前两次石油危机,这次石油危机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一方面是战争维持时间没那么长,主要作战时间在一个月左右,同时,世界其他国家的产油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国际能源署(IEA)充分的紧急预案也发挥了关键作用。
供不应求推动油价高涨2003-2008:期间全球尤其亚洲经济迅速崛起,原油需求大幅上行,带动油价攀升。2004年开始,国际油价在需求的拉动下稳步提升,2007年之后进入快速提升阶段。2007年1月布伦特原油54.3美元/桶,到2008年7月油价达到133.87美元/桶,涨幅达到146.54%。
因此,从需求端来看,原油的需求长期主要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并且石油需求比GDP的变化提前反应;供给端来看,主要受石油储量开采成本等影响。
另外由于原油使用美元计价,使得油价与美元走势呈现较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当美元贬值时,使用其他货币购买石油变得更加便宜,刺激需求,推动油价的走高。相反,美元升值,对于其他投资者石油变得更贵了,抑制需求,油价走低。
石油危机影响市场的逻辑
1、宏观层面
1)油价的上涨首先带来工业生产领域成本的提高,对PPI上涨产生直接效应,而PPI上涨导致工业产品产销能力的下降。
在前述三次石油危机期间,美国工业总产值均出现下滑,其中,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下滑程度最大,工业总产值从1973年10月的1.46万亿美元降到1975年6月的1.31万亿美元,降幅达8%。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各行业PPI波动幅度也最大。

具体到各行业成本提高程度,则会随着用油程度的不同有所差异。从历次石油危机来看,燃料相关产品及动力、化工及相关产品和金属及金属制品相关行业PPI同比涨幅最大,纸浆及纸制品、橡胶和塑料制品以及纺织品和服装行业PPI同比涨幅相对较小。
2)油价的上涨通过价格输入效应和收入转移效应传导使得CPI走高,进而抑制投资和消费。
一方面,由于原油在CPI中占有重要权重,国际油价走高,影响国内油价及相关石油化工产品成本增加,直接作用于一篮子商品。同时,油价通过PPI产业链向下传导,柴油、煤油、燃料油等工业制品成本增加,随后金属制品、塑料等价格也会因此上涨,交通运输、邮电等行业陆续上涨,从工业领域生产劳动成本到商品服务业领域消费价格最终都会上涨。从而引发投资、产出的下降。

另一方面,油价的上涨,使得OPEC等石油输出国获得大量的石油美元,货币资金流动性提高,直接导致通胀的产生。而对于石油进口国,油价上涨,使得真实货币余额减少,消费者会增加对其他产品的替代需求,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带来社会需求增加,引发通胀。
CPI与个人消费和投资均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并且对个人消费的作用很快呈现。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1973年至1974年,美国CPI同比由6.2%上升至11.0%,美国个人消费支出不变价增速由4.95%降低到-0.84%,固定资产投资由13.39%降低到6.38%。第二次和第三次石油危机期间也表现出同样的趋势。从时间效果来看,CPI的上涨会立马对个人消费支出产生抑制作用,而对于投资的作用会有一些时滞。
2、产业价值链层面
在整个石油化工产业链中,上游的原油价格是主要的驱动因素。
根据工业生产流程,原油产业链一般包括:原油开采—炼油—化学工业—纺织、机械行业。原油价格随着产业链逐渐传导,同时从上游到下游随着行业集中度的降低,价格传导作用逐渐减弱。

全球原油市场是一个供给高度集中的市场。OPEC、美国、俄罗斯几乎决定了全球原油的供给价格。随着产业链向下移动,行业集中度逐渐减弱,炼油行业一般集中于大型企业,具有相对较高的垄断定价能力,能够有效的把油价向下传导,表现为原油与油气开采行业和燃料动力等价格走势较为一致。
产业链中下游相对分散,竞争激烈,议价能力较弱。石油化工产业链的中下游包括化学工业、纺织业以及机械行业等,随着产业链向下移动,行业集中度逐渐降低。表现为原油价格的变化只部分转化为化学工业价格,更为下游的机械工业等更多的受投资端和消费的影响,石油价格传导力度有限。
因此,从产业链传导来看,随着产业链下移行业集中度降低,价格传导作用减弱,行业影响减弱
今天(12月19日)24时,国内油价将迎来今年第10次也是最后一次下调。
继上轮成品油价格“两连跌”后,机构预计,本轮成品油价格或继续下跌,国内油价在年末将呈“三连跌”走势。
预测油价本次调整大跌,第10个工作日,累计下调幅度为460元/吨。新一轮油价调整将于12月19日24时开启,当前预测下调几率较大!折算后幅度或达0.36~0.43元/升。98号汽油或将全面重回8元时代。
爵士在香港是什么地位1、港的那些被英女王封的爵士,都是英...
本文摘要:美团创始人王兴的父亲王兴的父亲是王苗,一位身材并不高大的...
在网上平台嬴钱风控部门审核提现失败,网上被黑的情况,可以找...
本文摘要:废旧手机回收价格表烂旧手机回收价格如下:上门回收旧手机:...
东方明珠底下的别墅什么来头1、别墅位于东方明珠底部,属于...